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NXTV都市阳光  ·  【阳光•警示】曝光!宁夏这6人春节酒醉驾被当 ... ·  11 小时前  
军武次位面  ·  英国Mark ... ·  昨天  
987私家车广播  ·  俄罗斯一司令被炸身亡 ·  3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不停发|五粮液感恩系列杀疯了!经典浓香1.7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军事名片”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1-09 12:08

正文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大榜”1月9日揭晓,279个项目榜上有名,其中被称作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17年来首次授予女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赵忠贤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每年举行一次。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规定。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屠呦呦和“523项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挥师入滇的解放军就遭遇疟疾困扰。1951年,军委急电成立军事医学科学院,抗疟正是其神圣使命之一。他们通过用药等方法,把南下部队的疟疾发病率降到了10%以下,取得了初步成效。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亲自指示下,由国家科委、国防科委、总后勤部、中国科学院、化工部和卫生部等组成的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领导小组,启动“523项目”,由于这是一项涉及越南战争的紧急科研计划,为保密起见,遂决定以开会日期为代号,简称“523任务”。办事机构设在236部队,也就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各派一名同志组成。


最初,这项任务完全由军队负责,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以及广州、昆明和南京军区下辖的军事医学研究所开展了相应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1971年,屠呦呦受到中医药典籍启发,提出用乙醚低温提取青蒿有效成分,并且报告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次年,“523项目”研究人员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维和地区救命的“中国神药”


  疟疾是非洲最常见、传播最广泛的一种疾病,感染后就会发高烧、浑身无力、“打摆子”,人就会有生命危险。1992年5月,驻柬埔寨军事观察员刘鸣放在柬埔寨执行任务时,感染脑疟疾,1993年1月医治无效不幸牺牲。在维和部队中,“青蒿素”这三个字绝不仅仅是一种药物那么简单,有没有它,有时候就是生与死的分界。


  2009年02月17日《解放军报》一篇报道这样描述“中国神药”:专程从刚果(金)首都金沙萨赶来致谢的联刚团医务官蒙凯拉,用敬佩的口吻对中国第九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队长魏敦宏说:“在这个疟疾高发的国家,中国二级医院为各国维和军人的健康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中国军医让疟疾从此变得不再可怕!”


  巴基斯坦士兵阿迪尔汗被送到重症监护室后,医护人员紧急给他口服和注射了青蒿素和蒿甲醚等治疟药物,并不停地用湿毛巾为他进行物理降温,密切监测其脉搏、心跳、呼吸等指标……两天的紧急治疗就这样在紧张和忙碌中度过了。一天天好转起来的阿迪尔汗激动地说:“中国的药太神奇了!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刚果(金)是恶性流行病的高发区。医疗分队还专门成立了研究小组,重点对恶性疟疾、霍乱、黑热病等高危传染病进行治疗研究攻关,在诊疗过程中,该分队接收的十名疟疾患者全部成功治愈,医护人员无一感染。


赵忠贤


  生于1941年,辽宁新民人,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坚持高温超导研究已有40余年。


  超导研究史长达百余年,其间高温超导有两次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重要成果。说起“超导”,你可能觉得陌生,但说起核磁共振和磁悬浮列车,你就会觉得“超导”其实离我们很近。


  赵忠贤曾在1987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1989年因“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电性的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集体一等奖(排名第一),又在2013年因“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军事名片”


2003年王永志院士获奖


  他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赴莫斯科航空学院留学,中途中苏关系破裂,所有留学生均被召回。回国后不久,周总理指示国防工业重要科系应派一人回去继续学习。科罗廖夫的副手,苏联著名火箭设计师米申院士向校方主动提出指导王永志的毕业设计。


  在米申院士的指导下,他的毕业论文选择了洲际导弹设计,并以优秀的成绩通过答辩,同时获得了优秀生毕业文凭和工程师称号。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以后,王永志一直在中国航天领域从事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方面的工作,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了整整30年。



  在担任了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的副总设计师以及短暂担任第二代战略导弹总设计师之后,根据国家需要,王永志转向在东风-5基础上改进的民用运载火箭长征-2系列的发展,并先后任长征-2号E/F运载火箭研制总指挥,为中国航天特别是载人航天事业打造出了一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神箭”。而从代号“921”的载人航天工程1992年启动以来,王永志一直担任堪称这一时期国家的“超级工程”的921工程总设计师,直到2005年神舟6号任务圆满完成,921工程进入技术稳定阶段后才在2007年退居二线。在2003年神舟5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后,王永志获得了当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5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他“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2010年5月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王永志被太空探索者协会授予“水晶头盔”奖。


2009年孙家栋院士获奖



  孙家栋1947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后留学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1958年毕业后进入五院从事导弹研究。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总负责人,之后担任了包括首颗遥感探测卫星、返回式卫星在内的第一代应用卫星总设计师。



  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前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1999年为表彰其贡献,国家授予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3年至2010年,孙家栋任代号为“嫦娥”的中国探月(一期工程)总设计师。2009年3月,嫦娥1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标志着我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取得重大成果。孙家栋也因此获得了2009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0年师昌绪院士获奖


  他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50年进入美国圣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上世纪50年代,师昌绪曾是美国明令禁止归国的35名中国留学生之一,1955年归国进入中科院金属所。1957年,金属所的研究工作重点转向军工尖端材料的研究。他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


  1963年,师昌绪接受了中国航空发动机真空精铸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任务。这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以后第二个采用精铸空心涡轮叶片的国家,仅比美国晚了5年。这一科技成果应用在涡喷-7甲型发动机上,使得该发动机最大推力较涡喷7提高28% ,耗油率则下降了13%,成功应用在歼-8战机上。


