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优秀网页设计
优设网官方帐号,国内知名设计师学习平台。和大家一起来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设计和PS技术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ZaomeDesign  ·  每日灵感丨一月四日 ·  昨天  
ZaomeDesign  ·  让我看看里面,果然是安藤忠雄 ·  2 天前  
ZaomeDesign  ·  行业热点 | ... ·  4 天前  
优秀网页设计  ·  整“活”了?文物也能秒变显眼包!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优秀网页设计

从石匠之子到大师工厂,这位包豪斯校长够硬核!

优秀网页设计  · 公众号  · 设计  · 2019-12-04 12:54

正文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号:设计史太浓(ID: ymliubin)


如果有人让你说一句设计相关的名言,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说“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甚至有一次我听一名企业主说了出来,可见这句话的影响力。
 
说这句话的人还有另一句针对设计的名言,叫“上帝在细节中(God is in the details)”,他就是包豪斯那位长得很严肃的校长——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他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当中最著名的大师之一,同属“建筑大咖F4”组合,对于他的影响力可以借用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那本《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豆瓣读书可以查询到)书中的一句话:“密斯凡德罗的设计原则改变了世界都会3分之1的天际线。”
 
所以论及“用设计改变世界”,他还是乔老大的老前辈。



石匠之子


在现代主义众多设计大师当中,密斯凡德罗属于家庭出身很普通的一员。
 
他1886年出生于德国一个叫亚琛的城市,所以他比格罗皮乌斯其实年轻三岁,他的父亲是一名忠厚稳重的石匠,手艺非常不错,除了做一些建筑石构件之外,还时常受邀请为一些贫苦乡人雕刻墓碑。
 
密斯凡德罗在性格上跟父亲相似,沉默寡言,一般不太喜欢主动表达自己,正因为如此他其实后来要付出比同辈人更多的努力才获得出头机会,坦白说,在商业社会当中,能言会道的设计师很多时候比专业技术强的群体更能创造机会。
 
他的父亲有自己一间打石作坊,密斯从小就作为父亲的小助理,从工匠这个层面的实际操作中学习建筑加工与构造的基本知识,有了这些基础后,15岁的他就在家乡跟随一些建筑师当学徒,主要的工作是画石膏铸模图案,一画就是3年,打下扎实的效果图绘制基础,好比一些初中辍学的小朋友在图文广告店里抠图排版,动手能力其实已经比很多大学毕业生强大。


 

1905年时候19岁的他获得一个机会,通过父亲一些建筑师朋友引荐,去到当时德国著名的建筑及家具设计师布鲁诺·保罗的事务所做学徒,布鲁诺·保罗是“新艺术”运动当中(不清楚新艺术运动的朋友请看史太浓公众号过往分享)的重要艺术家,德国叫这个运动做“青年风格”,其实两个运动的底蕴是一样的,反正“新艺术”运动在欧洲的马甲非常多。
 
进入“大师工场”


到保罗的事务所工作两年后,密斯终于有机会独立去完成一个建筑项目,这个项目叫“里尔住宅”,由于沉默寡言的密斯实践经验实太丰富,各种动手与绘图能力强到不要不要的,在设计这个项目时候,对技术、材料及结构都运用得当,而且细节到位,建筑的整体效果非常好。
 
行家看门道,由此他也被当时的大宗师彼得贝伦斯(不了解这位大哥大的请看《包豪斯就是我的——格罗皮乌斯》)留意到,1907年时候密斯离开保罗的事务所后立马就被彼得贝伦斯招纳为员工,那时候的他21岁,据说面试时候表达能力实在太差,贝伦斯一度还怀疑自己有否看错,最后才发现不善言辞的密斯其实专业技能上的掌握上远超自己的想象。


(制造大师的大师——彼得贝伦斯)


那时候,著名的“建筑界F4“另外两位大咖已经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分别就是格罗皮乌斯及勒柯布西耶,几个人性格各异,但全都是潜力股。
 
贝伦斯作为德国设计界现代建筑思想的老大哥其实很欣赏一位叫弗雷德里克·辛克尔的古典主义建筑家,这位建筑家曾有一种设计思想叫“国际文化”,强调以不变应万变来设计,坦白说这确实是现代主义一个特征,也在后来成为其局限性,这个思想通过彼得贝伦斯的过滤后再传递到密斯这里,所以密斯后来一直在思考,希望寻求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设计方法应用到建筑上。


