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锌财经
读懂新经济,人民网投资的数字化内容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似水之流年  ·  继续磨3319点 ·  13 小时前  
似水之流年  ·  继续磨3319点 ·  13 小时前  
开发者全社区  ·  北师大第一大美女 ·  14 小时前  
饕餮海投资  ·  持续上涨后,保持谨慎 ·  昨天  
ETF和LOF圈  ·  Deepseek行情扩散 ·  昨天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Palantir“旋转门”:美国权力的幕后推手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锌财经

生意倒下的地方,生意也正在崛起

锌财经  · 公众号  ·  · 2025-02-02 18:31

正文



2024年:

是AI的一年,

是芯片的一年,

但也是汽车的一年。

我记得年初的时候, 所有人都在讲, 车圈已经进入了淘汰赛,车企的日子更不好过了,行业已经到了拼刺刀的阶段。
的确, 过去的一年,有车企突然倒下了,像高合、像合创,它们彻底告别了牌桌;
也有车企半死不活,像哪吒、像极越,它们正在苦苦挣扎;
还有车企遭遇了中年危机, 比如BBA,比如大众,比如两田一产,它们的销量也正在断崖式下滑。
但是, 在这样一片哀嚎里,我们依然能够听见胜利的号角,依然能看到像小米这样的黑马,像理想这样扶摇直上的玩家。
我时常在想: 为什么它们可以!而有的人就不行呢?
在过去一年, 参加了小米、长城、蔚来十几场发布会后,最近,我终于有了答案,因为市场永远都在那里,江山就在那里,哪怕再内卷,再激烈,可它从来不会缺少希望。
关键在于:
你怎么去看待市场,
你怎么去理解用户,

你怎么去技术创新。

拿小米来说吧, 上市9个月交付超过13万,能有这样夸张的成绩。
有人说是因为雷军的营销能力,

有人说是因为小米的品牌效应,

还有人说,是因为地方的助力。

这些因素的确存在, 但更多的只是表象,小米汽车崛起的内核,其实只有“听劝”两个字。
消费者不喜欢隐藏门把手,小米听了;

消费者希望有实体按键,小米听了;

消费者希望天窗能防晒,小米听了...

小到一个手机支架, 大到电池安全技术,产品的里里外外,销售的前前后后,只要消费者有呼声,小米就有回应。
这就是为什么: 同样的产品参数, 同样的销售渠道, 同样的资金消耗, 甚至比小米更好、更多的情况下, 有的车企只能月销两千,而小米能月销两万的原因。
因为消费者的要求并不高, 但能满足消费者的只有小米。
当然,不止是小米,包括同样取得巨大成果的理想,在这两家车企身上,你能明显感受到这种态度 ,一切的一切,都在以用户需求为先。
而在汽车智能化的今天, 想要满足用户需求,车企不能只会锦上添花,更要有技术创新的硬实力。
过去一年,在卷价格的同时,车圈也卷出了新的技术。
比如特斯拉FSD V12端到端大模型架构问世,为智能驾驶领域带来了新思路;

比如智己汽车搭载首个超快充固态电池,成为行业焦点;

比如理想开始思考,如何打通汽车与机器人等领域的协同... ...

有人衰落,

有人崛起,

有人技术爆发,

有人原地踏步。

2024车圈的割裂, 本质上,是一种市场逻辑的转变。
过去的多年, 中国汽车市场一直是增量市场,大家都没车,大家都想买车!
但现在, 每家每户门前,都停着一辆车,当需求迈过了临界点,汽车自然也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话语权”已经来到了消费者这边。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
有的车企还是放不下原来的架子,仍然高高在上,

有的车企还是改了不原来的思维,仍然我行我素。

于是, 有的车企倒闭了,有的车企卖不动了!
于是, 市场需求不足,成了最大的背锅侠。
在我看来, 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仍然是一个增量市场:
2022年,美国汽车保有量为2.83亿,普及率84%;

2023年,日本汽车保有量7650万,普及率62%;

2024年,中国汽车保有量4.4亿,普及率31%。

汽车市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似水之流年  ·  继续磨3319点
13 小时前
似水之流年  ·  继续磨3319点
13 小时前
开发者全社区  ·  北师大第一大美女
14 小时前
饕餮海投资  ·  持续上涨后,保持谨慎
昨天
ETF和LOF圈  ·  Deepseek行情扩散
昨天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Palantir“旋转门”:美国权力的幕后推手
昨天
娜姐的光影笔记  ·  女人知道这点,会让男人离不开
7 年前
互联网分析师  ·  电商大逃亡,实体店即将崛起!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