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优化组织架构,夯实美育顶层设计。
成立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和美育与通识教育中心,组建美育与通识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多部门联动、校院协同的工作机制。
二是丰富课程体系,打造美育精品课堂。
挖掘各学科美育元素,打造通识、现场、跨界、乡土和经典等主题美育课程群,每年开设约百门次美育课程。创设“群贤大讲堂”、“博雅茶座”讲座平台,举办教学沙龙,推动美育与通识教育深度融合。
三是夯实学科基础,铸造美育教育高地。
以艺术学院、创意与创新学院、电影学院和中文系为基础,组建跨学科课程建设团队,凝聚交叉学科研究力量。聘请名师大家、社会知名人士等参与美育教学研究,提升美育教育水平。
四是打造第二课堂,构筑美育实践平台。
构建“社团、展演、科创、活动”四位一体美育实践平台,深入挖掘校史文化积淀,以优良校风的代表人物为原型,打造《哥德巴赫猜想》等多部美育精品原创剧目。
五是加强环境育人,构建美育浸润环境。
成立文博管理中心,创新打造网上展馆,挖掘嘉庚建筑及优良校风的美学内涵,积极推进校园标识文化建设。
一是思创融合。
打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思政大课堂,引导大学生团队深入乡村一线助农扶农活动,近三年共参加活动近1.8万人次。
二是专创融合。
成立“创新创业中心”,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双创课程体系,开展“创业36小时训练营”,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三是赛创融合。
党委书记动员部署创新创业竞赛,分管校领导参与带赛,将竞赛的组织情况纳入各学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的检查内容。鼓励引导学院重点挖掘高层次人才的横纵向课题项目及校友企业项目参赛。
四是产创融合。
推进“政、校、企、研”联动的创新创业工作格局,与校内外企业和实验室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79个,每年共有超万人次学生进入基地参加实践学习。
福建理工大学研发的仿生机器人,在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上展出
一是完善机制。
落实教育评价改革,完善促进应用型科技创新管理办法等制度,实现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从重教学向教学与科研并重转变、从重科技项目向重科技成果转化转变,激发学校科技创新活力。
二是搭建平台。
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优势学科领域,重点搭建省(部)级应用型科技创新平台61个,为地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提供平台支撑。
三是转化成果。
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一院一企”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与产业化,连续2年科研到账经费超1个亿、实现五年持续增长。近五年,获省级科技奖等39项,其中一等奖5项。
一是强化宣传部署。
设立“校风建设年”,制定并实施校风建设实施方案、教风学风联动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大学生成长计划实施方案等,校院两级专题召开校风建设推进会,推动全校共建优良校风。
二是强化监督管理。
实行听课评课制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2024年领导干部听评课超100人次,同行教师评价超200人次,督导组听评课近1000人次。依托第三课堂平台常态化开展课堂学风督导,结合开学、期末、法定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教风、学风、作风专项督导检查。
三是强化服务效能。
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基层服务师生制度,制定学校“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推动“新生入学一件事”等9项为师生服务项目落地落实。依托“一网通办”和学生服务大厅,实现事项集成办理。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优化学生学习环境。
一是发挥文化育人向心力。
构建“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社会实践”大思政课程群,挖掘文化资源,开设《论语》导读、《船政文化》等系列课程,面向中小学和家长举办红色文化和家风家训讲座30余场。
二是发挥社会实践牵引力。
发挥专业优势,将船政文化城、罗星塔公园、潮江楼等地作为“实景课堂”,打造船政系列VR产品10余个,作为数字成果在中国(福建)数字峰会展示。
三是发挥教师队伍凝聚力。
入选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试点校,建立大中小学师资培育、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指导马尾区中小学联合攻关课题、策划系列特色品牌活动。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融合发展
一是融资源。
融合“学校教育+行业资源”,学校领导、校友榜样、法治宣传员等进驻社区,建立校领导、师生参与的工作机制。2024年开展“我与书记、校长面对面”活动20期。
二是融文化。
以“红色文化+特色水文化”为引擎,开展社区文化节、心理健康文化节等活动,融入校园水宝文化、“一楼一品牌”等特色元素,集成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育人体系。
三是融技能。
融合“职业技能培养+工匠精神培育”,社区作为测量、数媒等专业的实训基地,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入驻,微专业课堂、优秀校友讲堂等落地社区,打造“职教工匠”实践育人场域。
四是融生活。
学生“自治+共享”,成立社区学生自治组织,聚焦学生需求,打造线下线上“一站式”“一键式”服务平台,集合心理疗愈、共享学习、“三创”、健身、生活服务驿站等多元社区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