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晓博说楼市
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联系方式:QQ:1527356260;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刘晓博说楼市

NASA:中国居然建了1\/4个亚马逊雨林?!网友:那是我偷来的蚂蚁森林?

刘晓博说楼市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03-04 17:26

正文

酷玩实验室作品,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微信ID:coollabs


大家好,我是蛋蛋姐

前段时间

出现了这么一件事情

全世界网友突然集体感谢中国


这简直不可思议啊

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吗


原来是NASA公布了一组数据

在过去的25年间

地球新增了5%的绿化面积

相当于一整个亚马逊雨林

其中25%都来自中国


这难道就是

每天起早贪黑在蚂蚁森林

收能量种的树吗

我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骄傲


你们知道这件事有多牛逼吗

蛋蛋姐就这么跟大家说吧

亚马逊雨林700万平方公里

25%就是175万平方公里

是5万个澳门那么大

相当于六分之一个中国!

这其中将近一半都来自于种树

图片来源于观察者网


看着雄鸡上的那个小点

逐渐地变大变大

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点背后

一个又一个的人

此刻,蛋蛋姐我曾经

写过的那些可爱的人们

全部都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他985大学毕业

却申请跑到新疆种树

一生绕塔克拉玛干沙漠7圈

82岁还骑摩托车外出工作

摔断了7根肋骨


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嫁进方圆几十里无人的沙漠

生活的悲惨

让父亲 心疼到一病不起

3个月后就去世

她却在那里种下了200万棵树


为了买树苗

他卖尽家产向银行贷款

最高时欠债1000多万

用37年的时间

在毛乌素沙漠的南边

造了一条 近100公里长 的绿色屏障

......


他们一个个的身影

让我看着看着

便忍不住泪眼模糊


可以说

如果没有他们

那个蓝色的点不仅不会变大

也许还会一点一点地被沙漠吞噬

最后结果可想而知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

刘铭庭是我写过的

第一个在沙漠种树的科学家


1957年

他从中国最西北的那所985

兰州大学毕业

本该有一个大好前程的他

却因为在新疆实习时

发现那里的红柳

没有一株以中国人命名

他特地给高教部领导写信

要求被分配到新疆去

最终如愿以偿

将一生给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卫星图


塔克拉玛干沙漠

又被称为“死亡之海”

车子根本就开不进去

进了这片沙漠

一不小心就会迷路失踪


刘铭庭却常常

带上指南针、水和干馕

就直奔沙漠


四十余年间

他一次又一次冒着生命危险

走进沙漠

一生绕塔克拉玛干沙漠7圈

全长40多万公里


他熟悉沙漠里

一百多种植物的习性特点

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开花

什么时候凋谢

需要什么样的特定生长条件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他还搞了片实验田

他把实验田里的柽柳

从亩产5万株提高到50万株

扦播育苗亩产达到20万株

比当时走在世界前列的苏联

分别高出6倍和20倍

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经过长时间的科研

最后

无论是 荒山、砾石戈壁、粘土龟裂地

还是盐渍化沙地、流沙地、重盐碱地

他都能让红柳大面积生长

刘铭庭的红柳农场


他大概是当之无愧的

红柳界的袁隆平

只是红柳不像大米可以吃

它对环境的影响是默默的

除了当地人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比如新疆和田地区 有个策勒县

因为黄沙的威胁

曾经三次被迫迁移

1982年,这里再次“沙临城下”

所有人万般无奈之际

刘铭庭和同事现场立下“军令状”

承诺5年治理流沙6万亩

植被覆盖率恢复到30%—40%


结果5年后

他们治理流沙15万亩

植被覆盖率平均超过60%

树都是一棵一棵种出来的啊

他们硬生生把流沙前锋

逼退了4至5公里


这是刘铭庭第一次立下“军令状”

但绝不是最后一次

1986年植树节

领导到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参观

看到满园的红柳,问:

能不能在南疆花20万元

恢复10万亩红柳

刘铭庭二度签下“军令状”

