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nowYourself
深夜友好型公号。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在线课程2025春季班招生开 ... ·  昨天  
阿昆的科研日常  ·  我被导师PUA了? ·  昨天  
紫苏的幸福课  ·  《日益亲近》—在治疗关系中重塑信任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KnowYourself

若想过得快乐些,你一定不要想“如果” | KY观影:《午夜巴黎》

KnowYourself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7-05 23:52

正文

KY观影作者 / 小乔

编辑 / KY主创们


我有一个好朋友,他曾经有一次在我很低落的时候跟我说,永远别想“What if”。


What if的确是一个很容易把人缠绕住的问题。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想过,如果自己不是在这里,而是在一个别的处境里,自己的生活可能就会好得多。 比如我看到过在大城市奋斗的人,幻象如果当年一直留在了家乡,也看到过选择了一个伴侣的人幻想当年选择了另一个人。

今天我们来聊一部伍迪·艾伦导演的关于“穿越”的电影——《午夜巴黎》。在影片中,一位资质平平的好莱坞编剧来到巴黎休假,无意中“穿越”回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遇见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世界顶级作家与艺术家,发生了一些意味深长的故事。影片获得2012年美国金球奖最佳编剧、2012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是大部分“穿越”题材故事的榜样。


面对不顺利的生活,

他沉溺于惆怅与幻想


和大部分人一样,好莱坞编剧吉尔(欧文·威尔逊饰)的生活中充满了困难。

吉尔的理想是写出真正的文学作品,他想辞掉编剧的工作,来写一部真正的长篇小说。他长时间地陷在小说创作的瓶颈期里,在理想的道路上寸步难行。

未婚妻伊内兹和吉尔的关系在外人看来很亲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伊内兹不理解吉尔的文学理想,更不支持他。她有着和吉尔完全不同的观念,认为吉尔应该专心挣钱,而不是总幻想着能写出一部长篇小说来。来到巴黎休假,伊内兹更关注的是家具店的促销消息,而非巴黎的艺术文化。


伊内兹的父亲对吉尔的印象也很差,主要是因为吉尔与他有着不同的政见。一家人吃饭时,寥寥数语就能吵起架来。

更糟的是,吉尔还要忍受朋友和未婚妻对自己写小说的嘲讽。朋友保罗是一位掉书袋的“知识分子”,总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吉尔和他半吊子的创作,这总是让吉尔十分难堪。


伊内兹崇拜保罗,两人渐渐地开始关系暧昧。吉尔心烦意乱,又不敢指责妻子。当保罗邀请伊内兹去跳舞的时候,他只想独自找个安静的地方走走。


这就是吉尔糟糕的生活。理想在放弃的边缘,人际关系也一团糟。他被动地忍受着这一切,时间一天天过去,也不知道生活会不会好起来。

于是,吉尔就有了我们许多人都曾有过的惆怅与幻想——“What if我在另外一种生活里呢”。吉尔在巴黎,沉浸入了对上世纪二十年代被誉为“流动的盛宴”的巴黎的幻想。他幻想自己生活在那个文学与艺术鼎盛的时代,身边都是文化名流——这样他的创作会更顺利,周围的人也会更了解与重视自己,一切都会向他的理想方向顺利进行。


吉尔的想法在生活中很常见。 当我们不堪忍受生活的困难,就容易产生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向往。人往往习惯把不顺利的原因归结为外在的生活条件:“换一种生活,我就能顺利起来”、“如果当初选了另一条路,现在肯定就顺利得多”。

然而,如果真得换一种生活,真得就会像想象中那样一切顺利吗?导演伍迪·艾伦给了我们答案—— 吉尔穿越了。当他独自漫步在午夜巴黎的街道,钟声响起,他被邀请坐上了穿越回过去的小轿车——穿越回了他一心向往的二十年代的巴黎。


当生活在别处,

生活就会好吗?

吉尔走进一间酒吧,首先听见了美国著名音乐家科尔·波特(1891.6.9--1964.10.15)的弹唱,精彩的旋律让他目瞪口呆。


接着遇见了美国著名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9.24-1940.12.21),《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的作者。吉尔说自己是一名作家,菲茨杰拉德夫妇热情地招待了他。


菲茨杰拉德领着吉尔去拜访他的另一位作家朋友,当吉尔看见他时,惊讶到失声——他看见了上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欧尼斯特·海明威(1899.7.21-1961.7.2)。海明威请吉尔坐下喝酒,吉尔激动得话都说不清。


吉尔明白了自己所处的年代,喜悦远远大于惊讶。他加入了这个时代作家们的圈子,接着拜访了著名诗人、艺术收藏家葛楚德·史坦因(1874.2.3-1946.7.27),又碰巧在葛楚德·史坦因的家里遇见了著名画家,帕布罗·毕加索(1881-1973)。


