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36氪
36氪(36Kr.com)是中国领先的科技新媒体,我们报道最新的互联网科技新闻以及最有潜力的互联网创业企业。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36氪

研究了50家影响力公司,我们预判了23个未来 | 36氪2017看点集合

36氪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1-25 16:21

正文


通过研究50家关键公司,36氪总结了在文娱、内容与社区、O2O、电商、金融、消费与线下商业、出行与汽车、手机、人工智能这10个领域,未来一年值得关注、大概率会发生的23个趋势。




文 | 方婷  韩洪刚  闫浩  王水  杨林  郑晓康  周天  方园婧  乔芊  孙然 

编辑 | 杨轩


这是个交错演变中的世界。

在2017年的开头,36氪研究了对创业创新领域富有影响力的50家已上市大公司,和未上市独角兽公司,试图去预判它们在接下来一年的关键事件。按照不同的公司,我们陆续发出了“大公司/独角兽2017看点”系列文章。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认为,在研究这些公司时,也就是在判断未来一年,数个重要领域的关键事件。

但在研究这些公司时,我们能明显看到,不同领域之间正在相互渗透,做直播的想要做社交,做电商的要做内容,做工具的可能做金融……而且它们真的有跨出已有领域的理由。

最终,我们最终总结了在文娱、内容与社区、O2O、电商、金融、消费与线下商业、出行与汽车、手机、人工智能这10个领域,未来一年值得关注、大概率会发生的23个趋势。

期待与诸位探讨。并期待着观察历史发生。

人民需要娱乐

泛娱乐比任何时候对眼下的中国都更重要,对中国人,也对中国经济。它的核心是消费掉大众的时间,有聊的无聊的——人们总要有处安放自己的注意力,而它们集中的地方就产生了巨大的流量和收入。

假如参考好莱坞及其衍生的大娱乐产业在美国乃至全球创造的价值,拥有巨大消费力市场的中国尚有不小可努力空间。这解释了文娱行业在过去一年投资并购频繁——表面看来异常繁荣,但以下几个已经被反复提及的数字则提醒我们:接下来行业需要冷静。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457亿,增速仅为3.7%, 有传闻说广电总局为2017年定下的全年票房目标不会超过500亿。

短视频依然是个不小的风口。但视频整体用户经过前几年的飞速发展,逐渐触达人口红利的天花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本月发布的报告,中国视频用户规模达5.45亿,增长率为8.1%,去年这个数字还是16.4%。正处于风口上的直播想象力似乎更大一些,它的用户还不到4亿,仅占网民总数的47.1%。但直播的用户很容易厌倦,因此无论是视频还是直播,有效获客和提供更有粘性的内容都是摆在它们眼前的问题。

简言之,人民还是需要有效的娱乐。

1.直播和短视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都在做兴趣链社交

有别于斗鱼,龙珠等垂直类直播,主打社交和全民直播的映客、快手、陌陌、一下科技接下来打算在短视频上更加用力。 

相比直播,短视频更适合沉淀内容。从成本上说,同一拨主播分别做直播和录制短视频并不会给他们带来太大负担。这里的短视频指的不是一条、二更那样经过大量前期策划和后期制作的PGC短视频,而是长度10秒到三分钟左右的UGC短视频,类似于快手赖以起家的GIF,或者是微信上的朋友圈小视频。它的生产者以个人为主,有了短视频做补充,平台想要引导用户根据兴趣社交也会更容易。直播的最大玩家映客称其2017年5月前也将推出短视频产品。

无论做短视频还是直播,根据兴趣分类的倾向会越来越明显。这也意味着接下去一年里,直播平台会在内容策略上有所调整,有技能的素人主播得到的资源会更多。美食美妆,音乐旅游都可以算是技能点。

2.电影行业 IP 热退烧

近些年的电影行业,最热门的词汇大概是 IP。最开始 IP 指的是某本书,之后外延不断扩展,一首歌,一句话,一个人都能成为 IP。在 IP 盛行的时代,一部电影只要有了“大 IP+流量明星”这两个特征,便有资格冲击 10 亿票房。

但这一做法并不符合电影工业规律。购买 IP 和明星片酬已经占去了电影大部分成本,其他环节成本缩减,最终电影质量越来越差。而这样的电影占去了大量的制作和宣发资源,通过各个渠道推到观众面前,因此在 2016 年,观众难免有电影院都是烂片的印象。

