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aperWeekly  ·  ICLR ... ·  2 天前  
研之成理  ·  新版ChemBlender分子可视化插件初步 ... ·  2 天前  
青岛日报  ·  74岁刘晓庆,官宣 ·  3 天前  
青岛日报  ·  74岁刘晓庆,官宣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不就是分手吗,至于死去活来的么丨失恋自爱指南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6-27 20:48

正文

作者 | 阿某 硬糖酸梅🍬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有个作品——《再见》,演员顶着油头,穿着邋遢,演绎了一个女生失恋后痛苦挣扎的精神状态。



这让学堂君想起了分手的那天——




我说:“分手吧”

我感觉到他的身体僵住了

他深深叹了一口气,问:“你真的想好了吗?”

我:"想好了"



我没忍住,当着他的面哭了

他给我擦眼泪:“哭什么”

我:“没想到,做了这么多心理建设,说出来还是会痛。我觉得,分开我可能会更好过一些”



他叹气,说:“好”

我转身,离开

没有回头。



在我估摸着走出了他的视线之后,哭成了一条狗。

边走着,我打开了我们记录情侣日常的小程序,解除了情侣关系、迅速换掉了我们的情侣头像……





刚分手那段时间,精神状态很不稳定。



就像《再见》里演的,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装体面,一会儿脚步踉跄。



不得不说,演员真是演活了失恋人的状态。



(图源网络,侵删)



分手后,我过的很不好...


/ / 失恋是一种痛


为什么失恋会让人如此难过、心痛?



神经科学领域研究告诉了我们答案:当我们回想自己的失恋经历时,大脑被激活的区域与当我们身体上感受到疼痛时的区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 失恋之后的心痛并不只是一种情绪状态,而是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疼痛 [1]。



(图源网络,侵删)



研究还发现,人们在回忆美好的恋爱经历时,激活的脑区与毒品成瘾者的大脑活跃部分相似[2],也就是说,“恋爱就像吸毒”,恋爱会让我们上瘾、难以自拔。



失恋便好似“戒毒瘾” ,让我们难以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只能任由情绪蔓延、心碎。



/ / 失恋让我们失去自我


当我们处于一段恋爱关系中时,我们的自我认同会受到恋人的极大影响。恋人就像一面镜子,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也在重新认识和定义自己[3]。



此外,由于恋爱中的两个人关系十分亲密,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恋人的影响,这使得我们和恋人之间的区别变得不再清晰, 恋人逐渐被视为了“自我”的一部分 [4]。



因此,失恋就好像失去了部分自我,让我们的“自我”产生了崩塌。



我们很难想象没有对方的生活我们一个人该怎么过,也会怀疑没有了对方的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自我定义的缺失便是造成分手后情感崩塌的根源之一[5]。



并且,恋爱实际上是一个照见彼此完整人格的过程。当我们在恋爱中把完整的自己全部摊开在TA面前之后,却落得个分手的结果,这难免会让我们担心和怀疑:这是不是说明我本来就不值得被人爱,我不配拥有爱情?



/ / 一次典型的失恋历程:


阶段1:情绪期



一项访谈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在刚刚分手的时候会经历强烈的情绪冲击。在这期间,所有的愤怒、悲伤都会无法掩饰地喷涌而出,当情绪过于强烈时还可能会痛苦到麻木[6]。



(图源网络,侵删)



阶段2:戒断期



就像上瘾者会一次次地试图反复接触成瘾物一样,失恋后的我们很可能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比如:频繁视奸TA的动态、深夜联系求复合。



虽然知道这样做很“不体面”,但此时的我们是很难受理智控制的。



阶段3:哀悼期



失去所爱或依恋对象的境况,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哀伤(bereavement)[7]。哀伤会引发一系列的行为: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生活节奏被打乱,失去了爱和感受爱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时常回忆起过去的种种美好,并由此产生一种深刻而痛苦的沮丧感。



(图源网络,侵删)



阶段4:重建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悲伤程度逐渐减轻。在这一阶段,我们彻底地“放下”了过去,不再期待复合、不再时刻关注TA的动态,而是开始重新经营自己的生活,甚至进入下一段恋爱。



