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市场”整治随着百日行动进入高潮,保健食品行业的市场净化指日可待。
但是,一种乱象也随之诞生。许多民间组织片面地看待国家态度而对保健食品的认识陷入了另一种误区。
首先,可以看出,“强监管”给“保健”市场及相关行业带来了极大震慑,让一些媒体及民间机构曲解了政策对于“保健”市场整顿的初衷。打压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其次,高压态势,让相关行业盲目急于与“保健”市场撇清关系,甚至枉顾国家主管部门审批认证的“蓝帽”标志。要知道,在保健食品领域,蓝帽就是通行证,象征着质量过硬。
再者,类似做法释放了一种错误信号,盲目跟风,打击了“保健”市场内正规经营企业的信心。如果任由这种作法泛滥,“保健”市场危矣。
那么,政策到底是否一棒子打死了“保健”市场?
近日,张茅给出了答案。
3月1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主持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保健”市场乱象等问题,正式回答中外记者问。
其中,在回答瞭望周刊记者提问时,张茅表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食药同源”的传统,很多食品对于某一方面都起到了保健作用。正本清源,使“保健”市场的宣传能够真正名副其实,增强民众的健康,才是今后工作的重心所在。”
“大家都知道,吃枣补血,吃芹菜降血压,很多食品都有传统意义的保健作用,但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实事求是地介绍。”张茅说。
张茅还强调,对于“保健”市场出现的危害,要依法进行惩处,但也应该加强科普宣传,让消费者科学地认知“保健”市场。
更重要的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要改革现在的‘保健品’制度”张茅指出。
诚如以上。不难看出,国家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的信心和决心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的正确姿态。
事实上,早在2016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将保健品“治未病”提上国家议程。
保健品不是药,更不是针对某种疾病配置的药品,它是国家卫生局部门批准的,可以排除体内毒素,全面均衡的补充营养,调理五大系统,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解除现代人形成疾病的因素,从而恢复健康体魄的食品。
保健食品主要是增强免疫力,促进细胞再生,促进病体康复,这是大多数药物不具备的功效,却对慢性病患者的痊愈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尽管保健品不是药,却能“治未病”。所以说未来保健品将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须品!
中国原卫生部长陈竺也曾提出,未来医生必须会开两张处方:一张是针对病情开具的药方;另一张是膳食营养处方。未来的医生必须具备营养保健学的知识,针对慢性病,特别要发挥营养保健治疗的作用。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总裁李杰也表示:“中国老龄化不断加速,2017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11%,他们对保健品的需求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