IP 电影都没能在市场上取得好成绩。在 2017 年,这样的电影市场表现只会更差。同时,先前一些公司囤积 IP,提高公司估值,试图转而出售套现,这一策略在 2017 年已经行不通了。

顶级 IP 价格依然会居高不下。不仅电影市场缺内容,电视、互联网、动漫、游戏都在寻找优质内容。但买家对 IP 的要求会更高,那些容易改编、容易跨平台分发的内容,才会获得买家的青睐。

3.院线并购潮可能出现

电影院不仅是座位+屏幕+爆米花机,它还是一处商业地产,同时也是电影宣发的重要阵地。电影市场飞速成长的时候,院线赚钱容易,估值高。而今年电影市场不景气,一些小院线和电影院已经无力维持自己的生存,于是巨头出手了。

曾茂军在 2016 年 11 月份时候直言不讳:“今年票房收入的放缓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收购估价。随着市场从前三年的大热中冷却,以及一些短期流动资金的流失,我们会变得更强大。”事实上,并购潮在 2016 年年底已经开始,但在 2017 年很可能更加火热。

在并购之后,中国电影放映渠道基本整合完毕,依靠渠道增加和人口红利来维持票房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大公司的统一调配下,电影院会更多地考虑提高单银幕收入,同时,分线发行也很可能在 2017 年开始出现。

4.追求了这么多年的大众口味,娱乐产品开始重视非主流了

消费升级的内核不是指消费者买得越来越贵,而是拥有的选择越来越多。娱乐产品也在走向细分。

总结2016年的电影业,在票房、投融资的热闹下,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艺术电影联盟的发展。万达、华夏、暖流、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六家机构在2016年的长春电影节上发起了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据贾樟柯介绍,到2017年,加入这一联盟的银幕有望到达400块。这对4万块的中国银幕总数来说是几乎可以忽视的零头,但同时也是微弱的预兆,预示着电影的分众化走上了轨道。

B站和《阴阳师》的迅速崛起也验证了这一趋势。二次元不再是什么小群体的隐秘爱好,而是从明星到公司人都乐意贴上的标签。各种各样的平台盯住不同的人群,他们未必代表大众市场,但是群体内部的消费力同样不容忽视。

无论是艺术电影还是二次元,抑或是古风音乐等更小众的亚文化,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便是用户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渠道找到自己想要的。

详细版请戳:

《马云终于拼完文娱拼图,放大招前还有几道坎儿 | 大公司2017看点》

《博纳筹上市,光线做网剧,华谊终于要回归电影了 | 大公司2017看点》

内容就是流量

在移动互联网红利消亡,获新成本居高不下的“下半场”里,没有人能否认,这个时候做内容,已经是互联网公司延续过去几年创业神话,性价比最优的选择了。

有内容的平台正在、并将继续受到资本的重视。微博中兴在前,知乎获得1亿美金融资在后,能驱使用户自发生产内容的平台就是投资人眼中的好生意。

而仅仅生产内容的头部自媒体,也告别了草根的身份,罗辑思维成为了标杆,十点读书、吴晓波频道的价值,在数千万人民币的风险投资砸下之后也被重估。

5.所有人都要做内容

电商业从阿里到京东,纷纷打响“内容+电商”的旗号,核心就是让用户尽可能多地停留在平台内,在杀时间的过程中把用户导向消费平台内的商品;

原本做工具的各种XX宝、各种万能钥匙、各种浏览器,在嵌入各种资讯;

而一众社交类产品,在2016年社交领域创业已经偃旗息鼓的背景下,势必也得向依靠直播营利大增的陌陌学习,在2017年进行内容化转型。

至于内容怎么做,平台型公司都想靠用户自己生产,用机器分发。而原来做内容分发、自己很少生产内容的几大门户网站已经明显落后,领头羊已经是采用机器分发、更高效的今日头条了。

内容已经成为挖掘平台潜力的流量入口,2017年,起码做了内容的公司,看起来会比不做内容的公司晚死一点。

6.信息流广告成为主力挣钱模式

信息流广告,即将成为搜索广告之后最受欢迎的广告形式。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百度在2016年第四季度推出了信息流广告。凭借此前的流量优势,这个互联网界的“央视”掌握着最为庞大的广告主规模和广告收入。它在互联网广告上的一举一动,都能说明一些问题。另一个明显的信号,当然是去年依靠信息流广告挣了几十亿的今日头条。