除此之外,通过贝伦斯的引导影响了密斯的还有一位荷兰设计师,他叫贝尔拉格,在中国互联网上已经很难检索到相关的资讯,他属于荷兰现代建筑的先驱及奠基人,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他做的现代设计非常简洁,喜欢采用传统砖块,他有一个设计哲学理念叫“结构诚实”,意思是不要用装饰把建筑结构遮掩起来,这些特征其实后来我们都可以在密斯成名的设计当中看到。



(阿姆斯特丹交易所)


成名很难
 
在大器晚成这条路上,密斯属于典型的代表,他跟格罗皮乌斯是同一年(1910年)离开彼得贝伦斯事务所的,而且大家都去了创业,格罗皮乌斯我们之前已经谈过,出来第一年就因为法格斯鞋楦工厂的设计扬名天下,而密斯从出道到出名足足用了18年,真心不容易。
 
话说1914年第一次大战爆发时候密斯其实跟格罗皮乌斯一样被征入伍,但跟格罗皮乌斯在战争中获得了勋章不一样,他默默无闻的负责军中桥梁与道路的建设,坊间曾有一个说法,就是密斯从事务所开始就一直活在格罗皮乌斯优秀的阴影下,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太像了,但似乎每次都是格罗皮乌斯略胜一筹,包括工作、创业、包豪斯岁月及美国岁月,而且他们最后还在同一年去世了,但所谓盖棺论定,其实最后历史并不是这样看待。


(年轻的格罗皮乌斯与密斯)


前面说过,密斯相当不善言辞,对于一名创意者来说这自然不是优点,所以他的业务量一直很差,做着蛮多细碎项目以求营生,最早期只有几个作品具有特色,其中包括1911年的皮尔斯住宅,俾斯麦纪念碑及1912年的罗尔穆勒住宅。
 
因为项目实在太少,创业早期的头几年密斯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些设计草图的绘制,这些草图承载了他当时大量独特的建筑想法及对未来建筑的展望,这些草图如今被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这个冷板凳阶段做的草图其实也成为他日后大量建筑的精神根源,就像李敖喜欢的说的那句“天下没有白坐的黑牢”,很多时候上天让你“落魄”一点也许正是给你时间去沉淀。



就这样,密斯在德国柏林默默无闻的做着小设计,然后闲时画画构想草图打发时间。


“少即是多“形成


1921年时候,距离正式创业已经有10年,虽然密斯沉默寡言,但毕竟是有实力的,而且还曾师从过彼得贝伦斯,几个师兄弟也各自混得风生水起,所以总会引荐一些项目(史太浓严重怀疑是他们没空做的项目),所以这一年密斯凡德罗接到了佛雷德利希路办公大楼(Friedrichstrabe skyscraper)项目,这栋大楼开始相对完整的体现出日后被称为“密斯主义“的设计特质,也就是著名的”少即是多“。


这栋大楼属于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全玻璃+钢结构设计的高层建筑,密斯自己称它为“Bone and Skin”,意思就是“骨头与皮肤”,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这种结构到如今属于全世界的高楼大厦都基本在使用。


(Friedrichstrabe skyscraper)
   
有了这个作品后,密斯的业务慢慢有了一些起色,随后他又设计出“混凝土乡村住宅”,表现一种单纯立体主义结构建筑形式,简单到几乎没有内容,后来也被大家评价为接近“极限主义”(关于极限主义不清楚的朋友可以看设计史太浓公众号中俄罗斯篇),到了1925年时候他设计完沃尔夫住宅时候,属于密斯的个人现代主义风格基本成型,就是在现代主义基本的非装饰化、易批量生产及功能主义。


 (沃尔夫住宅复原模型,原建筑已经被毁)


扬名世界


1923年时候密斯终于开始被邀请加入德意志制造同盟(Deutscher Werkbund),这个同盟就是彼得贝伦斯最初参与建立的德国设计协会,在欧洲设计界极具权威性,所以成员属于邀请制,意思是不能报名去参加,被邀请便属于一种荣誉,表示设计水平与成绩获得认可,当密斯进去的时候,格罗皮乌斯在里面已经属于领导者地位了。


