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化海锋云
化海锋云,为铸就化工强国而努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哪吒2》再次带火潮玩直播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ABC新品“比基尼安睡裤”惹争议,现已下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化海锋云

【本周观点】借鉴日本材料行业的隐形冠军-中小化工上市企业发展之路的探索

化海锋云  · 公众号  ·  · 2019-11-10 22:06

正文

特别声明:

本订阅号中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证券石化化工研究团队编写,仅面向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证券研究所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光大证券的客户。

本 周 观 点

01

借鉴日本材料行业的隐形冠军-中小化工上市企业发展之路的探索

经过这几年的供给侧改革,我们发现头部化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即使当前整体经济形势较弱的情况下,诸多头部企业依然有数十亿乃至百亿的盈利。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上市的中小化工企业的经营情况却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依然在几千万-小几个亿之间徘徊。中小上市化工企业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在当下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研究了日本材料行业里面的隐形冠军,走专业化和精细化是一条值得开拓的发展之路!


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开始,日本先后受到1985年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1990年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宣告结束,随着市场的饱和及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没有规模效益的日本中小企业面临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市场结构迅速向头部企业集中。为避免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对社会的冲击,日本开始积极帮助他们去海外发展,向海外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令人意外的是,这种转移并没有造成包括化工和材料行业在内的日本制造业出现空心化的问题,反而为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从而促成了日本国内产业结构的改造,汽车、电子、精密机械等工业部门飞速发展。而在化工行业日本也成功转型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的生产,他们以工业化为研发导向并迅速占领全球市场的策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很早的在特种陶瓷、碳纤维、工程塑料、非晶合金、OELD材料和镁合金材料等领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以碳纤维产业为例,全球碳纤维生产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日企手中,包括 PAN 原丝生产中的聚合、喷丝、牵引等几个步骤,以及碳化过程中的低温碳化、高温碳化两个环节,而在整个产业链中,这两个环节所占利润高达 55%-75%,日本碳纤维产能和产量在全球占比具绝对优势(超 50%),在小丝束碳纤维市场上,东丽、帝人(东邦母公司)和三菱三者合计占据全球 49%的市场份额;在大丝束碳纤维市场上,东丽和三菱合计占据全球54%的市场份额。再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尽管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在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冲击之下,日本在DRAM领域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不再,并逐渐退出半导体芯片市场,但是却在更上游的半导体材料及设备领域保持了极大的优势。生产半导体芯片需要的19种必要材料具备极高的技术壁垒,而日本企业在硅晶圆、合成半导体晶圆、光罩、光刻胶、靶材料、保护涂膜、引线架、陶瓷板、塑料板、TAB(捲带式自动接合)、COF(薄膜复晶)、焊线、封装材料等14种重要材料方面均占有50%以上的份额,并成就了信越化学、SUMCO、住友电木、日立化学和京瓷化学等众多公司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成功。 而除了上述大中型化工和材料企业的成功之外,令我们印象更为深刻的则是一些日本中小化工企业,特别是那些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在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


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受益于产业转移与分工


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工资成本的提升和环保要求的严格,日本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日趋严峻,很多企业开始控制用工规模,日本9人以下制造业企业的数量从1969年的47.5万家增加至1983年的近60万家,而100人以上用工规模企业的数量在这一期间有所下降,市场结构迅速向头部企业集中。而海外产业转移给那些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日本的制造业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层层分包的金字塔型分工结构,大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伴生了一大批的中小供应商,并形成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和经营生态。那些大企业在海外建厂的时候,常常带着中小供应商集体出海。这种稳定的销售渠道,使得小企业在海外经营初期就能迅速走上轨道。


那些没有海外生产基地,但是能够存活下来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高度专业化,并在细分市场里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日本著名的中小企业集群东京大田区最初凭借三菱重工、日立和佳能等的建厂而成为日本主要的机械基地,在1980年代以后随着大企业工厂向海外的转移,区内的中小企业逐渐失去订单,迫于无奈他们转而进入先进制造业,从大批量生产转型为承接加工小批量的高精尖加工业务。由于订单规模的变小和用工成本的提高,企业规模不断缩小,2014年日本全国的中小企业平均用工规模仅为47.9人,平均成立时间则要追溯到1975年;而那些顶尖的中小企业平均用工规模也不过195.9人,平均成立时间则要追溯至更早的1963年。