相较于传统的广告形式,信息流广告展现出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逻辑。banner等传统形式沿袭了传统媒体的思路,广告主绝对主导,用户体验并不在考虑范围;搜索广告是天平的另一端,受众占据最重要的位置,用户不搜索,广告便很难出现。

而信息流广告看起来就是两者间的平衡。既通过形式原生,甚至内容原生,解决用户体验的问题,又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基于兴趣的广告内容分发,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解决新品牌培育的问题。

举个例子,当宝马并不被人所知时,人们如何去搜索?当人们都不搜索时,又如何推送信息?信息流广告解决的就是这两个问题。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场游戏中不会只有百度和今日头条,还包括腾讯社交广告、微博、UC、一点资讯等其他玩家。而几乎所有玩家都承认,“马太效应”会最终在这场游戏中出现:更多的流量绑定更多的广告主,更多的广告收入又能帮助平台提供更好的内容,并换取更多的流量。所以,张一鸣才反复说着“变现越早越好”。

更多的玩家,更紧迫的时间窗口,2017年有关信息流广告的竞争将非常激烈。虽然胜负不一定会立马在今年决出,但谁都知道这场比赛一定会有胜负,而谁也都不愿意等。

延展阅读请戳:

《今日头条的野心是百度,也是微博和 Facebook | 独角兽2017看点》

出行,政策阴影下的创新

犹如一场狗血大戏,2016年一整年都应归属于出行领域的。产业却没有往前走——看似取得了垄断地位的滴滴,在2017年伊始就因用户体验问题而陷入了舆论风口,网约车新政带来的约束正在悄悄步步落实,而像首汽约车这样的国有竞争对手却不期而遇地冒出来分享利益。相对而言,为用户解决短距离出行问题的共享单车,变得更受关注。

对于管理者来说,政策的制定和落地,意味着确定性和秩序感,何况其背后还纠缠着一直以来的传统出租车与网约车的利益争夺。2017年,滴滴们所期待的网约车新政放宽松,几乎不太可能实现。

滴滴的前车之鉴,甚至已经让业内开始忧心,一旦当共享单车侵占过多公用空间,是否会被以整治市容之类的名义进行整顿。

此前,围绕网约车的是诸如创新、解决就业、方便出行等词语,似乎商业调节能取代社会行政管理,而管理者最终用强制约束力告诉入局者们,政策的影响可以有多么巨大。

网约车新政带来的启示,是给全行业的启示。

7.共享单车融资大战继续,整合势在必行

共享单车领域,暂时不会出现“百团大战”和“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更多处于一个居中地带:摩拜、ofo领头,十车争鸣。

这是一个重资产的生意。共享单车头顶共享之名,却行B2C租赁经济之实——这意味着大玩家渗透市场、迁移他城的速度不会特别快,小玩家跟进模仿的门槛也比较高。

但资本只能起到加速扩张的作用,行业整体还要面临商业化的考验:这种追逐单车生产-投放,并极大依赖用户押金的商业模式,是否真正能如预期般实现财务模型里的演算,仍然是2017年创投界最大的谜题。

最终,行业一定会整合。不过,大家的钱都还可以支撑一下,挺得久一点,被收购时价值也更大。

8.滴滴上市

滴滴成立四年,融资九轮,总金额达到数十亿美元,先后合并了快的、Uber中国;另一方面,从出租车、专车到巴士、代驾、租车,滴滴的全出行平台版图也已经完善——这家公司上市的时机已经成熟。

反过来,政策的利剑也一直悬在滴滴头顶,不管是车辆司机的准入门槛、平台的权限边界都有可能让其巨额资本养出来的用户规模一夜付诸东流。资本的耐心已经到达了天花板。从这个角度看,上市又是一件不得不为之的事情。

9.转型,嫁接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

如果说过去的几年里是几家公司忙着打倒对手并抢占市场份额,那么2017年看上去则像是出行领域玩家的转型之年。

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都是如今出行行业的高频词。其中,新能源汽车大概率会短期内有可见成效,这与政府的鼓励方向是一致的,更容易拿到牌照。去年9月,滴滴发布了智能出行云平台,已经开始跟比亚迪合作,而被乐视控股的易到用车被规划到超级汽车方案。

