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中读
三联中读是著名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打造的新一代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社交平台,是安静、舒适、深度阅读与表达的知识家园。中读有最好的专栏作者,意见领袖,知识红人,我们希望把用户、粉丝、和内容创作者聚拢在一起,让最好的故事、思想与知识得到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9 小时前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昨天  
田俊国讲坛  ·  【2月22-23日】心智突围工作坊第九期(北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中读

为什么说如果不懂山川风水的地理形态,就是空谈历史

三联中读  · 公众号  ·  · 2020-11-26 17:43

正文

我们谈中国,如果是笼统地谈,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对中国需要从很多角度进行更加细分的认识。

大家说起禹一定是“大禹治水”,把治水放在第一位 ,司马迁认为禹最主要的贡献在于让九州融为一体,光大了尧舜的事业,他的仁德汇集了各族。

由此可见民间的认识和历史学家的看法有很大的落差。

在有见地的历史学家看来,治水的成就再大,也只是技术性、功利性的, 这种功利性是属于“术”这个层面的功绩。


司马迁像


禹的成功在于他是通过疏导的方法,顺势利导,把河水引到海里。

做到这点就必须从整体进行规划,把各个分开的部族联合起来,掌握山川地理的形势,控制从江河源头到出海口的广大区域,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治理。


把水治好了,变害为利,就能促成各地的交通、商贸、农耕、畜牧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互通有无,这就 出现了“九州攸同”这样的盛大局面。

尧帝事迹, 明代仇英《帝王道统万年图册》


治水是在谋划全局的大格局下进行的,我们如果看透了治水背后的根本性原理, 那就属于“道”的层面。 大禹最大的功绩在于他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划、大勘查、大治理,使得“九州攸同”。 而治水只是把这一切连起来的缘起的一个纽带。


从中国的历史地理认识中国

治水为什么会促成这么重要的结果? 这就需要从中国的历史地理的角度来认识中国。

在上古时代, 中国发展主要是沿着三条大河展开的 :最北面是黄河,中部是淮河,南面是长江。

黄河龙门地带


水的流向由地势决定,那就要讲到山。古代的人主要的活动区域,大致上北面是从燕山山脉到阴山山脉南面,南面是从武夷山脉到南岭的北面。

在中部,我们看到有一条南北向的太行山脉,把中国分割为东西两边,而秦岭和淮河分割开来中国的南北。

山是决定水的走向,水把各个片区联系在一起。

古人讲究风水,风水的道理就源自山川风雨所决定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的规则。上面讲的就是中国风水的基本格局。


中国山脉分布图


禹就是根据自然风水来把握中国的。 我们先沿着他治水的足迹,把中国完整地走一遍。

《史记》的《夏本纪》记载,大禹的治水是从冀州起步,开始他最宏伟的事业。我们看看当时划分中国分为九个州。是哪九个州呢?


禹贡九州图 描绘大禹治水成功后分天下为九州


第一个是 冀州 ,它的名字是来自于古冀国,也就相当现在的山西的河津县冀亭。

再往东走,第二个州是 兖州 ,地域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西部、河北省东南部、河南省东北一隅。

再往东是 青州 ,地域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中部、东部。


禹贡九州山川之图,出自南宋唐仲友《帝王经世图谱》


由此往南,就是 徐州 ,地域范围相当于今天山东省南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

再往南是 扬州 ,地域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以及江苏、安徽、河南省南部、湖北省东部、广东省北部。

从扬州往西,是 荆州 ,地域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湖北省中南部、湖南省中北部、四川和贵州的一部分。


中国广阔的山川地理

图片来源: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二季


从荆州进入中原就是有名的 豫州 ,地域范围相当于今天河南省黄河以南、湖北省北部、山东省西南与安徽省西北部。

再往上走,第八个州是 梁州 。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东部、陕西、甘肃省南部。

在继续往东北方向走就是 雍州 ,这是第九个州,地域范围相当于今天陕西省中部北部和甘肃省的大部分区域。

这是按照一个顺时针的方向把中国整整走了一圈,划分出九州。 这个划分使得中国古代就称作“九州”。

禹通过治水的活动,大大地拓展了中国的疆域, 形成了史书上号称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的泱泱大国, 构成了中国的基本区域。

由此,我们跟随着禹的足迹把中国的九州走了一遍,可以了解这九州的区域的范围和土地肥沃的等级、在国家税赋中起的作用,从这里我们才能够进一步地深入认识中国的国情。

以上内容来源于 | 《韩昇·百讲》


三联中读推出 “韩昇·《史记》百讲” 专栏,邀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韩昇,以《史记》为工具,从时间和空间等维度 带你读懂中国历史的DNA。


特惠:119元 原价199元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为什么要听韩昇读《史记》?



韩昇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



他出身史学世家,9岁读《史记》,潜心专研40多年


他是一个家学深厚的人,父亲是被誉为“一代宗师,史学泰斗”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奠基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史学家韩国磐;

在他年幼时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没有什么书。于是他只能躲在家里偷偷啃读大部头的《史记》原著。翻开《史记》的那一年,他只有9岁,并由此种下了一生的根基。


后来他说,《史记》对他的影响是最深远的,不仅是年幼时的熏陶和学习,更在后来的求学和治学道路,甚至是做人的态度和格局。



从中国到日本,从走访实地到基因研究,他学识渊博通晓旁科


为了读懂日本的学术书,他学习日语,后来如愿出国留学日本;他发现日本学术界认可的“阅读文献+实地考察”方式,也正是司马迁写出《史记》的重要原因。于是带着一个不漏水的薄睡袋,走遍了日本,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早的一批“背包客”。


韩昇和他在日本国立市的住所


他在几十年研究中国古代史、东亚世界史、佛教史的过程中,一直受到《史记》的启发,希望能像司马迁那样透过现象看到背后的真相,并不过分追求“竭泽而渔”的研究方法,而是追求在关键性史料上下功夫,学会“透视”史料,“透视”历史真相。


他的学问变得越来越广博开阔,不仅承续父亲的经济史眼光,还将历史研究与最前沿的生命科学基因技术跨界融合。




从复旦大学教室到《百家讲坛》,他的课好评如潮,几百万人都在听


他在复旦大学开设的历史课,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抢着来报名,并留下许许多多炸裂的好评。



学生评论:这么帅的学人不多的。


学生评价:我觉得,在专业研究领域,教授们更有所长,但在韩老师在许多别的领域也绽放光彩,足以满足我们对通才的想象。


学生评价:韩老师说,具体到史书中每一位历史人物,你说他好或是坏都可以,但关键是看你的分析,以及你的思维过程。韩老师并不直接传递某种历史观,而是教给听众一种对历史的思辨力。


学生评价:韩老师的讲课历史细节放进去,鼓励听众去发掘历史细节背后的东西。这里的“细节”不仅是讲故事,还要分析里面的每一次活动,包括人物的心理。



他在上历史课的时候,一直跟学生们说:“我是从这个《史记》里感觉到,要理解历史,要了解中国,就必须去走。实地走走,很多不明白的事情你就能够完全明白。我跟你们讲历史讲到的那些地方,我都去过,所以当我讲到某个地方,都有如在眼前一样。这不是在‘掉书袋’,而是很多事情一旦身临其境,就都明白了。‘行万里路’就重在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的体验。就像司马迁写《史记》前的多次游历经历,对司马迁非常有帮助,那些地方我也都去过。这不仅是治学的态度与方法,更是人生很多层面的重要参考方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