1927年时候,这个同盟组织了一次展示推广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大展,也是难得一次完全集合了“建筑界F4”的活动,那就是美国的弗兰克赖特(没有参与设计)跟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柯布西耶了,这个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就是密斯,活动形式是主办方划出一片超大展览场地,安排在德国的斯图加特一片叫魏森霍夫的丘陵地,然后全部参与展览的现代主义大师们都在这里设计一个自己的作品,最后合计有33栋建筑,集合了其时全部现代主义设计大咖,连彼得贝伦斯这样的前辈都参与其中,史称“魏森霍夫建筑展“。


(请玩寻找密斯的游戏)


密斯的作品在33人当中获得很高的评价,而当时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设计负责人菲利普约翰逊(江湖人称“美国建筑界教父“)也来参加了这个展览,当时他看完这些作品很激动,认为这些风格必定会成为日后全世界的标准建筑风格,所以称之为”国际主义风格“(The International Style),这就是国际主义的出处了,另外也能解释为什么现代主义跟国际主义在形式上基本一样。
 

(密斯在展览中的作品)


真正让密斯成大名,能被世界公认为大师的作品诞生于1929年,其时密斯43岁,这个作品叫“巴塞罗那德国馆“,因为当年世界博览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密斯获得德国政府的委任前往会场设计德国馆。


这个馆不大,17米宽53.6米长,不过900平方米,整个设计落于一个平台,由场外场内两部分组成,顶部密斯采用了钢筋混凝土薄顶,室内空间宽敞,仅采用浅棕色大理石及半透明玻璃板做分隔,形成几个展览区域,场外有一个长方形水池,一端摆放了一个女性人体雕塑,其余便没有任何多余装饰,大家可以看看历史留存的照片:


   (巴塞罗那馆的外部及内部)


按史太浓观点,看密斯的作品绝对是种享受,总是让人有从极少内容里看出丰富的感觉,我们时常说“多一笔则多,少一笔则少”,密斯的作品几乎都去到这种恰到好处的境界。


馆内部还有一件极为著名的现在主义代表作品,就是馆内仅仅安排的几张无扶手钢结构靠背椅,史称“巴塞罗那椅”,大家看到图片必定会惊讶不已,因为这个椅子你一定见过,甚至曾经坐过,伟大的设计就是可以做到100年不过时。
  

(密斯的巴塞罗那椅及设计手稿)


这次巴塞罗那馆的设计再次体现密斯的功能主义立场及极限主义倾向,借助世界博览会这样的窗口,密斯一跃成为世界公认的设计大师,所以这是密斯设计生涯中的里程牌,大器晚成的他给了我们设计师一个启发:深爱你的专业,然后坚持它。


如鱼得水


看过史太浓系列的朋友都知道,密斯1931年时候担任了包豪斯第三任校长,然后1933年包豪斯被纳粹政府关闭了,大批包豪斯师生开始逃亡到欧洲各国及美国,其中大部分人才以政治难民的身份去到美国,包括格罗皮乌斯及密斯。


格罗皮乌斯去到哈佛自然混得风生水起,详细可以看我们上一篇分享(《包豪斯就是我的——格罗皮乌斯》),而密斯则去了芝加哥的伊利诺伊理工大学(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并组建了建筑学系,虽然这所1890年创立的大学名头不及哈佛,但也是世界顶级的综合私立性大学,曾先后涌现过4诺贝尔奖获得者。


其实从历史看来,密斯真正灿烂的设计人生其实从美国才正式开始,他1937年移民到美国,以其当时的名气也可谓奇货可居,著名学府纷纷抛出橄榄枝,他最后选择了一个离格罗皮乌斯最远的,当然,这是个玩笑。


密斯到这个学院后担任一把手长达20年,期间一边做教学一边做建筑设计,对比教育其实他更喜欢自行动手实践,所以在美国期间他完成了很多项目,其中更是有很多大型项目,在做设计上,他其实开始慢慢在数量及质量上都超越了格罗皮乌斯。


美国对密斯而言是个如鱼得水得天独厚的设计福地,因为项目不但大而且很多,美国的土地辽阔、资金充沛、民风开放,对比欧洲更是少了很多限制及传统羁绊,他早年对现代建筑的精华构想,心目中对现代主义的定义全部得以在美国实现。