智能驾驶也更像是未来的终极场景,程维是这么说的,甚至连神州专车也在畅想着未来成为智能驾驶的运营商,但是从技术难度上看,在未来一年几乎不可能有实际成效。

延展阅读请戳:

《出海、收购、涉足共享单车,滴滴努力的一切会结束于政策吗?| 独角兽2017看点》

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会越来越热

据CBINSIGHTS统计,截至2016年末,入场的大公司已经达到33家,此外还有更多的创业公司不断进入。

10.新能源汽车供应链迎来大发展

在新能源——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外特斯拉与松下联合研发的2170电池将于今年量产,国内位于南京的LG全球最大电动汽车电池厂已经实现投产,今年可生产10万台新能源汽车所需电池。

除电池外,汽车的电机及其他零部件的产业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在整车制造方面,特斯拉旗下的Model 3和贾跃亭投资的FF旗下的FF91均在年底进行首批交付。这两款车型的交付将推动传统车企加速其电动汽车制造计划。

此外,各国都在逐步减少新能源车的补贴,此举将进一步加剧行业间竞争。

11.无人驾驶技术持续进步,但全自动驾驶落地尚需时日

在无人驾驶领域,特斯拉计划在年底实现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福特的第二代无人驾驶汽车也已经开始路测。这些激进的厂商将导致这一领域的竞争加剧,包括传统车企(如宝马)、芯片厂商(如英伟达)、互联网公司(如谷歌)将加快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并有部分创业公司被收购或出局。

我们预计,到年底会有厂商宣布至少L3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落地。

延展阅读请戳:

《蔚来汽车全力推进量产车上市、100亿投资新能源车产业链 | 独角兽2017看点》

《乐视被融创救场后,贾跃亭能从疯子变成梦想家吗? | 大公司2017看点》

金融业务成为互联网标配

P2P互联网金融经历了大退潮,但从长远看,一批手握大量用户和流量资源的非金融类互联网公司正杀将出来。

12.大佬加持型选手集中上市

2017年有很大的概率会形成一波互金公司的上市潮流。已知的就有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金融、众安保险和拍拍贷等在积极筹备,其中蚂蚁金服早已宣称自己已经符合A股主板三年盈利的上市资质,有投行人士告诉36氪,蚂蚁金服很大概率在2017年完成上市。

觊觎A股的不止是蚂蚁金服,去年12月,据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表示,由腾讯、平安以及蚂蚁金服等共同持股的众安保险,正计划放弃2017年赴港或美国上市的计划,转而回归A股,众安保险已要求相关机构停止在港IPO的准备工作。

中国资本市场还出现的一个现象,也将有利于互金企业上市进程的加快——2016年下半年以来,IPO批文下发速度明显加快,数百家企业排队过会的堰塞湖现象终于有所化解。 

不过,部分受到政策干预的公司依然登陆A股无门,从去年就在暗中争抢借壳上市机会的趣店(原趣分期)和乐信(原分期乐)都选择了在2017年赴美上市,并都聘请了具备IPO经验的CFO加盟。

13.民营金融机构牌照申请和获批的数量开始猛增

 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牌照才是金融从业机构的根本生存之道。不过,监管层有意为相对优质的民营机构提供牌照,民营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这两类牌照在发放上呈现出爆发态势。前者在2016年下半年骤然提速,其中12月份单月就审批通过了数家,小米、美团、苏宁、洽洽香瓜子、永辉超市和喜之郎都在2016年这一轮发牌中收获入场券。到了2017年,预计还会以每年新增十几张牌照的速度进行发放,京东、拉卡拉这类觊觎牌照已久的企业,有机会赶上下一趟班车。

除此之外,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这类已经开业的民营网络银行在2017年能否获得远程开户的机会,还值得一看,这一点也决定了网络银行是否有机会大规模公开吸收储户的存款,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微众和网商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扮演着直销银行的角色,而后者更像是一家传统银行的事业部,更主要的职能是售卖理财产品。 

延展阅读请戳:

