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对这书名耿耿于怀,怎么叫这破名字。后来打开书,我就决定闭嘴。因为是我理解错了。
痴呆”一词最早出现于18 世纪 20年代,那时认为痴呆是精神症状。直到18世纪后期,随着人们对认知功能研究的深人,痴呆才从精神症状中分离出来。19世纪,随着医学家们对痴呆的认识,发现了痴呆的某些特点,如痴呆多发生在老年人,且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20世纪初期,痴呆被定义为认知功能障碍,此后随着神经病理学的发展,
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等痴呆相继被发现和命名
。在痴呆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1906年德国病理学家 Alzheimer报道了一例51岁的女性患者她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痴呆,脑组织病理学的特点是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神经细胞减少Alzheimer认为这些病理学的改变是痴呆发生的基础门1。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痴呆的研究。1910年,德国医学家EmilKreapelin把Alzheimer报道的疾病正式命名为Alzheimer Disease(AD)。
很明显阿尔兹海默症属于痴呆的一种,我们只能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把其称之为老年痴呆症。但是学术研究上,它就是属于痴呆的一种,这个没有办法。
目前,国内外尚无公认的痴呆(dementia)的确切定义,一般认为痴呆是在意识清楚下发生的、后天的、持续的、全面认知障碍综合征
。根据定义,简单地说,痴呆是一种认知障碍综合征,但不是所有的认知障碍综合征都称为痴呆。
痴呆种类不少,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离我们最近的阿尔兹海默症。
流行病学:
近 10年来,我国已有一些关于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的调查报告,55 岁以上痴呆患病率从1.47%到5.27%,构成比 AD 占第一位。由于样本不够大,且绝大部分调查研究集中在城市居民,因此这些结果还难真实反应我国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构成比。要想摸清我国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构成比还需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进一步研究。表17-1-1是近年来我国发表的部分有关老年期痴呆的流行病学资料。
危险因素:
一般因素:
年龄、家族史、性别;
环境因素:
低教育、头外伤、微量元素中毒、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大脑低灌注、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同型半胱氨酸、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与发病机制:
AD 的病因至今未明,根据文献报道,先后提出的致病因素多达17种,概括起来主要来源于流行病学、遗传病学和神经病理学的研究。流行病学的研究主要与痴呆的危险因素有关,前面已经做了较详细地论述。
内容过多,不展开,有兴趣可以自行阅读。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
1.起病缓慢,多在 50 岁以后隐袭起病。病程缓慢进展,平均持续5~10年。
2.以进行性痴呆为突出症状,最主要的表现为近记忆力丧失。起初患者健忘、淡漠、懒散,继之定向力、判断力及计算力障碍,智能明显减退,并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
3.晚期可伴有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和复杂部分发作较常见。神经系统检查早期一般无明显定位体征,晚期可出现锥体束或锥体外系体征。
4.脑脊液一般正常,部分患者蛋白轻、中度升高。
5.脑电图病程早期可见α节律丧失及电位普遍降低。病程后期可见弥漫性中波幅θ及δ波,不规则,双侧可不对称。6.CT或MRI显示普遍性脑萎缩,即脑皮质与脑髓质均萎缩。脑皮质萎缩显示大脑表面的脑沟、脑裂及脑池扩大。脑髓质萎缩显示脑室扩大。
AD的临床过程按实用分为三个阶段
。记忆障碍几乎总是本病的最突出的首发症状,尤其是遗忘(记住新知识的缺陷),判断能力下降患者不能对问题进行推理,早期有结构和语言障碍。工作及家务活漫不经心,空间和时间定向障碍亦常早期出现,患者在他熟悉的环境中迷路,尽管他仍能做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他对任何新的要求都暴露出能力不足。早期人格相对完整,情感淡漠和多疑常为早期症状。精神症状,如抑郁、视和听幻觉、错认综合征等并非少见。中期则出现失语、失用、失认、失算,判断和概括能力下降。此时,初期的情感淡漠变为不安,并频繁走动,偶有尿失禁。晚期智能全面严重衰退。运动障碍至晚期也明显出现,强直痉挛、肌阵挛、癫痫,成为屈曲性四肢瘫,最后出现大小便失禁。
AD三个阶段的主要临床表现见表17 -1-2。
核心症状:
记忆障碍、认知障碍、失语、视空间技能障碍与失认及失用。
伴随症状:精神行为症状发生率
(早在
1906年,Alzheimer报道的首例AD患者就曾描述,患者除了认知损害外,还表现有明显的幻觉、妄想、吵闹、攻击等精神症状。现有文献大部分是横断面研究,报道的总发生率多在50%~80%之间,其中幻觉30%~80%,抑郁30%~40%,行为异常30%~70%。少数长期随访研究报道,几乎所有AD患者在其病程中都会出现精神行
为症状。)
、精神行为症状(妄想、幻觉、情感障碍、攻击行为、活动异常、饮食障碍、生物节律改变)、攻击行为、活动异常、饮食障碍、生物节律改变。
AD在 CSF 中的生物化学分子标志:
1.脑脊液中的总 tau 蛋白(total tau,t-tau)
AD的神经病理学标志之一是由成对的螺旋丝paired helicalfilaments.PHF)组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PHF主要的蛋白亚单位是磷酸化tau 蛋白(p-tau),生理情况下的 tau 蛋白定位在神经元轴突上,是细胞骨架和细胞之间运输系统的成分。神经元变性和轴突损伤后tau蛋白游离至细胞外,从而导致 CSF 中tau 蛋白水平的增高。Sunderland等对2200名AD患者和1000 名健康对照的 CSF 进行 t-tau 的检测,发现 AD 患者CSF 的 t-tau 水平显著升高,其浓度约为对照组的3 倍。t-tau 水平用来区分AD和正常衰老的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5%。因为年龄因素影响t-tau水平,与年龄相关的 t-tau正常参考值为 21~50岁者<300 p/ml,51~70 岁者<450 pg/ml71~93岁者<500p/ml。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AD重要的危险因素。