不仅仅结识了众多杰出作家,吉尔还认识了一位极其富有魅力的女子——阿德里亚娜。她在巴黎学习时装设计,是毕加索的情人之一。她仅仅读了吉尔小说的第一段,就对吉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说自己被他优秀的文字给“勾住”了。吉尔从未遇见过对自己如此评价的女人,和她越聊越投机。


吉尔幻想的一切全都成为了现实。他觉得自己属于这个年代,在这里,无论是写小说还是爱情都会比在原先的生活里顺利得多。白天他在二十一世纪正常地生活,到午夜时分,就迫不及待地乘小轿车穿越回二十年代——他梦想的年代。

吉尔来到了这想象中完美的“别处的生活”,按照他原先的想象,生活的一切都应该顺利进行——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如此。生活在别处,生活真得就会好吗?让我们冷静下来,重新审视吉尔的新生活。

吉尔真得在理想道路上顺利前进吗?

吉尔想让偶像海明威给自己的作品一些意见,而海明威却根本不想读他的作品。他告诉吉尔:“我讨厌看别人的小说。如果它写得很好,我会嫉妒,那我就会更加讨厌;如果写得很糟,我会讨厌,因为我讨厌糟糕的写作。你最好别从另一个作家那讨看法,作家都是竞争对手。”海明威的意思很明白:作家的提升,要靠自己,不是问来的。


事实上,海明威根本不关心吉尔的文学理想。因为在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心中,真正的作家是极其勇敢与骄傲的,而吉尔则恰恰相反。比起和吉尔聊文学,海明威更想给吉尔一副拳击手套来打一架。


与众多艺术家的相识并没有像吉尔想象中的那样,让自己的创作水平突飞猛进。

吉尔与菲茨杰拉德从头到尾也只是点头之交;葛楚德·史坦因读了他的小说,也只是鼓励他而没有具体意见;与美国女作家杜娜•巴恩斯只是跳了一支舞;和酷爱画犀牛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


在兴奋感冷却之后,吉尔的内心感受到似曾相识的无助,和在二十一世纪时一样。

同时,爱情方面他也同样痛苦。阿德里亚娜离开毕加索之后,吉尔鼓足勇气想去对她表示好感,才知道自己在她心里没有那么重要的位置——她和海明威一起去了乞力马扎罗山旅行。其实吉尔早应想到,阿德里亚娜说自己容易被好的文字给“勾住”,当然有十足的理由会被海明威给“勾走”。


到头来,生活在别处,吉尔的生活也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小说创作依然艰难、依然没有得到周围人的重视、依然在感情中处于卑微的位置。

导演伍迪·艾伦在用吉尔穿越的经历,戳破了人们心中那完美的“别处的生活”。 完美的生活只存在于想象,事实上,任何时代与地点的生活都会出现困难与痛苦。我们总是会在想象中,只能看到另一种生活的优点,而如果我们真的去经历它,就一定会发现很多不曾想过的新的痛苦、困难。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一种生活是容易的、无痛的。

痛苦与困难只有在切身体会中才能懂得,无论是想象还是听说,都无法真正地理解它们。 正因为我们无法理解与感受“别处的生活”中的困难与痛苦,它就成了一个在想象中完美的、没有痛感的乌有乡。

“如果当初我选了另一个职业,现在就会好一些吧”、“如果当初我没有离开Ta,现在可能过得更幸福”、“如果我活在一个更自由的地方,我就能顺利得多”而这两个时空下的境遇是无法比较的,这些判断都无法成立。每一种生活都会有它的困难,每一种人生道路都会有痛苦,“如果”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麻醉。

吉尔的穿越经历告诉我们:生活在别处,生活未必会好。


在此时此地的生活里,

寻找好转的可能

吉尔重新思考了许多事。

自己的小说到底为什么写不好?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吉尔终于明白,这些问题只有自己才能找到最好的答案,无论是诺贝尔级别的作家还是著名编辑,都无法给出更好的回答。当他琢磨出答案的时候,其实已经在真正的作家之路上跨了一大步。


阿德里亚娜从乞力马扎罗山回来之后,吉尔约她出来,两人又聊到了创作。

吉尔更深地反省了自己,他发现最重要的问题是自己并没有足够的勇气与坚决,他的尝试并不认真,因为他永远有好莱坞编剧这条退路。吉尔的每一次反省, 都是对原先不顺处境的突破,因为他开始明白:真正的囚牢不是生活所在的年代,真正的囚牢是自己内心的麻木、懒惰与胆怯。 他决定回到二十一世纪,他知道活在二十年代并不比比二十一世纪好。


这时,影片出现了耐人寻味的转变。午夜巴黎的钟声响起,一辆马车邀请吉尔和阿德里亚娜上车,两人一起从1920s穿越回了1890s——被誉为“美好时代”时期的巴黎。


在这里,吉尔又遇见了这个时代杰出的艺术家们:劳特雷克、亨利•马蒂斯、保罗•高更、德加...


巧的是,1890s的艺术家们正好聊到了“穿越”的话题,他们也在为这个时代想象力的贫乏而惆怅,幻想着能回到文艺复兴时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