他从1938年开始陆续完成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建筑群的设计,这些设计首次采用网络模数方法,这个举措让他理性主义的设计得以完全量化及标准化,让密斯自身非常满意,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设计用了将近20年时间逐步完成,整体非常工整,所以都充分体现出“少即是多“原则,甚至教堂都是方正无装饰的,是体现其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很重要的一个完整作品,同时也奠定了密斯在美国现代主义建筑的权威。


     
一战封神


1947年到1958年期间,是密斯对世界建筑影响达到登峰造极的时期,世界各地的建筑都开始模仿密斯的风格,俗称“红透半边天“。所以他的建筑设计风格已经被标准的冠以”国际主义“名号,所以大家要明白国际主义其实就属于现代主义的一个升级版,在形式表现上是极为接近的,但思想内核并不相同,国际主义更多侧重于商业及市场,而非现代主义的人文思想及社会主义的考虑。


1948年时候密斯已经62岁,这一年开始他用了三年时间完成了芝加哥湖滨路公寓的设计,这个建筑开创出日后很多国际主义建筑都会采用的“双塔“模式,同一年他又设计出著名的”范斯沃斯住宅“。


范斯沃斯是美国一位女医生,密斯的设计有种实验性倾向,整个建筑基本上就是一个长方体玻璃盒子,简单到无以复加,袒露外部的钢结构全部刷成白色,跟周围的自然环境相映成趣,缺点就是内部一览无遗,任何室内活动都被外部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后来范斯沃斯认为密斯无视她的生活私密性,曾经将密斯告上法庭,所以密斯虽然得到一个极具代表性及话题性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吃了顿官司。



密斯最具国际主义里程碑特色,甚至引发世界轰动的作品是1954年-1958年他与菲利普约翰逊(就是之前那位提出“国际主义“说法的美国大佬)合作设计及建造的西格拉姆公司大楼。


毫不意外,这建筑又是一个“巨型玻璃盒子“,而且是黑色的,非常特别。西格拉姆是个大型酿酒公司,业务发展极好,所以有足够财力应付密斯某程度追求效果不计成本的作风,比方为了带来一种身处高楼林立环境中的空间舒适感,密斯在大楼前留出一个宽敞的喷泉广场,确实有了很好效果,另外这栋楼有39层(158米高),外部钢结构架清一色地一条直线拉到底,为求一种质感,他将外墙的金属结构统一采用黑色青铜,造价高昂无比,可见用大师是一定要付出代价的。


(密斯身后就是西格拉姆公司大楼效果图)  


另外为了获得一种整齐统一的外部形式感,密斯还特别设计出一种垂直升降的窗帘,固定只有三种模式:完全打开、完全关闭及只能开一半,所以在外面看来无论窗帘处在哪一种模式,看起来都是工整统一,极其和谐,所以为何密斯要说“上帝在细节里“估计就是这个意思了。


这个大型黑色玻璃盒子伫立在纽约最著名的公园大道上,建议有机会去美国的设计师们一定要去看看这栋大楼,这个建筑落成之后立刻成为国际主义里程碑,密斯慢慢在世界建筑界被推到一个神的位置,而跟其合作的菲利普约翰逊也被拔高到世界级大师的地位,可见选择合作伙伴多么的重要啊。


    
国际主义练成


1960年之后美国已经全面接受现代建筑,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就是密斯,所以建筑界开始出现以密斯风格为核心的“密斯主义”、“密斯派”。其实史太浓更喜欢叫其“盒子派”,但不管如何,密斯的影响力去到一个顶峰,所以此时他的风头早已盖过了格罗皮乌斯,大器晚成的说法就是如此来的了。


国际主义这个说法也开始传遍世界,但毕竟大师也是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及争议,比方密斯在建筑设计上是一个典型的“独裁者”,他的客户及使用者通常都没有选择权及发言权,只有选择是否接受的权利,所以这个跟包豪斯的民主及经济原则,功能主义原则其实是脱钩的。



另外就是越到后期密斯的作品开始走向更加极端的极限主义,比方1968年为德国联邦设计的新国家艺术博物馆已经仅仅是一个大屋顶下的巨大方形空间,所以当1970年代“后现代主义”兴起时候,密斯成为最主要的被批判对象。


“后现代主义”到底是什么风格呢,请关注设计史太浓,我们会在后续的分享里谈到。

谢谢各位,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