  之后,师昌绪除了继续为国产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研制性能先进的高温合金材料之外,还为中国工程院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师昌绪与其他5位中科院部委员联名向中央递交报告,倡导成立工程院。报告获批后,师昌绪任筹备小组副组长。1994年,工程院成立,师昌绪当选副院长。



  一生从事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材料研制的师老,对中国航空发动机长期落后的局面感到忧心忡忡,2012年,由师昌绪牵头组织两院院士提出的“我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工程咨询研究报告”终于尘埃落定,航空发动机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师昌绪院士已于2014年11月10日逝世。


2012年王小谟院士获奖


  王小谟院士1961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后,长期工作于雷达科研战线,在七八十年代领导了多款三坐标雷达的研制,先后获得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一次二等奖。而王小谟更为人所熟知的,则是他后来为两代中国预警机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与以色列合作共同开发预警机,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在合作期间,王小谟意识到必须自力更生,部署安排了国内同步研制。在外方单方面赔款中止合同时,王小谟向装备研制部门和中央提出“立足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的建议,得到了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



  西北大戈壁上的试飞现场,夏日骄阳似火,把漫天黄沙烤得热气腾腾。预警机封闭的机舱内,温度达到了40多度,在里面就像是蒸“桑拿”;冬天滴水成冰,零下三四十度,即使裹着羊皮大衣也瑟瑟发抖,每次下机后耳朵都不停轰鸣,两三个小时听不清声音,而且预警机试飞会有生命危险。


  年近七旬的王小谟,经常带着技术人员苦干,一上机就是4个多小时,晚上经常加班到凌晨,一工作就是整整两个多月。历经艰苦研制,空警-2000于2006年首飞成功,2010年,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此时,“我们一定要争口气”的大幅标语,已在机库的白墙上挂了整整十年!



  空警-2000和空警-200不仅参加了200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式,也均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公开亮相,这意味着,性能更先进的预警机也即将服役。果不其然,今年元旦,代表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预警机先进技术的空警-500预警机以服役涂装亮相,实现了王院士“小平台,大预警”的理念。


2012年郑哲敏院士获奖


  郑哲敏院士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从事热应力、弹性力学与地震工程力学方面的研究,1952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归国,1960年后致力于爆炸力学及其应用的研究,涉及爆炸成型、爆破、地下强爆炸、穿甲破甲、爆炸复合、水下沙土爆炸等问题,是国内爆炸力学的奠基人。



  谁能想得到,这个看似“老顽童”的老人就是这个国家爆炸力学领域的泰斗。他几乎参与了我国所有类型的炸药,包括反坦克武器使用的聚能破甲战斗部的理论课题工作及爆炸理论研究;近年来,他又将研究重心转向水下高速航行体的流固耦合力学问题,为超高速鱼雷的研制打下理论基础。


2013年程开甲院士获奖


  程开甲院士有“中国核司令”之称。它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46年赴爱丁堡大学留学并成为著名物理学家伯恩的学生。归国后长期担负我国核试验的领导工作,1962年被授予上校军衔。他建立发展了中国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规律。


 

1964年10月16日,一声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这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宣告了一个曾经落后的大国正在迅速崛起。


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创建者之一,程开甲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首次竖井试验等30多次核试验。作为“两弹元勋”,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对核武器内爆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计算,为核武器爆炸威力与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开创了中国系统核爆炸及其效应理论,为核武器战场应用奠定了基础。


鲜有人知的是,程开甲近40年隐姓埋名,在神秘领域默默地坚守。一直到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表彰大会,程开甲等23位科学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终于从幕后走向台前,当象征荣誉和成就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挂在程开甲胸前时,全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1960年夏,经钱三强点将,南京大学教授程开甲走进了核武器研制的队伍,从此他在科学界销声匿迹几十年。在我国原子弹研制初期,程开甲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1962年夏,程开甲成为我国核试验技术总负责人。此后,他主持设计了第一颗原子弹百米高铁塔爆炸方案。1963年,他前瞻性地筹划了核武器试验研究所的性质、任务、学科、队伍、机构等。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700多台(套)仪器全部拿到测试数据。据资料记载,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的数据,而我国首次核试验中97%的测试仪器记录数据完整、准确。


2014年于敏院士获奖


  于敏是以“海归”为主体的“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土鳖制造”,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在氢弹研制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设想,特别是其提出的“于敏构型”更是和T-U构型并列的世界唯二氢弹构型。

 


于敏!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


2015年1月9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获奖证书,紧握老科学家的手,温暖赤子报国的心。


1926年生的于敏,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一脸属于老科学家的谦逊与纯粹……


核武器,国之重器。当时国际上真正意义的战略核武器指的就是氢弹。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1961年1月12日,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于敏说。


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氢弹设计远比原子弹复杂,核大国对技术绝对保密。我国科研人员重担千斤。


△这是于敏在工作中(1980年摄)。


一次核试验前的讨论会上,压力、紧张充斥整个屋子。这时,只听到——“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敏和陈能宽两位科学家忽然你一句我一句地将诸葛亮《出师表》背诵到底。


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所有人真切体会到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英雄,不轻言止步,只因国之使命在肩。


突破氢弹后,于敏带领团队乘胜又干成几件事——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技术,为我国核武器发展战略和国防高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今天看来,件件意义深远。


2015年度马伟明团队和邬江兴团队

△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亲自为马伟明院士打伞。司令员很自然,院士也不怯场,彼此辉映。


2016年1月8日上午,军队系统42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领衔的科研创新团队,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他们在舰船新型集成化发电技术、舰船综合电力技术等领域破解了世界科技难题,研制的发供电系统装备了海军主战舰艇,奠定了我国在舰船发供电领域国际领先的地位;研发的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技术,解决了我国舰船动力“心脏病”难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