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迪壹时事
您好,欢迎光临迪壹时事!我们将与您一起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分析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分享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防教育时代感;解读党的最新政策等!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迪壹时事

上海利好不断,下一个十年,深圳该如何生长?

迪壹时事  · 公众号  ·  · 2018-11-13 00:00

正文

上海近期利好不断,科创板、进博会、新增自贸区和长三角国家战略等,让很多深圳人感到了压力。站在改革开改的新起点上,我们该如何想象未来的深圳,下一个十年,深圳该如何生长?唯有两点绕不开: 粤港澳大湾区”和“科技” 。——题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38年前,有一位老人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深圳就开始了一系列开天辟地的变化: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中国内地两大证券交易所之一深交所、深圳成为我国地方立法最多的城市之一;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中国第一科技展高交会;中国内地首个保税工业区;“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打造特区中的特区——前海;联手香港政府在落马洲河套打造香港最大科技园区“深港创新科技园”;深圳“飞地模式”打造深汕合作区;倡议粤港澳大湾区……


38年里,深圳对标 “四小龙”, 从学习香港,到学习新加坡,再到学习硅谷,如今,深圳GDP已增长万倍。38年前, 香港=600个深圳 ,而现在却是等量齐观,新加坡、首尔已不在话下。可以说,深圳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奇迹。当然,有这样的基础,与企业分不开:这里曾诞生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中国内地第一家企业自办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公开上市交易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内地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股份制保险机构等。而现在已成长至少7家世界500强;孕育近400家上市公司,市值近10万亿;拥有1.1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 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比重达4.13%,仅次于以色列、韩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2万件,占全国的43.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5.5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倍……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这个序章应当是“改革开放”。


英国媒体曾报道称:全球4300个经济特区深圳最成功。其背后的原因就是“改革开放”。


是的,深圳,包括中国正需要重思“改革开放”的历史价值。10月24日上午,习近平在深圳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说: “再一次来到深圳,再次来到广东,我们就是要在这里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下一个40年的中国,定当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


香港也是深圳最好的见证人。


在习总书记考察深圳,不到半个月时间后,香港就率队到访。11月10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任团长、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任荣誉顾问的香港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到访深圳,参观在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举行的「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


其间释放的信息量是很大的。正如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对访问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时说,深圳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深港合作史,是香港在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持续不断支持帮助、辐射带动深圳发展的历史。展望未来,香港依然是深圳学习的榜样、发展的标杆。学习香港、服务香港、对标香港,是当前和今后深圳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深港两地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未来发展必将大有作为。


值得关注的是,香港特首林郑月娥透露,要感受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就必须来广东、深圳 ,展望两地未来更深层次的合作和更好发展。 林郑月娥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港深两地带来重大机遇,两地合作潜力巨大,希望双方共同努力,发挥香港金融、创新科技和深圳先进制造业等方面的优势,携手打造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将以此次访问为新的起点,开启港深合作新篇章,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


下一个十年,深圳将如何开启新一轮发展?未来该如何生长?

所谓“无梦想,不深圳”。


38岁以后,我们该如何想象未来的深圳?


站在历史,展望未来,我想有两个关键词,无法绕过: 粤港澳大湾区”和“科技”


首先是,“粤港澳大湾区”。


深圳将与香港将进行更高层次的合作,深圳要想更高层次突破发展, 这个更高层次的语境对话应该是“粤港澳大湾区”。


比如,近期深圳传言直辖,分别被中国民政部和深圳市政府辟谣:谣言!毫无事实根据。而另一方面 深汕合作传出所有居民有望转成深圳户籍, 让深圳人和深汕合作区开始沸腾!另外,10月23日, 深圳安居集团首进东莞,投18.8亿,买了3.9万㎡的商住地 的新闻,让深莞两地感受到了临深正在发生有意思的变化,两地融合越来紧。


值得注意的是, 此次深圳人才安居集团进入东莞,意味着深圳正式落实 4月21日,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第十一次联席会议精神: 莞惠将划临深区域,共建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


与此同时,同样的是缺地的香港,也传出要 借鉴深汕!香港提出将租借大湾区30平方公里建60万港人新城! 特别是在 港珠澳桥大桥通车之际,香港提议再升级!在大湾区开发130平方公里新城,可容纳350万人


随后, 香港特首在2018施政府报告提出 「明日大屿愿景」 :未来要填海1700公顷,打造容纳百万人口的安居乐业之地!