正是这些小工厂和小作坊,支撑起了自动化设备、精密仪器、半导体加工设备以及先进材料、化学品等日本制造的核心部门,他们依靠在传统行业里积累的核心能力成功的向高科技行业实现转型,从1)在全世界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 2)独创性和自主性、 3)不可替代性、 4)国际市场份额的持续性等方面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隐形冠军。这些中小企业是日本制造业实现持续全球领先的重要基础,观察他们的成功基础和能够存活下来的奥秘之处,正在于研发能力所赋予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化和精细化是日本中小化工企业的生存之道


在过去几十年中日本和韩国的化工行业所取得的成就在于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为中国市场提供大量的中间原料和终端产品,而一旦中国的本土企业在技术、产业链配套或成本优势上取得突破,我们很快就看到了相关日韩企业的倒下,典型的例子便是PTA和烯烃等众多子行业。而除了中日韩石化巨头间的竞争之外,未来东亚地区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日本化工产业高度集中,2018年前10家日本上市化工企业销售收入合计1482亿美元,在所有上市化工企业中占比48.7%,其中大型石化综合企业三菱化学控股以336.2亿美元的营收规模位居首位,其后的是东丽、住友化学、旭化成、信越化学、三井化学、昭和电工、日本电工、东曹和DIC,前20家化工企业销售额比重68.3%,而前50家化工企业销售额比重88.3%。日本的头部化工企业大部分为多元化发展,除了石化产品、基础化学品之外,普遍在高性能树脂、特种纤维、功能聚合物、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相关的电子和信息材料等领域布局。 而比头部企业的多元化,排名靠后的日本中小企业更为专业化和精细化,他们基本上不生产基础化学品,除了生产与工业生产、生活和健康相关的终端精细化学品之外,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生产与半导体和显示器件等相关的功能性材料,比如,半导体封装使用的光阻剂(Photoresist),日本JSR Micro及东京应化工业(ToK)是全球前两大供应商。而在IC封装载板、ABF基板层介电材料、制造封装基板核心层材料、环氧树脂固态封装材料、导线架、焊线材、底部填充剂等方面,这些日本厂家也占据了全球顶尖位置,这些从事先进制造的日本中小企业的成立时间普遍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初期甚至是百年之前,他们正是本土新材料企业的借鉴方向。


02

本周隔膜价格下滑,电池级DMC价格上涨

截至11月08日,电解钴均价27.1万元/吨(环比下跌0.2万元/吨)、电解镍均价13.4万元/吨(环比下跌0.2万元/吨)、电池级碳酸锂均价5.75万元/吨(环比持平)、磷酸铁锂均价4.35万元/吨(环比持平)、三元5系动力型14.55万元/吨(环比持平)。负极高端天然石墨均价6.85万元/吨、人造石墨高端7.5万元/吨,环比持平。六氟磷酸锂均价9.5万元/吨(环比持平)、三元动力电池电解液均价4.65万元/吨(环比持平)、电池级DMC均价1.02万元/吨(环比上涨0.07万元/吨)、电池级EC1.27万元/吨(环比持平)。隔膜5微米厚度湿法基膜均价3.1元/平米(环比下跌0.1元/平米)、14微米厚度干法基膜均价1.1元/平米(环比下跌0.05元/平米)。

03

需求疲软,原料端弱稳运行,R22配额趋紧价格上扬

需求下滑,氢氟酸企业开工维持在低位,开工负荷大约55%,本周华东散水送到价8000-8500元/吨,环比持平;氢氟酸负荷低对萤石需求有限,本周萤石市场仍然僵持,华东主流成交价2700-3000元/吨,环比持平;制冷剂需求受限,大多价格低位运行,R22配额趋紧,本周价格上扬:R22主流成交价13000-13500元/吨,环比上涨500元/吨;R134a报盘集中在19500-22000元/吨,环比下跌500元/吨;R125成交报盘在17000-19000元/吨,环比持平;R32实际成交在14000-15000元/吨,环比持平;R410a主要成交价格维持在16000-18000元/吨,环比下跌500元/吨。