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MCI进展为AD患者有较高的 t-tau水平,而且进展为 AD后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因为CSF 中t-tau 反映神经变性的程度,所以其他神经变性疾病也可增高。
2.CSF中的A
β
1-42和A
β
1-40
Aβ包括两种主要形式,即含40个氨基酸的A
β
1-40以及含42个氨基酸的 A
β
1-42。它们产生后分泌到细胞外间隙和体液中,其中AB1-42是形成老年斑(SP)的主要物质。CSF中的1-42被认为是反映A
β
代谢的主要指标。目前的研究认为CSF的A
β
1-42水平与年龄因素无关。AD患者CSF中A
β
1-42水平明显降低。此指标鉴别AD与老年对照,敏感度为78%~100%,特异度为47%~81%。
Hampel等发现,如果将性别、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 ApoE基因的携带状态等混杂因素排除后,CSF中A
β
1-42可以作为筛查早期AD的标志。在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如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路易体痴呆(Lewy bodydementia,LBD)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以及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中均发现了CSF中AB1-42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所以A
β
1-42在鉴别AD与其他类型痴呆时特异性较低。与A
β
1-42不同,A
β
1-40在AD的CSF中无明显变化。因此二者的比例(A
β
1-42/A
β
1-40)在AD中显著下降,而且下降程度较A
β
1-42明显。目前的证据显示A
β
1-42/A
β
1-40可能成为鉴别早期AD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指标之一。
3.CSF 中的p-tau蛋白
人脑的tau 蛋白有21个磷酸化位点,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导致NFT的形成。免疫学的发展促进了针对tau蛋白磷酸化位点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产生。这些抗体目前可以检测到多种p-tau蛋白的表型,从而帮助提高 AD 诊断的准确性。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显示tau蛋白的第231位的苏氨酸磷酸化(p-tau231)在疾病早期甚至在PHF形成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P-tau231鉴别AD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97%。尤其是AD与FTD鉴别时,敏感性与t-tau蛋白相比大大提高,可达到90%。tau蛋白第199位的丝氨酸磷酸化(p-tau199)水平能够很好地鉴别AD与非痴呆患者,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超过85%。Kat-suya 认为诊断 AD 的 p-tau199 值为 1.05 fmol/ml.另外,tau蛋白第396位的丝氨酸磷酸化(p-tau396)和或第404 的丝氨酸磷酸化(p-tau404)水平与VD相比显著增高。用CSF中p-tau 与t-tau 之比30.33 这个指标诊断 AD 可以占到临床诊断的 90%。
目前CSF中的t-tau、p-tau和Aβ1-42 是研究最多的AD的生物学标志。在AD患者的CSF中,高 t-tau、p-tau 和低 Aβ1-42 水平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将这三种指标联合应用于临床以及如何提高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AD在血浆中的生物化学分子标志:
由于腰椎穿刺采集 CSF不是 AD 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因此许多研究者试图通过外周血液标本检测 AD 的生物学标志,从而辅助诊断 AD。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指标包括胆固醇、24S-羟基胆固醇、AB、同型半胱氨酸。
上述脑脊液中的标志物,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提升敏感性和特异性,这种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之类相关性的指标,我是没有什么兴趣,我对相关性研究多半都不看好。
在学习阿尔兹海默症症状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我爷爷。今年春节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下午我妈妈告诉我,我爷爷要锁门,说要睡觉了,但是那时候还是下午。后来又说吃饭没叫他,明明已经吃过了。结果吃饭的时候,直接出现无法吞咽的情况。
当时我就怀疑是阿尔兹海默症。不过我爷爷在这事发生后,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这又让我产生了疑惑,阿尔兹海默症会如此之快吗?
不过我看伴随症状,记忆衰退、生物节律改变、饮食障碍、幻觉、妄想,这些都有,我感觉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就是饮食障碍,刚开始几天还能吃,后面就只能卧床或者靠在躺椅上,只能吃流食了。
送到我们镇上医院,医生说没办法,就这样了。幻觉是非常明显的,经常说看到窗户外面有人,把我奶奶吓死了,说哪里有人,一会又说什么谁进来了,谁呢,不认识。有时候还说,他要走了,要回家了,不打牌了。我说这不是你自己家吗?在后面已经无法站立了,说话已经说不清楚了。
虽然很像啊,但是我还是不敢确定是不是。感觉是,就算是吧,为什么进展如此之快?
不管是谁说起来好像都知道什么是阿尔兹海默症,但是你真知道吗?特别是不明显的,你知道个锤子。在加上我又不在家住,我奶奶我妈妈一天书都没读过,知道个什么。还有就是老年人,偶尔一点点健忘,都不会有人重视的,觉得理所当然,所以也不可能去医院检查什么。
再就是我们那医院,我觉得就算了不要指望了。我经常就说所谓“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就是让你死在那里。
我带我爷爷看病两次,分别去的我们县人民医院和县二医院,我见识了什么叫狗屎。我带我爸在厦门二医和厦门一医院,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医生会挨揍。改天,有空我写写,让你们看看,他们挨揍冤不冤。
就这就这,这个病早期难以发现,又是一个很麻烦的病,所以我还是希望真正有科研人员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旦碰到,想想都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