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智慧城市导刊
“中国智慧城市导刊”是2013年《中国信息界》杂志(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以“智慧城市”为主题打造的公众号,通过整合该领域最为精华的行业资讯和政策信息,力图为参与“智慧城市”和“互联网+”建设的中高层领导提供最为前沿且高质的决策参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8 小时前  
湖北邮政  ·  第2136期 新年第一课,紧抓风控合规保健康 ·  23 小时前  
湖北邮政  ·  第2136期 新年第一课,紧抓风控合规保健康 ·  23 小时前  
创意铺子  ·  5 秒带走牙缝肉渣,99 ...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相见恨晚的吸尘器 清洁效果真nice!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拉夫劳伦新春广告太阴间,网友:每个元素都是冒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智慧城市导刊

全国政协委员刘伟:推动AI与实体经济融合

中国智慧城市导刊  · 公众号  ·  · 2018-03-06 15:01

正文

人工智能热浪来袭,将成为下一轮产业革命的驱动力。在今年“两会”提案中,已有两会代表把目光聚焦到了人工智能上。在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CEO刘伟的提案中,就有两份提案与此有关。



国务院在此前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表示了中国成为AI强国的雄心,提出2030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任务。


刘伟建言,政府从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企业从底层应用提速发展,布局产业生态。为了释放人工智能带来的经济潜力,各界需要合作推进AI行业的发展,推动AI与实体经济融合。


“人工智能的发力需要深度和广度。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人工智能需要迈过商品化鸿沟。十九大报告中在提到‘人工智能’时,强调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也正是要推进人工智能在应用层面落地。技术和数据本身需要找到有价值的场景进行应用才能形成产品或解决方案,实现价值。”刘伟表示。


“目前我们还处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早期,已有大量可以与现行人工智能结合的行业与领域,比如公共安全、智能交通、金融等。”刘伟称,“尤其在实体经济,还有许多细分领域需要进一步了解人工智能的能力,对细分行业的流程进行重整,通过数据和应用的不断优化,分场景逐个突破,最终形成人工智能社会的新版图。”


“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数据开放,另一方面要促进企业、高校、公共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推动合作及共享,为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培育世界一流的土壤。”刘伟表示,“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开发者和政府对于数据治理提出了新的问题,需在数据开放和隐私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从而增强人工智能领域的信任。”


刘伟建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该运用新的思维、新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从源头和整体规划上加强城市交通治理,让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新时期城市治理的一剂“猛药”。


例如,面对增长迅速的海量数据,可大力推广和部署“城市交通大脑”,用人工智能管理城市交通,将所有人、车、路信息都接入系统,采集、调度、管理等都由“城市交通大脑”指挥完成。实现城市车辆基本无人驾驶;交通管理系统基本无人操作,人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感觉不到拥堵的存在。


事实上,目前已有人工智能企业研发推出了“城市交通大脑”并在相关地区落地应用,成为时下城市治堵的有力武器。


不过,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在各大AI应用场景中,主要还是以BAT为代表的三巨头在全力布局。


其中,百度在AI领域已深耕五年之久,已形成了一个平台体系,即百度智能云和百度大脑。阿里也在2017年推出“NASA计划”和承载它的实体组织达摩院。腾讯在人工智能的布局中,旗下有AI Lab、优图实验室和微信AI实验室三大机构。


而据合享汇智信息科技集团专利咨询事业部今年2月发布的《2017年沪深A股人工智能企业专利统计分析报告》显示,A股市场有超过80家上市公司已涉足人工智能领域,集中在信息服务、信息设备以及机械设备行业。其中,创业板公司最多,为31家;中小企业板和主板企业数量相等,都为26家。

文章原载于 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摘录或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