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相伴趣成长
一个爸爸记录个人陪伴女儿学习生活的日常,分享学习方法/资源/信息和心得,打开看看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相伴趣成长

文科已死?给你讲一件和鲁迅有关的真事儿!

相伴趣成长  · 公众号  ·  · 2025-01-10 07: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课前敲黑板 :这个周末,我和安妈将给大家举办一场 “锅碗瓢盆年货大集” ,辞旧迎新,从给厨房焕新装开始!赶紧点击预约起来,然后就来看今天的推文吧!


最近,关于文科的讨论越来越多。在这个说狠话才能抓眼球的舆论场,大有把文科锤死的趋势。


作为一个在职场经历过很多行业的理科生,现在又造化弄人地成了一名文科生家长,我觉得有义务站出来说点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整体把握,我在《 2025年十个鸡娃趋势 》一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首先,大家必须意识到,有的孩子确实学不来理科,与其盲目到 大路上被卷成渣, 不如在小路上开成花。


其次,学文科,尤其 中国学文科 ,是 “有得学”且“有得用” 的。 前者对应着文化传承,后者对应着文化传播。


一个更加现代化的中国,既需要AI,也需要文脉。


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鼓励学文科的女儿的。


可能有人会问: 你是何以有这种自信的呢?


答: 历史,历史给了我自信。


作为一个理科生,这些年我才开始喜欢研究历史,但越研究越发现: 太阳底下真的没有新鲜事。


你看,文科的价值,这不就体现出来了? 历史几乎是文的不能再文的学科了。


与此同时,我还发现,理科其实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很多助力。


文科对于理科,也是同理。


所以,真正应该引起家长重视的,并不是该选文科还是理科,而是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发展文科和理科。


真正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也不是文科,而是 文理对立的思维方式


前缀有点长,我们赶紧请 鲁迅先生 出场,虽然他只是这场大戏中的一个群演而已。


这段史实,如果你之前没关注过,很可能会大吃一惊


别说文科已死了。 100多年前,连汉字都险些被“废除”。


大家应该知道,新文化运动中有一位核心人物,叫钱玄同。



他写了一篇文章—— 《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在其中抛出了一个如今看来非常炸裂的观点: 废除汉字


《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原文


而且,他还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蔡元培、鲁迅、周作人、胡适、瞿秋白, 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咖,都是这个观点的支持者。


不过钱玄同还不是历史第一人。 “废除汉字”的呼声,从晚清就开始了


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苦难中的中华民族,之所以饱受屈辱,归根结底是思想落后,而文字是思想的灵魂,所以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与世界接轨。


所以,他们把象形汉字改成西方拼音,创造了“中国切音新字”,昵称“豆芽字”文字 ……

后来又有一些人,幻想世界迅速大同,开始推崇“世界语”……

还有位语言学家叫黎锦熙,更是“废除汉字”的拥趸。


他说: 汉字一天不解甲归田,古文便时时准备复辟;汉字一天站在普及的地位,白话文便时时要走向不普及的迷途。


等等,说了这么多,态势如此猛,我们的汉字,现在不是还好好的么?😎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回看历史,会让我们更通透,同时更珍惜。


虽然包括鲁迅在内的各路文化大咖,极力鼓呼“废除汉字”,但他们也只是取得了舆论优势而已。


就像现在,自媒体观点频出,但其实,也并不会阻碍历史的真正规律和潮流。


因为总有些人,会牢牢把握历史的正确的方向,比如 钱穆 先生。



他相继发布 《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古代学术和古代文化》 等长文,为汉字做了最虔诚的辩护。

同时明确指出,汉字有一个优于拼音文字的最大优点:“ 兼具形声之长 ”。


不仅如此,汉字“ 以旧话而构新名,语字不增,义蕴日富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够用2000多个常用字,构造上万个新鲜组合词。


大家仔细品品!现在都2025年了,好像也没有几个新鲜事物,是我们的汉字不能描述的吧? 而且,我们不但能够描述,还能见文知义,有画面感?


这是我们的特点,也可以说是特长。 就连国外的汉学家,都对此表示过赞赏。


瑞典汉学家 高本汉 曾在其《中国语与中国文》一书中评价道: 汉字是真正的中国精神创造力的产品……使人能发生无穷的想象,不像西洋文字那样质实无趣”。


在他看来,废弃汉字是对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自戕。


现在,你大概能了解,我分享这段历史轶事的用意了吧!


对了,这里还有个小典故,值得大家讲给孩子听。


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 并称为民国时期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的 赵元任 ,曾写下一篇只有96个字的旷世奇文: 施氏食狮史 。全文只有一个读音“shi”: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

适施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

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

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

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

试释是事。


大家想想,这篇文章,要是翻译成拉丁文,怕是要愁死外国人了吧


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并不适合用拼音文字。 因为汉语中有太多同音字和同音词,而这些同音词只能用汉字来区分。


汉字就这样从历史的纷争中走过来了。


当然,这场“废除汉字”事件,也并非一无是处,汉语拼音的“诞生”,很难说与它没有关联。


所以,这就又是历史的妙处所在了。


它就像一条奔腾的长河,拥有不可逆转的方向和不可抑制的力量,但又能沉淀各种波浪,留下那些真正值得留下的。


我想, 这也正是文化的力量。


试想,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时代,都没有让文字消亡。


中华民族正在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又怎么可能让文科消失呢?


学理很好,建设更加强大的国家。

学文很好,涵养更加包容的文化。


文理兼修,抑或携手,一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毕竟,无论他学文还是学理,都是咱的孩子和祖国的娃呀!


您说,对吗?


*本文史实内容引自:《新周刊:差一点消失的汉字》


——— 直播预约 ———


这周六,胖舅年货大集第一场,千万不要错过!


点击预约,上午场

击预约,晚上场


欢迎 分享 ,点亮 在看 ,防止走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