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最伤人的三件事
文|张困困 图片|来源网络
最近看到的三个故事,跟大家分享:
湖北襄阳的小闫今年31岁,一年前,他通过婚介所结识了女孩小刘,交往期间为小刘花了3万元钱,而且借给女孩的电动车也被女孩卖了,一年后,女孩提出分手,小闫想讨回钱物。
杭州一女孩在网上发帖吐槽称:“男友接送上下班2个月,跟我要3000元顺风车车费。”在她晒出的聊天记录截图中,男友先是问她借3千元“应急”,随后表示“不还了”,当作是接送她上下班的“顺风车费”。
小张与女友大学恋爱四年,本打算毕业后结婚,所以买房时就写了两个人的名字。结果俩人毕业后闹起了分手,分手后小张找了现在的女朋友,现女友看到房子上有小张前女友的名字当场翻脸,现在小张非常后悔当年的“为爱痴狂”。
其实这三个故事不是哪个狗血民生节目的剧本,而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为什么相爱一场,最后竟是如此难堪的结局?
当爱情与金钱牵扯不清,分手时该如何保留最后的自尊与体面?
成年人的恋爱,或许真的应该注意这三点:
爱情中不要物化对方
闺蜜19年刚好30开头,之前的恋爱都无疾而终,父母正处于催婚高峰期,免不了见到亲友都托付这件事。
最近,她深陷被迫相亲的苦恼中,不为别的,只因为“当你见到相亲对象的那一刻,你就知道你自己,在介绍人眼中是个什么货色”。
相亲时,男方一来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告诉她自己有房有车无贷款,属于公司中层以上,年薪不低,升职空间也大,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有过一段婚史,但是从对方倨傲的神态来看,他和介绍人都认为,“配你足够了”。
自我介绍完,男方上上下下打量了她的穿搭,最后总结:“女孩子的气质来源于读过的书,而不是穿了多少名牌,背了什么包。”
一顿饭吃得她坐立难安,若不是碍于亲戚的面子,她真的很想把筷子摔在喋喋不休地问她身高体重的男方脸上。
从前,我们听过的爱情故事大多来源于戏剧作品和书籍,我们为不顾门第与阶层的浪漫心动,而现在,我们听到更多“实际”的问题:有房吗?有车吗?什么学历?做什么工作?父母什么工作?婚后打算要几个孩子?可以跟公婆住吗?
诚然,物质基础让爱情有了更牢靠的保障,可它从来不是用来衡量爱情的标准,更不应该是我们物化别人的借口。
当我们拿它来要求对方,甚至要求自己时,无形中都给对方做了价值换算,于是才有了前文的“后悔”,才有了分手时的“算总账”,才会以数字计较彼此的付出与回报。
恋爱不是投资,无法避免亏本
《奇葩说》曾有一期讨论“结婚前,我让伴侣在他的房本上加上我的名字,有错吗?”,这是个比较戳人痛处的问题。
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关系,总会面临这样的疑虑,但介于彼此的面子很难开诚布公地放到台面上聊。即使是没有面临这种问题考验的情侣,也会忍不住以这样的问题试探对方的底线。
说得冰冷一点,好像真的把爱情与婚姻当作了一种投资。
经济学教师薛兆丰更是直接将婚姻比作了“办家族企业”,他说:“结婚签的是一张终生批发的期货合同,双方一起拿起自己的资源办企业,这个时候男女双方给出的资源包是不一样的,有身体、有生育能力、有容颜、有家庭关系、有自己未来的增长潜力。
每个人给出来的资源包不一样,发挥作用的时间的节奏也不一样。传统上,是女性早一点付出,生育、抚养家庭、照顾家庭,男性的作用比较晚,一方做播种,另一方是负责收割。
这个时候就会发生一个问题,后面那个人比较容易敲前面那个人的竹杠,所以双方进入这个环节的时候,女方要求男方给一点抵押,为未来万一婚姻出现了问题做一点垫底,做一点保护,这有错吗?这没错!”
乍一看,这种说法的确保护了客观条件上处于弱势的那一方,可是仔细想想,爱情里的强弱势,什么时候是由物质决定了?如果爱情是由物质决定的,那还能够被称为爱情吗?
生活中有多少情侣分开后愤愤不平?又有多少情侣在撕破脸皮之后留给对方一句:“青春喂了狗”。有的人在爱情中付出昂贵的金钱,有的人付出的是青春年华,这些得与失,谁又能算得清。
如果从一段爱情开始之初,我们就把它当作一项投资,提醒自己要时刻小心,要关注得失,要及时止损,要争取低投入高回报,那么,我们还拥有真正爱一个人的能力吗?
分手后需要一点体面
还记得薛之谦和李雨桐的那场分手大戏么,一整年不断地实锤和爆料,让薛之谦从深情款款的情歌王子沦为渣男,感情骗子。而李雨桐也在这场感情战里撕得伤痕累累,两个人的爱恨情仇被看客们拿来津津乐道。
还有前段时间又闹出“摆拍”笑话的马蓉,与王宝强的离婚之战陆续撕扯两年多,期间马蓉三天两头在微博上放狠话,闹剧一出又一出,不停地给自己的婚姻贴上“出轨”和“家暴”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