如何看这种现象?原来城市之间的思维是竞争,最多是竞合。 我们从“深圳赶超香港”、“深圳碾压广州”等标题中,看出这种焦虑。


曾经深圳曾提出联手香港发展深港大都会,但终因双方当时经济、社会、制度等原因不了了之。但更重要的原因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层次”!


幸而,深圳早在2014年提出“湾区”概念,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且在广东十三五通过:“实际上湾区经济不是深圳自身一家的,而是粤港澳共同来推进的。”


这就是 “粤港澳大湾区”的来源。 可以说,这是对标纽约、东京和旧金山湾区的结果,这种“湾区”是开放的,生态的,是超越竞争、竞合的城市新形态。如此以来,届时,我们将不再叫“深圳市”,而叫“深圳都市区“,届时深莞惠将与深圳形成良好的城市群分工,深圳与将与珠三角、香港、澳门形成良好的城市群生态互动!


说到深圳与香港合作,最好的结果是打造深港都市区,与周边城市将是良好的互动关系。 “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京津冀地区最大不同就是“一国两制”。如果有了“湾区协调机制”,大湾区的土地、产业、人口、资金、货物自由流动将不再是问题!看懂了未来湾区趋势,你会发现直辖也是伪命题。

另外,展望未来的深圳。不得不提到一本书,即 帕拉格·康纳《超级版图》,该书深受中国“一带一路”启发,但对未来的 “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强的指导性,其中就指出: 一个国家的实力要看它通过连接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就是互联互通程度;

超级城市群是基础设施最便利、供应链网络最发达的全球地理节点,超级城市群吸引着全球的资金、资源、人才、技术。 小城市也必须将自身融入超级城市群,这是获得繁荣的唯一方法……


这意味着, “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设施只会越来多,越来越密。比如, 随着前海、河套地区合作的深入,再加上深圳拟规划港珠澳大桥深圳支线,或将形成“双Y”通道,两地将联系越来越紧密!


另外,深圳连接全国、全球的能力,也不因经转广州、香港,或其它困难停顿,而是加快国际枢纽城市建设。因此,未来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看城市功能分工、产业协同,还要看交通及基础设施地图完善。


总的来说,“湾区”实际上是一种都市群的发展理念,不突出个别城市,而是协调周边,产城融合,生态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区域竞争合力。区域城市各自为政的时代将过去了!


第二, “科技”。


可以说,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及城市群的出现,正是科技发展的结束。比如高铁时代,伴随而来就是IT、互联网时代。而未来的深圳,将会伴随无车驾驶、高速列车、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的发展,而将进一步产生人才的“虹吸效应”。


在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湾区中,旧金山湾区显得“特立独行”。与东京湾、纽约湾不同,旧金山湾区不是传统的经济、政治中心,而是依靠科技、产业发展起来的世界创新中心。硅谷,在其中扮演着类似发动机的角色。也正是深圳学习“硅谷”的原因。其实,不仅深圳,东京和纽约也正在向新科技新经济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中兴事件”的爆发,将让深圳下一个十年的科技目标更加明确:努力突破核心芯片、工业母机、5G移动通信、石墨烯、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核心技术!


不得不提的是,深圳一直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等原始创新方面存在短板。

最新的例子是:11月1日出版的《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国城市占10席,而深圳落榜, “粤港澳大湾区”仅有 广州(第25)、香港(第26)入选,仍落后于 北京(第1)、上海(第7)、南京(第12)、武汉(第19)。从排名来看,大湾区的科研实力仍待加强,且这一环,除了广州、香港急需深圳加上。


所幸的是,深圳正在补课大学教育和大科学装置。


在这一点上,华为 任正非曾给深圳市政府建议说:“深圳未来希望在文化和教育,我们搞产业,政府要关注。有些产业可能两三年就没有了,但教育成长是百年,一旦这个土壤肥沃之后,种什么庄稼,就长什么庄稼。”


关于高等教育,深圳正全力补齐短板。2016年,深圳出台《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争取到2025年高校达到20所左右。官方数据显示,深圳目前已有13所大学,这意味着未来7年要再增7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对标硅谷的斯坦福大学。而深圳产业链优势,在 2018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