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ngie
85鸡血妈,前互联网运营总监,【在行】全国排名第一行家、多个平台专栏作家、时间管理达人,2017年,通过原创文、特训营、微课多种形式,带你探索人生的多种可能。订阅本公众号,学会价值变现的多种方法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南都市报  ·  突发讣告!知名运动员因病离世 ·  13 小时前  
江南都市报  ·  突发讣告!知名运动员因病离世 ·  13 小时前  
看看新闻Knews  ·  大S离世后张兰首播带货突遭封禁!蔡康永出席活 ... ·  18 小时前  
看看新闻Knews  ·  大S离世后张兰首播带货突遭封禁!蔡康永出席活 ... ·  18 小时前  
混在邯郸  ·  大S妈妈最新发声 ·  昨天  
混在邯郸  ·  大S妈妈最新发声 ·  昨天  
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  我心为你骄傲 ·  2 天前  
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  我心为你骄傲 ·  2 天前  
甘肃公安  ·  节日我在岗丨海报里的年味是守护 ·  3 天前  
甘肃公安  ·  节日我在岗丨海报里的年味是守护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ngie

25岁到35岁,人生最关键的10年:这7件事你越早明白越好

Angie  · 公众号  ·  · 2019-08-23 08:20

正文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来自我的好朋友 李小墨。

小墨在做自媒体之前,是一名省级都市报记者。 转型新媒体后,文章上遍人民日报、十点读书、 LinkedIn、思想聚焦、有书、拾遗等头部大号,并很快出版畅销书 《请停止无效社交》。

她的公众号 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 给我的感觉就是小而美,是个特别纯粹的读书号,她不写别的文章,只写读书文章和书单。


她的读书文章写得也和别人不一样,她的读者经常问她:“你和我看的是同一本书吗?为什么你读完收获这么大,理解这么深?”


今天的文章就是她的一篇读书文章,她已经在公众号上,给 近100本书 写了类似这样的文章。 她是我认识的人里,最会读书的一个!


没有一个保持快速成长的人,是不读书的。 如果你想读书成为自己的成长加速器,关注她就对了。



深夜书桌 (ID: shenyeshuzhuo)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文  | 李小墨
来源 |公众号: 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做公众号之后,我经常会收到粉丝提问。很多问题答过就忘了,但一年前的一个提问,到现在我还会时不时地想起。


那个粉丝的问题其实稀疏平常,真正让我吃惊的是他的年龄。


他问我,他应该继续工作,还是辞职考研?问题是,他已经三十多岁了。按照年龄算,他上小学的时候,我还没学会走路。到底是什么让他的心智如此晚熟,以至于到了而立之年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是因为认知,是因为对某些基础问题的认知模糊不清。
公众号请辩的创始人蔡垒磊在新书《认知突围》里说的一个观点,我很认同。他也经常从公众号后台收到粉丝提问,他发现这些提问虽然五花八门,但总是有许多共性,总是指向一些基础的概念。


他认为:


“大多数人对于某些问题就是无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背后是人们对影响人生关键的某些概念认识不清,从而总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

回顾我遇到的那些迷茫的提问者,无论是面临情感抉择还是人生规划,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遇到问题习惯问别人怎么办,而不是问自己怎么办。他们身体成年了,心理却依然是一个茫然无措的孩子。


他们总是寄希望于别人给他指条道,寄希望于别人能提供一条可以直接复制模仿的生活路径,寄希望于别人能给他一个清晰的、现成的、能解决他生活问题的快捷方案。

他们就像巨婴一样,无法独立地思考,无法坚定地做选择,无法清晰地评估风险和机会。一些基础认知没有建立起来,他们就永远都是一个茫然无措的孩子。

但生活不会一直允许他们当一个茫然无措的孩子。25岁大多数人已经大学毕业并工作一两年了,25岁之前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迷茫,25岁之后有些事情拎不清,社会对你就不会那么宽容了。


早已成年却依然茫然的人,需要一场认知突围。 而这些认知最好在25岁到35岁——人生中最关键的这10年,就建立起来。以下这7件事越早明白越好。





/ 01 /
关于未来:
人生根本不存在一条既定的跑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赢在起跑线”成了一句深入人心的口号。可是仔细想想,这句话有个很大的问题,它让人产生有种错觉,误以为人生有一条既定的跑道。

