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晚上收到李华伟的微信,说ITC-Asia(国际测试会议亚洲分会)将于明年8月15-17在哈尔滨召开。这事让我一晚没睡好觉,思绪万千。一方面是因为ITC我参加过多次,有许多老朋友,授予我IEEE Fellow称号就是在1997年在华盛顿D.C.召开的ITC会议上由当时的IEEE总裁Barry W.Johnson教授亲自授予的;另一方面,我知道有一篇惹人注意的文章,叫做“为什么国际会议都喜欢扎堆到中国开?”其中说:“长期以来,除了国家层面正规的国际会议之外,各地大小城市似乎也染上了“国际会议瘾”。会议多数由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主办,由财政埋单。有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主办的国际会议不断增多,从每年83个上升至245个。马来西亚《星报》北京分社主任周豪文向记者透露,在他驻北京的4年多时间里,曾先后参加20多场国际会议,而至于曾收到的邀请,则数不胜数。”以致2011年2月13日,中国财政部、外交部联合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在华举办国际会议的通知》。
我们知道没有一个工程产品是可以不经测试而付诸使用的。航空航天、武器装备、交通工具、基础建设,那一样都离不开测试。而对于电子产品,看不见摸不着,测试就尤其重要而且困难。集成电路从发明到发展50年来,感谢摩尔定律,神速的发展,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真是突飞猛进。早在1970年IEEE创建了ITC(国际测试会议),那时是在费城附近的Cherry Hill开始的,每年都在费城开,后来发展成为最红火的学术会议,而且开成国际的,得益于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这样的会有两个,一个是ITC,一个是DAC(设计自动化会议)。都达到几千人的规模,同时举办展览会。学术界的人来参加,以交流学术研究心得,了解产业进展;工业界的人来推销自己的产品,学习学术界人的新思想。所以非常热闹。当然,其他几千人的IEEE学术会议也有,但大多是热门不了几年,就逐渐衰败了。纯粹的学术会议也有很高档的、著名科学家参加的,长盛不衰的,但不会这么多人参加,一般最多几百人参加。而集成电路的设计和测试则是IT行业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而兴旺发达。ITC是由IEEE计算机学会(CS)主办的,它有一个TTTC(测试技术委员会)。ITC每年有几百万美元的收入,成为IEEE计算机学会收入大户。这个会议一直在美国开,所以后来出来了欧洲测试会议、亚洲测试会议、拉美测试会议等等,也都是TTTC主办。但近年来,摩尔定律碰到了墙壁,集成电路碰到了艰难的时刻,热度就有所降低,而亚洲,特别是中国,人口众多,IT产业方兴未艾,成为微电子产业最大的市场,研发人员众多,公司云集。IEEE看准了这一点,到亚洲来开ITC-Asia。我想这是审时度势之为。
关于国际会议,本人在过去的博文中已经多次提到。譬如,关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特邀报告(100316)、论文应该投什么样的国际学术会议?(100315)、学术会议的去学术化(100924)、一个学术会议征文包括94个主题(120713)、国际会议有多种类型吗?(121216)等。我这里谈的都是IEEE国际学术会议,不是政治会议,不是政府或其他组织举办的会议。因为我参加过多次IEEE国际会议,也在国内、香港、新加坡主办过几次,对于它的套路比较熟悉,但那都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事了。而且,IEEE每年举办几百个国际会议,我只是比较熟悉我自己领域的会议,所说的难免片面。我想:明年主办ITC-Asia这样一个洋式的会议到中国来开,一定会有水土不服之可能。本人冒昧提出几点,供参考。
1.不花国家和单位一分钱
IEEE有严格的预算、结算制度,经费必须至少自己保自己。会议的sponsorship非常重要,一般只有一个,赚了赔了都是它的。这次ITC-Asia的征文通知里没有很明确,列出了6个Logo,这个账可就不好算了。ITC是一个IEEE的会议,与政府无关、与其他单位无关。我还没听说有从IEEE会议贪污的。正因为这样,会议没有所谓迎来送往,开汽车去接机、免费住宾馆、提供一日三餐、组织旅游等等,至于报销差旅费,更是不可能。仅有的例外是特邀报告人,他们能享受这些待遇。但特邀报告人的邀请非常慎重,至多2人,一般都是近一年在本领域有突出创新贡献的科学家或大公司的总裁。他们的报告最多占开幕式的一上午。而我参加一些国内的学术会议,甚至会期三天有两天大会报告,参加者完全变成听报告来了。而且那些报告大多是发展战略,在报上、在文件里就能看到。你说人家花钱到这里来听这种报告干啥?会议举办单位可能要动员一些学生或工作人员作会议的服务工作,按理说这应该是有偿服务。在美国,没有这样的条件,会议直接和开会的宾馆一年前就签合同。
2.不设主席台,纯粹学术交流
中国的会都有主席台,学会举办的大会主席台上坐着省市领导、学会秘书长、校长、院士、大会报告人等一大排,下面还有许多学生,坐满一屋子,以示排场。主席台上许多人参加完开幕式,照完相就走了。ITC不是这样的,几千人的大会主席台上只有大会主席和程序主席两人和一个讲台,其他人都是听众。参加者来参会的目的不是学习,而是技术交流,工业界的人想从技术报告中发现新想法,获取创新的灵感。公司的创新技术要保密,但是,完全封闭也不行,既得不到人家的新动向,也宣传不了自己的新产品。这两者之间,要有一个很巧妙的平衡。公布早了,别人可能枪先;公布晚了,别人就先入为主占领了有利地形。ITC过去每年都有新题目,每年都有创新思想出来。现在怎么样,我不了解。
3.不空谈战略,只谈技术
IEEE的国际学术会议,都有特定的学术领域,而且不能把别人的学术领域随便归纳在自己的门下,越来越大,越来越空。所以,会议上空谈战略的基本没有,本领域的发展战略一般在开幕式后的大会报告中由一些权威人士谈到,但不是重点,主要谈技术。到分组会、墙报、展览中当然更是如此。事实上,战略对具体技术人员来说不是那么有用。会议越是接近技术人员的关切,参加的人就会越多。参加者少,这会就持续不下去了。
4.公司小型活动
几千人的大会要举办全体的活动,几乎不可能。但是,公司常会组织特邀的小型座谈会、茶话会等,当然名人被邀的概率就大,可能忙不过来。在咱们中国,找明星签名的很多,找科学家的可能很少,而在ITC上,找科学家答茬、谈话的人很多。IBM刚公布可测试性设计的时候,各公司都闻风而动,找人探讨应该怎么搞法。JETTA杂志的编委会也常常在这时候找个晚上开。公司参加展览,要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成就;也要寻找客户;同时关注同行公司的动向。公司发表文章,也要和同行交流。而在中国,公司要不就自己开个展览会、举办个会议,很少有同行公司参加IEEE的同一个会。公司产品的推介主要靠媒体、报纸,网上铺天盖地的广告。但是,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产品与服务其实在对口的学术会议上宣传会更有效。
最后,预祝ITC-Asia2018成功!
附录:ITC Asia2018CFP.pdf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1076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