虽然今年的寒假很特殊,特殊到大家都大门不出。但跟娃宅在家里的这一个月来,少不了与娃的“斗争”,有时候是我们心情不耐烦,有时候也的确是因为孩子太淘气。
尤其是小一点的孩子,玩起来根本没有分寸,也不知道什么是对错。一旦做错了事,难免会被我们教训:“快道歉!“
某一天早上,外婆端着很烫的粥从厨房走出来,准备给孩子放在茶几上。她经过沙发的时候,被坐在沙发上的孩子突然伸出的脚绊了一下,粥差点全撒出来,手也被烫到了。
同事赶紧带老人去洗手间
冲了
凉水,而娃可能也知道这件事做的不对,躲在洗手间门口,同事回头狠狠给了他一个眼神,没说话
。
等给外婆涂了药,孩子怯生生地过来说:“外婆对不起!”
同事一下来了气:“道歉有用吗?如果烫的地方很严重,是不是要去医院?你知道现在医院是个能不去尽量别去的地方?blabla……”
娃显然没想到同事还会在他道歉之后冲他发这么大火。有些委屈地说:“我都道歉了,还骂我啊?”
看沙发上的孩子还有点委屈,同事问他:你好好坐在沙发上为什么突然伸出腿来?
娃小声地说:有点无聊,就想看看伸腿出来外婆会不会躲开。结果粥撒了,烫到外婆了,我知道错了。
同事说:你一个无聊伸出腿来,外婆这次是被绊了一下,烫到手了。如果下次你还这么做,她真的摔到地上,摔得很严重,腿受伤,甚至磕到茶几上,你可以送她去医院吗?照顾她?
娃摇摇头。同事
继续说:
如果去了医院,外婆需要承受伤痛,甚至还要面对病毒感染的风险,你觉得说
一句对不起,就可以抵消这所有可能的后果吗?
很多时候,不是让孩子道了歉就可以认识到错误。
很多所谓的道歉,不过是孩子试图摆脱责任的一种形式而已。
还会说:“这只是孩子调皮的恶作剧,一件小事而已,不用这么上纲上线。”
2019年7月13日,在宁夏省永宁县,警方接到报案,6岁的女孩李某走失。
在警方展开各种搜查工作之后才在次日发现,女孩李某的尸体,就在她居住的村子旁边废弃的土房内。
而凶手,经警方现场勘查和法医鉴定,是女童12岁的亲戚苏某。
在审问苏某的时候,案件得到了还原:
两个孩子在玩耍的时候,6岁的李某不小心从木架上跌到地上导致头部受伤昏迷,而12岁的姐姐苏某因为害怕妹妹醒过来跑去跟家长告状,自己免不了要道歉赔罪,于是找了一块木头连续击打妹妹的头部,直到妹妹死亡。
失踪女童李某的照片
按照大部分人的习惯思维,孩子做错了事,道个歉,是不是就可以了?
可这个案件背后反映出的问题,远不是道歉或者害怕道歉的问题那么简单。
最开始姐姐担心妹妹去告状,自己不但要道歉,一定还会承受大人给的惩罚。
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对于生命完全没有敬畏心暂且不说,仅仅是为了逃避责罚而起了杀心,就让人细思极恐。
虽然我们大人也一样,对于突发的时间有着本能的趋利避害的心理,但逃避责任,却是万万不可的。
孩子向父母袒露自己的过错,其实不仅仅是在期待父母帮助他一起处理后果,最重要的是想得到父母的宽恕和信任,
而不是他们表现出的愤怒,斥责甚至嘲讽。
就像刚才讲到的那个12岁的姐姐的故事,她之所以害怕妹妹把事情告诉大人,一定是因为父母曾经因为她有心或者无心造成的过错而给予了愤怒和惩罚。
因为不再信任自己的父母,转而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去放掉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
因为自己的举动犯错之后,最应该有一个基本的道歉
态度
,然后再去面对
要承担的责任。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问,那道歉到底有没有用?
该怎么道歉?
当代道德哲学家Charles Grisworld说:好好道歉绝不仅是一句“对不起”或“我错了”那么简单,它一定包含了3个要素——
责任是什么?
责任感意味着对特定环境中的需求作出合理应对的能力
。
,这是美国加州大学教育学博士杰恩·梅杰在《双向养育》里提到的。他还提出了一个公式:
责任 = 思考 + 爱 + 信心( R=TLC)
学会思考非常重要,它是一个人利用理智有逻辑地处理信息、分析形势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对于孩子来说,思考方式其实非常受父母的言传身教的影响。这个影响远大于老师和同学。
如果我们面对自己的错误,第一个反应都是推卸和逃避,一旦变成习惯性处理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这样做“没错”。那么
孩子们也会关注、学习、吸收并不断模仿这种行为模式。
熊孩子第一次把矿泉水倒在表哥的钢琴上,大人忙着过来推卸责任,表哥没法过多责备什么,半年后父母带孩子去商场玩,孩子把半瓶可乐倒在价值68万的钢琴上,家长只能赔付19.8万的折旧费了事。
回到同事家孩子的例子,如果当时孩子只是道歉了事,不让他了解这个举动的隐患,那么或许他日后会炮制很多类似事件出来,觉得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完全没问题的,道歉就可以了啊。
可事实却是,
错误不会因为“他还是个孩子“,就会自动消失。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举动,也可以勇敢站出来承担即将到来的责任,这是对方可以接受道歉的基本底线。
而对自己的认知和接纳,对对方因为自己错误而遭受的现状,做到尊重和共情,虽然难做到,但却是让对方感知诚恳的最重要的途径。
一句诚恳的“对不起,我错了。”不但适用于孩子,也同样适用于所有人。
这个信心意味着采取行动、争取权利和独立决策的勇气。这意味着依靠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断。
这是从内心迸发出来的勇气。是对家人的信心和对自己判断的信心。
所以,强行要求孩子学会道歉,并不意味着孩子真正知道了错误。
我们的目的,是要在爱的前提下,让孩子有充分的思考能力,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突发事件,以及有力量去承担事件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