高考以前,某种意义上,我们和同龄人确实很像在一条跑道上。

一群人按部就班地读完幼儿园读小学,读完小学读中学,在这个阶段,你很清楚地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所以只要努力争上游就好,不需要做什么选择。

迷茫通常是从高考后报志愿开始的,从那一刻开始,人生的选项就不断地递到你的手里:

去哪个城市?报哪个专业?选择哪个大学?读完本科要不要继续深造?回三线城市的老家还是待在大城市发展?工作要选择什么行业?哪个公司是更好的平台?和谁度过一生?要不要分手?要不要跳槽?什么时候买房?在哪儿买房……

我们和同龄人浩浩荡荡地一同出发,然后在分岔路口奔跑着散开。

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真实的人生并不存在一条既定跑道,真实的人生是一个小径分叉的花园。 每个人都需要去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在小径分叉的花园里,每一条路都有自己的风景,根本无法像跑道一样简单地比拼出输赢。

所以,人生的成功并不是比别人成功,而是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安排人生。

彻底想明白这一点有什么好处?

想明白这一点,你就不会再把自己和其他人放在一个假想的跑道上比较输赢,你最关心的不再是所谓的跑赢人生,而是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找到到达那个地方的路径。

你会一头扎进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环顾左右,整天因为谁谁赚得比较多,谁谁混得比我好而焦虑。

你会专注地做属于自己的事情,不再羡慕也不再盲从,不再因为别人出国而出国,因为别人考研而考研,因为别人跳槽而跳槽,因为别人考公务员而考公务员。

你会开始追随你自己。



/ 02 /
关于生命:
阅历是由生活的密度决定的

人们对年龄有一个刻板印象,认为活得长,见识就长,懂得就多。年长的人喜欢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可是我一直觉得,阅历并不是由年龄决定,而是由生活的密度决定的。

就像《认知突围》里说的:

“单纯地计算经历过多少日出和日落,并不能完全反应出时间在人生刻度上留下的印记。 有些人只需要几年就能走过一些人一辈子走过的路。”

当记者的时候,这种体会特别深,那个时候经常一天不止跑一条新闻,上午去的地方、接触的人、采访的新闻事件和下午可能完全不同,生活事件密集地发生,以至于过了一天像过了好几天。

我也迅速地沉稳练达起来,那段时间是我毕业后成长最快的时期,我甚至觉得一年的记者阅历顶得上其他人的五年。后来转行过起了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生活仿佛从干饭变成了稀粥。

人生是短暂的,每个人终有一死,这是命定的结局,死亡一旦来临,所有得到的最终都会失去。所以重要的根本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过程就是奖励。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体验,是选择一成不变地过一生,还是在短暂的一生里,尽可能地看更多风景、认识更多有趣的人、经历更多的不同的事?
至少相比安稳,我更想要体验更多。

人生观是指导我们的人生选择的底层代码。我毕业之后去报社当记者,之后辞职进入新媒体,接着辞职开始自由职业,我很少觉得迷茫,因为只要想清楚了要如何度过这一生,面临形形色色选择的时候,我心里就和明镜似的。

同时还会获得一种不计得失、不畏虎狼的勇气:反正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我尽情体验就好了,得失并没有那么重要。

/ 03 /
关于金钱:
想实现财务自由,要靠资产性收入

实现财务自由应该是每个人的梦想。可是怎么样才能实现财务自由呢?很残酷的真相是,除了少数高薪群体,大多数上班族靠每个月的死工资,根本不可能实现财务自由。

对于金钱也需要认知突围。 普通的收入通常分为两种:

一种是资产性收入,即利用现有资本本身带来的收益,如房租收入、股权分红、版税收入等等;

另一种是劳动性收入,即利用劳动换来的报酬,一旦停工就没有收入。

财务自由指的不是钱够用,而是指长期不劳动换取报酬,也充裕。财务自由的“自由”意味着不需要为了工资而工作,不再被工资捆绑。你可以选择你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而不是为生活所迫地做那些你不乐意却又无可奈何要做的事。