以上只是对于失恋过程的一个举例,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都不尽相同,彻底“走出来”的时间长短也因人而异。



但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想尽快“走出来”,我们需要学会进行自我照顾。



失恋后如何自我照顾


/ / 对自己好一点 | 自我同情


心理学研究发现,那些很快从失恋中走出来的人都是自我同情程度高的人[8]。



「自我同情」(Self Compassion)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痛苦不予回避,用开放宽容的态度加以感受,并给予无偏见理解的一种积极自我态度或情绪调节策略,它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9]:



1、自我宽容 (Self-Kindness):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予以理解;



2、普遍人性 (Commonhumanity):认识到所有的人都会失败、犯错或者沉湎于不健康的行为,成人没有人是完美的;



3、正念 (Mindfulness):对当前情景进行清晰觉察,实现情绪上的平静;



因此,失恋后我们不必自我苛责和怀疑:是我哪里不够好吗?还是我做错了什么才让他离开我的?



而是告诉自己:分手不是我的问题,只是我们不合适罢了,我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并且, 失败的爱情或许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必修课 ,而分手的痛苦正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想要真正走出失恋的痛苦,需要我们停止自我审视和批判,对自己好一点、宽容一点,像你安慰失恋的闺蜜那样安慰自己。



或者 尝试正念练习 ,试着去感受当下的失落和心痛,并且怀着心疼和同情去抱抱那个失恋后脆弱的自己。



(图源网络,侵删)



/ / 重塑自我,提升自己


我们也不必强迫自己在分手后立刻走出痛苦,迎接新的生活——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是给自己留一点时间整理过去,重建那个崩塌的“自我”。



我们需要 找到一个舒服的自处模式 :没有前任在身边时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喜欢做什么事情。



也可以将时间精力用在 提升自我 上,去尝试感兴趣的事情、做出一些勇敢的探索,这有助于我们找到对生活的自主权,提升我们的自尊。



总而言之,像标题写的“失恋自爱指南”一样,学堂君希望每一个失恋的你,都能 多爱自己一点、多照顾自己一点



毕竟,对自己的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且不会失去的情感。



投票


学堂君

热恋期的一些人可能有恋爱脑、失恋期的一些人可能为前任“茶不思饭不想”,保持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真的很不容易~学堂君希望无论在亲密关系的哪个阶段,大家都要记住多爱自己一点、多照顾自己一点~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 Kross, E., Berman, M. G., Mischel, W., Smith, E. E., & Wager, T. D. (2011). Social rejection shares somatosensory representations with physical pai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15), 6270-6275.

[2] Fisher, H. E., Brown, L. L., Aron, A., Strong, G., & Mashek, D. (2010). Reward, addic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rejection in love.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104(1), 51-60.

[3] Aron, A., Paris, M., & Aron, E. N. (1995). Falling in love: Prospective studies of self-concept chan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 1102–1112.

[4] Mason, A. E., Law, R. W., Bryan, A. E., Portley, R. M., & Sbarra, D. A. (2012). Facing a breakup: Electromyographic responses moderate self‐concept recovery following a romantic separati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19(3), 551-568.

[5] Slotter, E. B., Gardner, W. L., & Finkel, E. J. (2010). Who am I without you? The influence of romantic breakup on the self-concep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 147–160.

[6] 颜笑;贾晓明. (2018). 大学生失恋哀伤过程的定性研究. Zhongguo Xin Li Wei Sheng Za Zhi, 32(3), 233–238.

[7] 刘建鸿 & 李晓文.(2007).哀伤研究:新的视角与理论整合. 心理科学进展(03),470-475.

[8] Yuki, M., Junichi, T., & Yu, N. (2018). Can self-compassion help people regulate unattuned goals and emotional reactions toward setbacks?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34, 239-244.

[9] 杨琳 & 孙炳海.(2014).自我同情研究述评. 心理技术与应用(04),8-11.





作者 | 阿某 硬糖酸梅🍬

编辑 | 咕噜咕噜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