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方式。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慈怀读书会  ·  我见过100场婚外情,发现同一个宿命。 ·  2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向夜晚告别,就像与朋友告别一样。” ·  4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2024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入围书单|儿童新知生活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

错过今天,你可能再也见不到我了

十点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1-17 21:39

正文


  

文 | 十点君

最近,有一部印度电影,在中国火了,片名叫「摔跤吧!爸爸」:




影片中的父亲迫于生计,放弃了摔跤的理想。所以,他把拿金牌的期望,放在自己未出世儿子的身上。


可惜他前后一共生了四个孩子,全是女儿。


于是,他开始陪着女儿练摔跤,把夺金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


在那个男权至上的印度,女性的价值只有出嫁,所以影片中父亲的行为,免不了受到众人的歧视和嘲笑。


在这部电影中,反抗着荼毒女性千年之久的桎梏,动摇着整个印度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某天,它会改变这个国家。




这令我想起曾经的韩国,有一所名为「慈爱」的聋哑人学校。


但这儿的老师却并不慈爱——他们官商勾结,行贿受贿,为富不仁,强暴学生。


聋哑人孩子们无法开口说话,所以当老师实施性侵时,他(她)们无从反抗,只能默默承受




幸而,有位良心未泯的外来老师,带着孩子们,把禽兽教师一并告上法庭。


但谁料奋战到最后,法律却败给了权势与贿赂。这群罪犯,竟无一人得到惩戒。


再后来,这件事被改编成电影,名为「熔炉」:




影片一出,全韩震动,在舆论压力之下,当局被迫重审当年那起性侵案。


并且,韩国还通过了名为「熔炉法」的法案——


它保护着无数孩子,免受耻辱的侵害。


这两部电影品质上乘,观众无数,取得过卓绝的票房,所以,它们才有力量影响本国的思想,乃至根基。




——那么,与这两国毗邻的中国影坛呢?


这些年来,中国的院线电影充斥着无关痛痒的商业片。


别人电影里,有深沉悲恸的绝望,来自底层的嘶吼,而我们的电影,却只有一堆堕胎分手搞小三的青春片、爱情片、魔幻片。


在别国电影艺术日渐璀璨的当下,中国观众只能一次次感叹: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而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


真的是国家改变了电影吗?我认为不是,甚至不怪导演,不怪明星,不怪一切制度,要怪,就怪我们观众自己。


中国观众走进电影院,往往不是为了电影本身,而是为了一起看电影的爹妈/亲戚/哥们/闺蜜/男朋友/女朋友/相亲对象。


所以,我们并不在意电影的质量,只会管它够不够火、女神鲜肉够不够多。


如此一来,片方根本无需打磨剧本,只要把广告做足,把明星请对,自然有源源不绝的观众涌进影厅,至于口碑,谁在乎呢?




这是一个浮躁功利、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嘴上挂着轻浮的情怀,手里埋葬着沉厚的艺术。


我们好电影都是免费的,在家上个网就能轻松找到。所以去影院消费,就必须够消遣、够刺激、够开心!不然都对得起我手边那捧爆米花。


于是,我们养活了一堆商人,逼走了一群导演。




凡是沉下心来拍电影的人,在这种气氛之下,都活得特别累,他们必须一边吊着岌岌可危的预算,一边心力交瘁应付着相关部门的审查。


这里面绝大部分,都在弹尽粮绝之际,输给了市场。他们偃甲息兵,一言不发,沉默以对。


这一年来,大量佳作遭到院线无情碾压,比如「生门」,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比如「我的诗篇」:




2015年,「我的诗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斩获金爵奖最佳纪录片,只是那时,发行公司和院线,都没有信心把这部电影带进影院。


所以,它一路辗转斡旋,在举办过1000场众筹点映,获得过十万名观众支持后,它终于在今年的1月13日,赢得一个全国公映的机会。


只是,大家没有高兴太久,当院线排片一出,所有人都被这个数字给震到了:


0.3%


这是它的排片率,换句话说,一座城市的1000间影厅里,放映「我的诗篇」的,只有区区3间。


在0.3%面前,所有剧组工作人员的付出,都像一个苍白的笑话。


虽然我们心里都清楚,在商业时代,院线经理的做法无可厚非,他们什么都不用关心,只用关心你的电影到底赚不赚钱。


所以,他们只看见这部电影没有明星、没有名导、没有「视觉盛宴」,却看不见这部电影里,有这个国家的真相,有千万普通劳动者的脊梁,他们活在我们视线之外,用诗篇抒发内心汹涌而丰盈的希望。




只是大家心里有股气,觉得憋屈:哪怕观众看完电影以后,气得骂它「烂片」都好,都好过如今,连个看它的机会都找不到。


十点君心里也觉得憋屈。因为挺早以前,「十点读书」就与「我的诗篇」团队结缘。当时他们上门,给我们放了段预告:



十点读书主播BOBO一看完预告,眼眶立马就红了。她说,希望我们的读者都知道,中国有这样一部电影正在生存。


一部聚焦中国3亿多普通劳动者生活现状的纪录片,正在生存——


我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仰望同一片天空,每当擦身而过时,我们却习惯视而不见。因为我们看不上这些人蹩脚的普通话,和凝在他们鞋底的泥沙。


在我们心里,他们是贴着「农民工」标签的抽象符号,不是一个个鲜活的「」。


而「我的诗篇」——也算不上多了不起的史诗巨作——它的成绩只一件:就是告诉每位观众,这些普通劳动者他们不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有着丰富的创造力和充沛的情感,远超我们的想象。


这部影片中,一切有关失业、讨薪、矿难、自杀等遭遇的镜头,全是他们的亲身经历。


所以,或笑或哭或沉默,你都能清楚看到这些人脸上,浓到化不开的忧虑。



他们游走在城市最边缘的地方,忍受最脏最累的工作环境,面临最现实最琐碎的矛盾冲突。




但在深处,他们却酷爱写诗。从他们的诗里,能看见月亮和灯火,能看见远处皑皑的白雪,和近旁无色的花。




这个叫陈年喜的男人,来自陕西丹凤,他是个爆破工:




有一年,他在南阳连续施工四个月,没有一天休息,期间得知母亲患了食道癌,他也赶不回去。


在赶回去陪伴母亲,和硬着头皮给母亲赚钱治病之间,该从何选择?他的回答是:我选择爆力/劈山救母!