04

PDH盈利维持稳定

本周丙烯酸成交价下跌100元至6450元/吨,丙烯酸丁酯价格下跌150元至7900元,丙烯价格上涨50元至7225元,正丁醇价格下跌225元至6250元,丙烯酸价差缩小119元至1232元,丁酯和酸价差扩大40元。PDH:丙烷价格下跌13美元至462美元,聚丙烯价格持平8650元,PDH价差扩大183元至2477元,聚丙烯价差缩小45元至1133元。

05

长丝和PTA利润低位维持

本周涤纶长丝POY价格下跌50元至6900元/吨,FDY价格下跌175元至7000元,DTY价格下跌100元至8500元,PTA价格下跌110元至4750元,MEG价格下跌120元至4485元,PX价格上涨2美元至787美元。涤纶长丝POY价差扩大75元至1183元,FDY价差缩小36元至1271元,PTA加工区间缩小80元至596元,PX-石脑油价差缩小1美元至273美元。长丝POY现金流利润为190元,FDY现金流利润-110元。本周长丝产销率正常,江浙织机POY库存天数上升0.5天至9.5天,FDY库存天数上升0.5天至16天,DTY库存下降2天至22.5天,PTA库存天数上升0.5天。

06

本周有机硅市场整体稳定运行

冬季来临市场需求受限,行业开工率回升,总体开工率70%左右,供应增加,本周有机硅弱稳运行:国内DMC厂家主流成交在16500-17500元/吨左右;D4国内品牌17500-18500元/吨;生胶主流商谈18000-18500元/吨;107胶主流商谈17500-18000元/吨;201甲基硅油(常规粘度)国内品牌主流商谈18500-20000元/吨附近。

07

PVC装置检修,供应下滑,电石法PVC华东地区自提价格在6600-6680元/吨,环比持平

原料端液氯北方价格前期大涨后继续回落,南方出货顺畅,价格继续上行;电石下游接货放缓,需求支撑较弱,价格下跌幅度在100元/吨左右。PVC供给端三友、东岳装置检修,供应有所下滑;需求端下游制品企业刚需采购;期货方面,主力合约2001周五收盘6430,较开盘6440小幅下跌,对现货市场支撑有限。

08

聚合MDI维持弱势

目前万华货源报价12500-12600元/吨,上海货报价11800-12000元/吨。本周国内聚合MDI厂家整体供货偏紧,进口货源几无报盘听闻,场内现货偏紧;近期相关产品 F141B发泡剂货紧价格大涨,价格或有高位回落可能,下游外墙、管道保温行业需求或有所复苏,一些收尾的工程有望开展。贸易商低价惜售,部分报价略有上调,下游低价囤货积极性提高,市场整体信心略转好,预计下周国内聚合MDI市场或小幅反弹。

09

需求低迷,尿素维持弱势

本周尿素小幅反弹后维持弱势,山东市场价格1670-1680元/吨。需求端山东、河北、安徽、山西等地再次发布了环保通知,下游板厂影响程度较高,工业需求进一步下降;而农业处于淡季,国际方面印度RCF发布新一轮尿素进口招标,11月14日开标,21日截标,最晚船期从最初公布的12月30日提前至12月19日。供给端虽然陆续有企业检修,本周日均产量13.72万吨,环比上周的13.83万吨减少0.11万吨,同比去年同期日产13.81万吨减少0.09万吨。开工率59.22%,其中煤头企业开工率57.12%、环比上周的57.71%降低0.59%,气头企业开工率65.6%、环比上周的65.61%下降0.01%。总体市场需求偏空,而短时复合肥支撑无望,预计尿素仍将维持弱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