靠停工就没收入的劳动性收入是无法实现财务自由的,所以在金钱方面,25岁之后要努力慢慢从纯劳动性收入,过渡到有一定比例的资产性收入,甚至完全靠资产性收入实现财务自由。

25岁之后,除了升职加薪,还要学会投资理财。


/ 04 /
关于人脉:
一直施恩才能维系的,叫劳动性人缘

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经常拿一些好吃好玩的讨好同学,结果他有好吃好玩东西的时候,大家围着他转,一旦他没有好吃好玩的,大家对他就一下子冷了下来。

而另外一个同学学习好、有什么难题问题问他,一准给你说得明明白白。 虽然从未试着去讨好同学,大家却都喜欢和他玩。

类似这样的情况,成长的过程中碰到过很多。以前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后来隐约觉得这两种人社交效率完全不同,却没有清晰的思路说出两者的区别。
《认知突围》作者的分析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他沿用了资产性收入和劳动性收入的概念,把人缘分为资产性人缘和劳动性人缘。

劳动性人缘需要时刻维持在劳动状态,也就是得一直处于施恩状态。他在大部分情况下十分被动,所维系的关系也十分脆弱。

看似拥有许多人缘,可是一旦他拒绝别人的请求或者停止施恩,前期的积累也就跟着烟消云散了。

资产性人缘建立在个人的吸引力,来自于潜在的受益期望,哪怕你什么恩惠也不施,仍然有好人缘在。




这种资产,可以是财富、权力、名气、美貌,也可以是才华、品味、性格魅力、甚至有趣程度。

资产性人缘,人人都想跟你建立关系、交换资源,和不和一个人“建交”,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除了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资产性人缘需要前期积累。




25岁之后要慢慢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靠自己的个人价值吸引资产性人缘,成为别人想认识的人,不能一直是一个不起眼、不重要的边缘人,总靠施恩维系人脉,总是抬着头仰望优质人脉。



/ 05 /
关于能力:
普通的人找工作,稀缺的人被工作找

在其他人焦头烂额找工作的时候,永远有一群人不愁工作,他们在职的时候是公司的重用对象,一离职,猎头挤破头地给他打电话。

是什么让他们在雇佣市场取得主动地位? 是稀缺性。普通的人找工作,稀缺的人被工作找。

比如:环卫工人的工作十分辛苦,对城市来说又极其重要,为什么他们的收入如此之低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报酬,不是按劳动的辛苦程度来算,也不是按工作的重要程度来算的。单位时间的劳动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我们是按能力的稀缺程度来拿报酬的。




环卫工人的工作门槛低、可替代性强,就是工作内容辛苦、工作性质重要,也无法拿到高报酬。重要和稀缺是两回事,辛苦程度和创造的价值也不一定成正比。

物以稀为贵,人也是以稀为贵。 所以想找到高报酬的工作一定要修炼稀缺的能力。在能力发育的过程中,永远问自己:我是否掌握了一般人不会的技能?

横向上,看一下哪个领域,缺口大,就业人员少?选门槛高、可替代性弱、经验值钱的专业学。

比如当医生,随着积累,经验会非常值钱,可是如果是办公室文员,经验就不太值钱,稍微一两年就是天花板。

纵向看,同样的技能,我是否比别人专研得更深、完成得更有效率?

烂大街的“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当然比不上“可以用英语流利地交流”,折腾一晚上只能做个很丑的PPT,当然比不上一个小时就能做出让人惊艳的PPT。纵向的稀缺,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 06 /
关于工作:
格局小的精明,会毁掉一个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江南都市报  ·  突发讣告!知名运动员因病离世
13 小时前
江南都市报  ·  突发讣告!知名运动员因病离世
13 小时前
混在邯郸  ·  大S妈妈最新发声
昨天
混在邯郸  ·  大S妈妈最新发声
昨天
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  我心为你骄傲
2 天前
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  我心为你骄傲
2 天前
甘肃公安  ·  节日我在岗丨海报里的年味是守护
3 天前
甘肃公安  ·  节日我在岗丨海报里的年味是守护
3 天前
指尖阅读  ·  能不能确定了关系再上床?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