《近场支付、牌照和京东金融的A股登陆计划 | 独角兽2017看点》

《校园贷变身蓝领贷,趣店和乐信能否靠新故事实现上市?| 独角兽2017看点》

电商的兴奋点不好找

电商正在发生的一切改变,都基于一个现实:它的增长速度正越来越慢,三年持续下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网上零售额增速仅为26.1%。而前两年分别为49.7%和33.3%。特朗普宣誓就职时声称的“美国产,美国货”加重了电商头顶的阴云。

14.内容、文娱,用尽一切手段刺激消费

在2016年,电商平台对内容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量图文内容、娱乐直播的运用也让它们尝到了甜头。本质就是要提升每个流量的购买转化率。基本可以断定,2017年中,内容电商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

有意思的是,媒体转型也在尝试用电商来进行商业变现,而电商也开始通过合作或者自己创造内容,在这条路上摸索玩法。

在海淘受到政策限制、农村电商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这是2017年电商行业最大的看点。

15.跨境电商会经历新一轮洗牌 

海淘新政的过渡期,被延长到了2017年底。也就是说到还有不到一年时间,让几大跨境电商做调整。

这主要是指,把保税区业务向海外直邮转移。跨境电商新政对于采用保税区模式的电商平台更大,这种更像正常进口贸易的方式最终导致了各方不满。主要的转移方式,是在各个国家设立跨境物流公司和海外仓,或者采用招募海外买手,在平台发直邮包裹。

另一种转型方式,是从海淘转移为一个垂直行业电商,例如蜜芽宝贝已经基本转型为母婴品类电商。

转不过来,就会被淘汰出局。

延展阅读请戳:

《京东和今日头条的内容电商尝试,谁成就了谁? | 大公司 2017 看点》

《互联网金融、海淘、年轻用户,摆在唯品会面前的三座大山 | 大公司2017看点》

杀不死的那部分线下商业,会变得更坚强

百货商场还是冷冷清清,零售企业的电商平台统统失语,大超市争先恐后介入外卖平台。首富王健林也说要“去地产化”。他的意思是,“快时尚+百货+餐饮+电影院”的万达广场模式已经老化。看起来,在“全渠道”的战役中,传统零售业似乎总是应对乏术。 但实际上,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业态,依然有每年至少百分之几十的成长空间。

16.便利店、水果连锁店、儿童业态、房地中介等难以取代

便利店们从城中写字楼开到五环外的社区,通过密集选址让自己触手可及,这个势头还会继续。北京市便利店的增速达到了23.5%。2016年上半年,45家便利店品牌中,新开店数量同比增长10%以上的占据了1/3。

在与生鲜电商的交战中,水果连锁不落下风。而且,消费者愿意在这些装潢精美、陈列考究的水果连锁店里多付一些钱。资本已经对此投票,2015年底,继获得行业最大A轮融资4亿人民币之后,深圳起家的百果园并购北京最大的连锁超市品牌果多美。2016年,百果园在全国新开了450家门店,达到1700多家。2017年,他们还将进一步放开加盟、加速扩张,到2020年实现全国万家。

包括游乐、培训和零售在内的儿童业态牢牢占据了许多购物中心的三层——一组调研数据是:儿童业态在购物中心的占比在2011年左右为5%,到2015年上升至15%,而2016年,儿童业态的增速还在加快。品牌差异化和精细化运作是竞争的关键,而游乐和培训结合,让孩子边学边玩,正在成为新的趋势。

儿童的游乐场或许需要很大,但购物中心内的门店的整体趋势是中小型化和临时化。中小型意味着租约到期后,可以根据潮流的变化做出更灵活的调整。临时店铺则直接把租期从三年,缩短到2到4个月,多用于给品牌做快闪店。LINE FRIENDS的快闪店已经出现在上海、北京、杭州、成都等地,并且正在考虑于中国建立合资公司。

线下商业中,房地中介也是难以被取代的一种。比如,链家2016年底在北京的门店数是1700家,比上一年多了400家。但链家带来的启发性在于,它2008年开始布局的线上业务,是这家传统房产中介如今领先业界的主要原因。链家网上的房源信息丰富、可靠,不仅能提升链家本身的运营效率,也是改善消费者体验的关键一环。

延展阅读请戳:

《万达真的不是地产公司了,但它的电影、旅游、电商能通过检验吗?|大公司2017看点》

《全时:一家本土便利店的雄心与挑战 | 独角兽2017看点》

《除了密集的门店,链家还在加速探索密集数据的可能|大公司2017看点》

人工智能变成水电煤

AlphaGo战胜李世石不仅为围棋祛了魅,还催热了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从而造成了资本的狂潮和顶尖技术人才的激烈争夺。根据Venture Scanner的统计,截至去年11月,2016年全球1485家人工智能公司融资总金额高达89亿美元。

不过现实情况是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极早期阶段,没有一款产品敢说自己已经摆脱了“弱智”的尴尬。

当然这需要个过程。而在商业世界这也意味着弯道超车的机会,毕竟每一轮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引发的无非是三种情况——公司的崛起、死亡或重生。

17.人工智能巨头加速渗透垂直领域

在人工智能平台的发展路径上,微软小冰的思路是,先把普适性的聊天功能做透,再延展到垂直领域。而百度及科大讯飞的思路则正相反,认为应先拿下垂直领域,才能积累起足够的实力做透普适性的AI功能。目前百度度秘在做垂直领域的定制化,科大讯飞则锁定了特定行业,比如教育,以投资并购等形式获取资源和行业的接纳。

行业合作伙伴及数据的丰富度,将直接决定AI巨头的产品能否在垂直领域立足。于它们而言,今年无疑是个跑马圈地、构建自身生态圈的年份。

18.人工智能语音助手进入抢入口阶段,智能家居真正“元年”来了

语音识别研究在中国至少有十几年的历史,涉足AI研发的大企业都不会绕开这个领域。目前科大讯飞、搜狗、百度均宣称自己的语音识别准确率高达97%以上,语义理解也取得了突破。今年将是它们寻求商业化的一年,而具体路径,就是抢占手机及智能家庭入口。

据36氪了解,科大讯飞、百度度秘等语音助手正为了成为品牌手机的交互入口展开激烈的争夺。在家庭端,曾经2015年被认定为智能家居元年,然而实际情况是,真正匹配的入口并不是一个手机上的超级APP,而是人工智能助手。为了等待后者的技术成熟,这个行业的爆发延迟了两年。

亚马逊的Echo和科大讯飞与京东微联推出的叮咚智能音箱,都在去年终于迎来了市场认知度上的爆发。去年底百度也和中信国安联合推出了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机顶盒。对入口的占有是智能助手最关键的商业模式之一,2017年这个领域的争夺将开启一场战争。

手机业不再大跃进了

从追求出货量增长,转变到保生存、求盈利,将是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产业最主要的趋势。

这个逻辑不难理解,自2014年开始,由于换机潮的消退,中国乃至全球的智能手机出货量都出现了增长放缓的情况。根据市调机构IDC公布的最新报告,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14.5亿部,同比涨幅仅为0.6%。

19.大厂商做高端、求盈利,中小厂减亏损、保生存

以华为、小米、OPPO和vivo为首的,年出货量在千万至亿台级别的手机厂商,在市场规模上已经呈现比较稳定的局面,对他们来说,规模建立以后如何能够尽快盈利是他们首要考虑的。余承东就说,任正非对于华为电子消费业务的要求,就是提升盈利能力。

无论是小米还是华为都推出了他们的高端旗舰机。一方面,小米也在2016年再一次尝试高端市场,推出了小米MIX以及小米NOTE2,价位都在3000元以上。另一方面,华为的旗舰机HUAWEI Mate 9甚至突破了4000元档。它和保时捷合作的设计款,甚至突破了8000元的关卡。除了高端机型以外,华为还会今年进军美国高端手机市场。

中体量的手机厂商,出货量在百万至千万级别的,今年最大的任务则是活下来。360手机、锤子、酷派等厂商,都曾先后表示过在今年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中低端价位的手机,不会太轻易尝试3000元以上的价位。“先要把量做起来,证明自己能够活下来,再去想其他的也不迟,”上述手机厂商的一位高层和36氪说。

20.做非手机的消费电子产品,做线下市场

小米在前探出了一条似乎可以模仿的路:建立小米生态链,投资入股智能家居团队,丰富了产品结构,将小米的爆品模式复制到这些产品中,最后以小米之家的直营店形式落地。

罗永浩也在近期透露,锤子会在2017年推出自己设计的空气净化器等产品。此外,魅族、华为等厂商也都还在持续布局自己的物联网业务,智能家居的尝试尽管在短期内还不能有一个清晰的行业格局出现,但依旧是不少手机厂商的出路之一。