这个叫邬霞的姑娘,来自四川内江,她从事服装熨烫工作:




她像所有姑娘一样爱美,却美得何其吃力,她只有一件无比珍视的吊带裙,破破的,旧旧的,廉价的,能偶尔穿来装扮自己。


她不愿诉说自己的苦难,情愿让苦难烂在泥土里,培植爱的花朵。


所以,她认真熨烫每一件吊带裙,希望穿上它的陌生姑娘,都能饱尝自己从未体验过的幸福生活,她要对她们说:陌生的姑娘/我爱你!


还有这个叫老井的大哥,他是一位在地心800米的矿井中,逡巡了25年的煤矿工:




那年,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矿井被砌上一道隔离墙。被墙隔断的,除了氧气,还有群未能逃出的工友。


这群朋友,他再也找不回来,只有诗歌,能寥寥与其对话:原谅我不会念念有词穿墙而过/用手捧起你们温热的灰烬。


还有一个男孩,叫许立志,曾是富士康的员工。


他于2014年10月,从员工宿舍楼上跳下,坠楼身亡:




他生于1990年,他逝于24岁,这是一个正当美好的年纪,他才刚刚长大。


他发的最后一条微博,只有四个字:「新的一天」。


在新的一天,他却终究没能咽下这最后一口气: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他们把它叫做螺丝 


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
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
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


我再咽不下了
所有我曾经咽下的现在都从喉咙汹涌而出
在祖国的领土上铺成一首
耻辱的诗


即使票房大卖,我们也未曾妄想,靠一部「我的诗篇」,就能改变大家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就能改善他们这些人的生存困难。


毕竟根植在国民灵魂里的傲慢,又怎会凭区区一部电影轻易化解掉呢?


不过,我们仍旧执拗地希望,希望观众能看他们一眼,哪怕一眼也好——


你应该向一些艰难、敏锐、细腻、才华横溢的心灵靠近,会发觉基于经济和职业的阶层去区分人等,是一件多么粗暴傲慢而无知的事。


这个世界,有的人身在底层,有的人心在底层。


他们体验着生活背后的血和火,见证着肮脏中的尊严,和华美背后的残酷,这一切,才是现实本该有的样子——而不是我们青春片里那些矫情的浮华,与虚假的无病呻吟。


而这些电影片段,可能被记住,可能被忘掉,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会像「摔跤吧!爸爸」和「熔炉」一样,在每个看过的人心里埋下一颗种子,一颗足以撼动根基的种子!


——但一切的一切,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它得有那个命,能出现在观众面前……




中国的工人诗人有一万多人,我们未曾看到;正如今天有部讲述他们的电影上映,我们未曾看到一样。




平心而论,在我们国家,你劝人进影院看纪录片,可比劝人看某部「烂片」要难得多。


可那又怎样?


这与道义、原则、愿景、情怀啥的,通通无关!支持「我的诗篇」的理由很简单——就因为咱的心里觉得很不甘!


为什么我们的院线,就得充斥肤浅荒唐的娱乐制作?


为什么没噱头、没明星的好作品,就得活生生被埋没?


为什么别国优秀的电影针砭时弊,就能在票房上轻松夺冠,而我们的电影人,却得靠「下跪磕头」,才能勉强争取到一个相对公平的排片量?




我经常会思考,照现今的观影习惯,再过三十年,我们国家的电影院,会是怎样一派光景?


到那时,每个用心拍电影的导演,都不得不转型或转行,成为商业背景下一枚暗淡的螺丝。


到那时,人们忘却创新,会把流行过的小说、网文颠来倒去地找来翻拍,红着眼从「西游记」里攫取还没被榨光的价值。


到那时,豆瓣也会消失。商业片登基后,必须掩盖过去一切反对的声音。所以,它们必须处理掉体现大众喜好的豆瓣,就如今天,它们处理猫眼电影那样:



我们能不能等到一天,中国电影院兼容包并,艺术片、商业片、纪录片、国产片、引进片……百花齐放?


我们的电影人,可以肆意挥洒才华,信马由缰,去拍一切他们想拍的题材。他们要往电影里倾注的是心血,而非仅是钱财?



为了等到这一天,此时此刻,我想种下一颗「种子」:


一颗影响30年后,你的孩子走进影院,可能看到什么电影的种子。


希望这里每个看完本文有所触动的人,能够点开原文链接或长按二维码,在页面上填写你的姓名及联系方式。



这是一份为「我的诗篇」争取排片量的请愿书,也是「诗篇」团队破釜沉舟,最终的背水一战。


整个2016年,纪录片在中国院线悉数扑倒,如果再不做些什么,未来定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在电影院里,将再也看不到一部称之为「故事」的作品。


希望我们的导演,不再为任何人下跪。他们可以挺起脊梁,堂堂正正。


↓点击阅读原文,签下为「我的诗篇」争取排片量的请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