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嗲
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但没想到,很快就有朋友私聊她:“又偷偷发朋友圈了?”
于是,她又小心翼翼反问朋友,为什么说“又?偷偷?”。
“看朋友圈有红点,显示是她的头像,但点进去什么也看不到。”
帖子发出后,#微信私密朋友圈有bug#的话题,迅速登上了热搜第一。
用这样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又给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偷偷留了一扇窗。
可进入社会以后,有了上下级,有了客户,有了同事,还有很多半熟不熟的陌生人。
你发自己加班的照片,有人会觉得你是想在老板面前表现;
你发自己吃喝玩乐的照片,领导可能会觉得你工作不饱和;
你记录自己开心或者特别时刻,买房、买车、孩子优秀什么的,又会被人当成在炫耀;
就连你发宣泄情绪的负能量,还会被人教育不要无病而呻。
所以最后,所有想说的话,吃过的食物,见过的风景,都无一例外咽回了肚子。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断言: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当你经历得越多,内心受到的框限就越多,分享的壁垒也会越来越高。
发朋友圈也就从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变成了一件需要更多勇气和决心的事情。
再加上站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压力。
少发或者不发朋友圈,有时不止是低调,也是一个人最大的体面。
朋友小美以前也是一个经常发朋友圈的人,一礼拜至少两三条。
但最近半年,从一礼拜一条,变成半个月一条甚至都不发了。
一张照片要拍好多遍,姿势和表情既要无可挑剔,又不显得刻意;
如果发出去5分钟还没有人点赞,她会各种猜想和焦虑:
是不是发的内容太矫情了?是不是别人觉得自己在炫耀?
到后来,她就连出门的动力都变成,拍好看照片,发一组美美的朋友圈。
发出消息后便不停刷新手机,全然没有享受旅途的心思,而是期待他人的点赞与夸奖。
发个朋友圈,不仅要精心考虑九宫格排放顺序,仔细斟酌文案里的每一个字,甚至连发布时间都有讲究。
发完的那一刻,虚荣心达到顶端,而后开始陷入无尽的较劲中。
每个人都需要被外界关注,被别人认同,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存在感。
然而,当一个人过多依赖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时,不可避免就会:
这样的观念一旦形成,就很容易陷入患得患失的情绪里,不断内耗自己。
所以后来,小美决定放下对朋友圈的执念,尝试一点点改变自己的心态。
认真读书,认真散步,认真感受清晨的风、傍晚的太阳,也重新出发将自己的松弛放入这个世界。
她这才意识到,朋友圈里的是风景,朋友圈外的才是人生。
在网上刷到过一个帖子,博主讨论了一个不少人纠结的问题:
博主自述,有一段时间,她一打开朋友圈整个人就非常焦虑。
一起毕业的同学已经买房又买车,她还在为下个月的房租焦头烂额;
同期做短视频的同行又出爆款了,她的稿子第三次被客户打回了;
看到大家的生活都在闪闪发光,她觉得自己很失败很受挫:
明明大家都是同龄人,以前上学成绩甚至没有自己好,为什么现在都过得比自己好?
看着朋友圈里的光鲜亮丽,再看看一事无成的自己,和眼前平庸的日子,真的很难不受影响。
在一档节目里李雪琴谈到,以前的她看到朋友圈里同龄人又录了什么节目,拍了什么戏,也会自我怀疑。
只是用心经营朋友圈的人,总是擅长展示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
但对于旁观者而言,如果自身内核不稳的话,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眼里只看得到别人的光芒。
于是越来越多人选择关闭朋友圈,与浮躁虚妄的世界隔绝,也让自己静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而那时的她们,已经足够强大,足够自信,坦然接受自己的一切。
信息时代,微信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也拉近了我们的社交距离。
很多人一开始发朋友圈,也是冲着分享生活、发表想法,希望通过发表的内容与朋友们创造社交链接。
只是人生很多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有些甜注定无法分享,有些苦必须自己去尝。
想起有位朋友,因为工作需要经常会采访一些行业的前辈,有时活动结束后也会发几张合影,分享自己的收获。
有一次她发了自己搬新家的朋友圈,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人在背后议论她:
但这些人不知道的是,为了攒钱买房,她无数次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通宵加班,买完了房又到处出差,忙着挣钱还贷款。
你分享自己的幸福,可能会成为别人恼火和仇视的原罪。
你诉说自己的不幸,他们更不会主动去理解,不在你身上撒盐的已经算得上是“善意”。
我们没必要在朋友圈展示自己今天吃了什么大餐,去了哪里旅行。
也不必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优秀,自己的工作得到了晋升,老公又换了新车……
没必要让所有人知道真实你的人,因为很少有人会真的关心你。
比起分享朋友圈,不如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收窄自己的表达面积。
你不需要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过得很好,你真的过得很好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