延展阅读请戳:

《小米想在今年突破千亿元的底气在哪里? | 独角兽2017看点》

《背负盈利重望,华为手机要向高端走去,向北美走去 | 独角兽2017看点》

《魅族不做“发布会公司”,要老实营销、保证盈利 |独角兽2017看点》

《销量、营销双丰收的OPPO,线下渠道遭遇对手围堵怎么办?|大公司2017看点》

洗牌、洗牌、还是洗牌

21.上门服务变成慢生意

随着资本寒冬,2016年的O2O领域不断有公司死去。上门按摩、理发、美甲行业的地推员工早已不加踪影,就连其中的代表“河狸家”过去一年也频频传出资金链断裂。没有理由不认为,2017年,到家行业的淘汰赛将会持续。并且当风口转向时,市场上也很难出现有影响力的新入局者。

依然存活,并逐渐形成垄断的公司则试图展开收割。从去年开始,58到家、京东到家等主流平台都开始减少补贴,探索盈利模式。58到家创始人陈小华曾经公开表示,预计2017年公司的交易额做到120亿元-150亿元,有1-2个子业务实现规模盈利。而刚刚开完的58年会上,58集团掌门人姚劲波也放言,计划6年内完成千亿营收目标。

盈利会是接下来大玩家们新年计划上的关键词,而这门生意的扩张速度基本与培训保洁阿姨的速度一致:不可能出现一年内数倍规模的增长。

22.在线旅游的兼并收购走向线下

在线旅游服务商之间,刚刚经历了以兼并收购为主题的一年,目前谈判桌上已经没有值得奔赴的合纵连横。但随着OTA纷纷做重、走向线下,旅游产业链里对线下资源方的投资和并购会持续增加,酒店、地接服务公司、酒店系统技术服务商等都会是目标。

靠投资旅游资源方来封杀对手,是这个行业里简单粗暴但一直行之有效的办法,但今年情况却有所不同:新的产品打包销售手法出现了,同时“智慧酒店”、“智慧出行”等大数据技术的介入,这都可能创造新的消费场景。

延展阅读请戳:

《携程去哪儿合并后,在线旅游业还有一出三国演义|大公司2017看点》

23.外卖大战最后一局

2017年大的并购案可能会发生,甚至外卖大战可能出现最后的胜者。

百度、美团和饿了么三家巨头中,百度的市场份额在不断下降,基本已经可以判定将被淘汰出局,市场上将只剩下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在争夺最后的胜利。

美团有大概率会在竞争中占得上风。王兴去年9月公开称,外卖之战将在6到12个月内结束。他的预言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根据2016年第四季度各个第三方平台调研,目前美团外卖的市场份额暂时领先。

虽然看似战争陷入了持久战,饿了么和美团外卖目前都很难立刻将对手打倒或兼并,但是事实上,双方上一轮融资均发生在2016年年初,经过上一年的补贴和业务线发展,很难说不缺钱。另外,无论是饿了么还是美团外卖,目前都还无法实现盈利,与投资人的“对赌”传言不时传出,似乎双方都没有了胶着鏖战的资本和意义。

此外,有着滴滴快的、58赶集、美团点评和携程去哪儿的一年4场大规模合并的普及教育,以及2016年以来的美丽说蘑菇街、滴滴和Uber中国业务的合并案“接力”,如今的中国互联网界似乎已经有能力足够淡定地面对任何一场看似不可能的合并故事。

本文由10位36氪作者合作撰写,他们负责的部分具体如下,欢迎与他们继续探讨。


方婷(文娱)

[email protected]

韩洪刚(文娱)

[email protected]

闫浩(内容社交、共享单车)

[email protected]

王水(广告)

[email protected]

杨林(出行与O2O) 

[email protected]

郑晓康 (汽车)

[email protected]

周天(金融)

[email protected]

方园婧(电商、手机)

[email protected]

乔芊(消费与线下商业) 

[email protected]

孙然(人工智能、在线旅游)

[email protected]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年度盘点 | 2016年36氪十大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