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花儿小草
为妈妈提供育儿知识、亲子教育,教你做个好妈妈!商务合作联系QQ:1241730487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余杭发布  ·  投入超3800亿元!阿里巴巴最新宣布! ·  昨天  
杭州本地宝  ·  余杭家电、家居以旧换新补贴新增34类产品! ·  昨天  
余杭发布  ·  每人1000元,余杭这些人可申领! ·  2 天前  
杭州本地宝  ·  期待!杭州2025年即将建成的5大新地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花儿小草

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也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花儿小草  · 公众号  ·  · 2021-05-03 19:36

正文



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


人生并不是终点既定的比赛,普通人也可以幸福快乐。只是我们“抢跑”式的家庭教育,是不是正在剥夺普通人的乐观和幸福?



中国式“抢跑”


家庭教育的确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


前两年我谈过一个观点,中国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如此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所谓的重视多多少少有一些扭曲,但是总体来说,每一次有关家庭教育这样的活动,可以看到座无虚席,这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心态。


但是,正是由于对家庭教育的高度关注,也使得今天的教育产生了许许多多过去还没有产生过的问题。每个即将当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人都对即将出生或者即将长成的孩子有着许许多多的要求,有着许许多多的梦想和许许多多的希望。


比如说,我见到了很多现在所谓的“胎教”,怀孕之前要注意如何调理爸爸妈妈的身体,就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出生有一个更好的生理方面的基础。


孩子生下来以后我们对他有很多梦想,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外交家、世界首富、歌星、球星、明星、高考状元,我们也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豁达、彬彬有礼、风趣幽默、举止文雅等等。恕我直言,很多目标对家长来说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今天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们开始做家长之后我们很多的梦想,很多的关注是一生不可能实现的,是虚幻缥缈的。


我们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就是现实。


于是,我们为了追求那些我认为虚幻缥缈的目标,就产生了许许多多我们今天看起来本不应该产生的现象。


大家可能听说过现在奥数已经开到了幼儿园,幼儿园已经开始分快慢班。所以今天我们社会上有更多的现象说明,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抢跑"。


其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可能都看过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其实起跑的时候谁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


甚至跑完了一万米谁在第一、谁在第二也不能决定哪一个就是最先达到终点的。


但是,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都在拼命的“抢跑”。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家长,像今天中国学生的家长如此的热衷于“抢跑”。



幸福的普通人


回想起来我们30多年来靠抢跑培养了这么多尖子学生、竞赛的获奖者、金牌得主,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我们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


所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出生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慢慢我们的期望逐渐降温。我们期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将来能够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


能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进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能动的时候,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路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开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后当我们已经垂老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


我始终不认为强化训练能培养出我们所谓的成功的人,当然成功没有一个唯一的标准。有句话是,"行行出状元",我理解就是无论采取对哪种人群进行统计分类的方法,最后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正态分布的。一个优秀的厨子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反之,也是这样。


无论我们怎样对人进行分类统计一定是正态分布的,我们所谓的最成功的人一定是很少数的。绝大多数是平常的。


但是,平常的人就没有幸福吗?难道我们是一个普通人就没有普通人的幸福吗?我们普通人就没有权利谈幸福吗?其实我们今天看到大量的人是普通人,但是他们生活很乐观、很幸福。



如何与孩子沟通


在沟通这个问题上,请每一位家长都思考一下,我们有丰富的话题吗?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吗?在沟通的时候,想过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吗?除了学习之外,有没有其他的沟通话题?


我们是否曾经向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孩子只要把分数搞上去,别的你什么都不用管”。


我们想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可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责任的教育已经彻底的丢掉了。


什么都不用管,哪来的责任感?就会出现油瓶子倒了,孩子都会视而不见的情况。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也可能无言的方式更有效。不用说什么,上去拥抱一下他,拍拍他的背、他的头,其实孩子学习问题上,家长帮不上什么忙。这种无言的动作孩子全都能够理解。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更艺术的方式。比如我们有一个老师,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他的孩子做了一件好事,从超市买东西手里拿一样东西没有结账,等到停车场上车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个东西没有结账,其实他拿走了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但是家长认为这是培养孩子好品质的重要机会,所以让孩子把钱送还给了超市的收银员。


孩子做完这件事情后,家长没有一句口头表扬,但是整个晚上,父母都表现得非常高兴。其实这种气氛孩子能够感受到,这就是对他的一种最好的奖赏。


有时候,沟通需要一些时机。


我讲北京四中的一个案例。现在家长和孩子亲情的淡薄,我们在若干年前曾经采取一种方式,在军训的时候,我们让每一个家长给军营中的孩子写一封信。军训差不多为期十天左右,我们让这封信统一在第四天的时候交到学校,然后我们争取第四天或第五天的时候让每一个孩子读到家长给他写的信。


我们对家长说,不能以我太忙没有时间写为理由,如果全班同学就你的孩子没有信,你的孩子可能很失落。平时家长不愿意谈的羞于开口的话都可以在信里写出来。


为什么选择第四天或者第五天,因为绝大多数孩子这几天离开父母、离开家,特别是军营特别苦的环境,他已经开始产生对家的想念心情。在这个时候家长的一封信能够深深的进入他的心中。几乎没有学生看到信不落泪的。


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沟通。我讲这个例子是想说沟通我们应该选择一种方式,选择一种场合,选择一种心境,选择一种时机。



眼里能够揉进沙子


我曾经在网上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芬兰的一个小孩子在十岁那年,为家里做了一点事情,他可能觉得需要有一些回报,于是就写到,“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到邮局10芬尼,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


如果你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给你一个这样的纸条,你会作何反应?有些家长也可能会暴跳如雷。


而这个妈妈看到这个账单没有说什么,把钱放在那儿了。小孩拿到钱的时候,看到妈妈给他写的另一个账单:“彼得欠妈妈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妮……”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艺术。


我认为, 现在 绝大多数家长缺少这样一种教育艺术。


我们很多时候会说:“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你打他、骂他都行。”这反映了家长的一种心态,在推卸自己应该担负的角色。


在很多时候,家长小题大作,儿子接到了一个女孩子的电话,妈妈可能会拿起电话在旁屋监听,或者一个女孩子接到男孩子的电话,很多家长立刻跟老师反映,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限制这个孩子电话、通信的自由等等。其实这都是过于敏感。


我们学校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把这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原则。他说:“校长,我现在明白了,做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要眼睛揉沙子。”


我觉得这是教育的一种宽容,我们要相信孩子能把这个事情想明白,能从这个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


我曾经读过一个台湾作家写过的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在他当老师的时候,有一次带孩子们到海边玩儿,孩子们希望下水,考虑到安全,他开始不同意,但是看到孩子那么迫切提出要求,他同意了。


但是,他让老师们在远处布置一条防线,让孩子们不能超过这个防线。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上来以后浑身湿漉漉的。孩子们说笑着,一个小女孩把衣服脱下来了。显然,她的衣服脱的太多了,这个老师特别惊讶,想着是不是要制止,但是他克制住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