保证3年内完成任务


3年后

他带领造林27万亩


完成了领导交付的任务

他并没有停下来

继续带领大家植树

10年间

他们在南疆的盐碱地上

种植红柳超过400万亩


大家更没有想到的是

伽师这个新疆闻名的贫困县

居然因为种植红柳

土壤盐碱化程度大大降低

粮食产量提高了11倍

全县人均收入增长了3倍

各项产业进入全疆10强


1995年

刘铭庭被评为

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

全世界8项成果他独揽两项

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组

尊称为“ 刘红柳


65岁退休后

劳碌了一辈子的他

本该颐养天年的他

却又拿出毕生的积蓄

说服儿女共同筹款50万

买了一头小毛驴

一辆四轮拖拉机

带着妻子去了于田县沙区

他要教他们种植一种名贵的药材——

红柳大芸


看不到成果

老百姓不买账

他就自己先搞了300亩地干

每天早上7点起床做饭

顶着酷暑除草、浇水

晚上常常十点才收工

还要忍受蚊虫和牛虻的叮咬

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位科学家

最后成果终于出来了

亩产值4000-8000元

超过农地平均值的10倍


自此,老百姓争着抢着种

他穿着解放鞋

带他们修水渠、整地


后来

于田县种植 红柳大芸超过 5万亩

年纯收入超过2亿元

于田县20万人民摆脱贫困


红柳大芸价格下降的时候

80多岁的他

又走村串户

带着大家研究梭梭大芸


2015年

82岁的他又一次骑着摩托车外出工作

却不慎翻在沙漠里

断掉7根肋骨

他却说没有翻在硬路上摔死

自己还是很幸运


从1957年走进新疆

今年86岁的他

和沙漠打了足足60年交道

带领大家植树造林数百万亩

先后获得20余项国内外大奖

全世界科学家都来拜访学习


其实不止是他这样的科学家

还有在沙漠中生活

被黄沙逼到无路可退的普通人

也把自己的一生

都投入到了植树造林中

殷玉珍就是其中的一位


1985年

19岁的殷玉珍 经人介绍

嫁到了 鄂尔多斯乌审旗的一个村子里

她从没想过

这个半掩的土坑就是她的新房


一望无际的沙漠

方圆四十里没有人烟

仿佛被世界遗忘

她也曾想过跑

但被哭着跟出来的丈夫打动

又忍不住回去


父亲曾来看了她一次

看着所谓的“家”

还有老了10岁的她

当场嚎啕大哭

回去后一病不起

3个月后就去世了


殷玉珍同样崩溃

有阵子一连哭了7天

一口饭都没吃

这一场结束

看着这个家她决定:

不仅要活下去

还要好好活下去!


正巧有一天,她去井边打水

突然发现了一棵白杨苗

一瞬间她意识到

这片土地是能种活树的!

有了树就能治沙

就再也不用过这样的日子了


于是,1986年春天

殷玉珍和丈夫用打工挣来的钱

购买了600棵树苗

种在了家的附近,每天细心照料


精心栽下的600棵树苗

只活了不到10棵

但殷玉珍依然看到了希望

他们决定: 和沙漠斗


丈夫在外打工,给别人干农活

他不要工钱,只要树苗

但努力并不一定总有回报

有一年春天,殷玉珍全家上阵

辛苦干了整整3个月

栽下了5000棵柳树

没想到,突入其来的一场强沙尘暴

把娇嫩的树苗掀起来吹枯了

一切白费


没想到殷玉珍却说

你大风,我就不相信你每天刮,成天刮,白天黑夜刮,你总有停的时间,我白天黑夜都不停,看咱两谁厉害。


夏天沙子的高温

把她的身上烫出了无数个泡

她守着树苗


冬天的沙尘暴

吹得人连门都不敢出

她却跑去加固树苗


有次外出种树

沙尘暴突然来袭

她和丈夫在沙尘暴中迷失了方向

毛乌素沙漠

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7个上海之大

要是走丢了可想而知


丈夫在前面握着铁锹找路

她握着锹把跟在后面

也不知走了多久

偶然听到了家里的狗叫声

这才捡了两条命


第二天一大早

殷玉珍就跑去看树苗

结果大部分树都被连根拔起

连苗都不见了


看着眼前一片狼藉的场景

殷玉珍急火攻心

病了好几天

躺在病床上的她

开始思考

是不是种树的方法有问题


想了好几天

病好了之后

这个没怎么上过学的沙漠妇女

立马跑到山丘上

开始观察风的走向、沙的走向

通过一次次的观察

她知道了

只有先固定树坑旁的沙子

树苗才不易被大风拔走


就这样

她找到了与沙漠相处的方式


接下来

殷玉珍和丈夫

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种树上

饿了吃口干粮

累了在沙地上躺会


就这样

在与漫天的黄沙决斗中

殷玉珍夫妇坚持了30年

铁锹用坏了无数把

用来撒树籽的钢钎被磨掉了一尺多


可他们却种下了

近200万株柳树、杨树

侧柏、云杉、樟子松

各种草、沙柳数不胜数

养了400多只羊、30多头牛……


他们还在沙漠中

修筑了3条简易公路

筑防风沙屏障50000多亩

打机井12眼

开发水浇地500多亩


如今,曾经那个

令殷玉珍苦不堪言的沙漠

已经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


2013年6月,她荣获了

瑞士索马齐和平及人权突出贡献奖

韩国国家电视台

将她的事迹制作成多语电视专题片

在全球播出

海内外各种学者

都到她的林地去学习参观


其实不止是刘铭庭这样

为了沙漠付出一生的科学家

也不止是殷玉珍这样

被沙漠逼到无路可退的普通人


还有很多原本和沙漠无关的普通人

在国家 三北防护林工程

全国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

参与到了这场浩浩荡荡的家园保卫战中


我们公司的同事老杨一家

就曾参与到退耕还林中

我曾经在文章里讲过他

他来自中部的一个农村

家里有十几亩地都是山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耕地需要用牛

收获的时候

很多地还需要肩拉人扛

一点点背出来

如此辛苦收入却很少


但是要生活啊

有一年

他们刚开垦了几亩梯田

上面就来人说

要退耕还林

一家人哭笑不得

把地里都种上了树


后来农闲时父亲就进城打工

家里的收入提高了

家人不再像以前那么辛苦了

他们那片土地如今也郁郁葱葱

据村里的老人说

有时候还会有狼出现

可见那里的生态环境之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全国范围内

参与这项工程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