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五道口金融微信群请加陈夕(微信号:wdkjrsl),发送名片审核五道口金融沙龙是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主办的公益性金融教育沙龙。沙龙已成功举办十八期,嘉宾分别是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许均华博士、九方宽客宏观研究院院长房四海博士、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助理、博士生导师丁志杰先生、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李秀兰女士、德润租赁董事长王琨
先生、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司长、中国金融四十人高级研究员管涛先生、百融公司CEO张韶峰先生等。 特朗普总统将于11月8至10日访问中国。这是自其上任以来首次以总统身份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也是他本人第一次来中国大陆。文章来源:战略观察家
此前有传闻,特朗普多年前曾来过中国香港,但据一位香港朋友透露,当年在极其精细的生意谈判中,特朗普未占到便宜,初尝中国企业家的商业智慧;今年4月份,他与习近平主席在佛罗里达长达7小时的会面,也领略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这些经历对中国人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特朗普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历次美国总统访华,都是中国主场外交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由于中美关系在中国对外政策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中方对美国总统来访一直给予特别重视。
但相比于以往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总统访华,此次特朗普访华背景的重大差异就在于,中美相对社会心理发生了重大的交错变化。
新时代下的中国外交,在看待美国总统访华的问题上,无疑多了一些自信和底气。尽管美国仍是综合实力第一的全球强国,在近年来在诸多双边、多边问题上,中国对两国关系走向的塑造力、主导力并不亚于美国,甚至在个别议题上优于美国。对美国主动发难议题的承受力,如人权、台海议题等,也远远高于过往。类似中国的底气在哪里?
首先来源于中国人对中美关系大局趋稳的基本战略判断。
目前,中美已在各领域建立起成熟的双边合作格局,100多个渠道的对话机制,近600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600万人的人员往来,构筑了夯实两国关系“大厦”的经贸与人文基座。
近一二十年来的中美博弈已深刻地教育中国人,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去,坏也坏不到哪去”的铁律。
尽管两国仍有类似“修昔底德陷阱”的隐喻与假设,但各种体系性、结构性因素决定了中美关系竞合并存、总体稳定、曲折前行的基本方向,不会因某一次总统来访而发生本质性的提升、或颠覆性下降。
其次,国际社会对两国的好感度发生了微妙的位移。
在基础设施建设、气候变化、自由贸易、国际改革、扶贫援助、支持联合国事务等领域,中国变得更加“得道多助”。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第三大军事国,近年来在G20、一带一路、金砖等多边场合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治理贡献了许多中国智慧和方案。
相比之下,特朗普上任以来,先后退出TPP、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谈“美国第一”,一改过往美国自由主义外交政策的惯性。
笔者近年来访问与调研数十个国家,与数百位政要学者社会人士深谈,大家谈起特朗普与美国近年来软实力的下降,无不摇头,或叹息,或批判,或责备。尤其是今年特朗普上台以来,大多美国学者、媒体都会加入“吐嘈”美国的阵营中。两相比较,高下自见。
对此,中国仍需以平和的心态与任何一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双边关系。但对美国,应有更多底气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
第三,近年来日益坚定的“道路自信”使得中国人更有底气地认识美国现状。
笔者近年来常与海外朋友分享一个简明的观点,即“中国在路上,世界在路口”,即中国已经越来越明晰地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内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且越来越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提供了新的选项。
相比之下,包括西方传统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多数国家,仍陷于国内治理困境,社会撕裂严重,政治共识难聚的窘境。美国同样如此。
世界对中国治理能力、方式及理念的看法正在发生了不同以往的转变,西方在自我反思中也逐渐认识并重新发现中国优势,甚至有的心向往之。即使特朗普本人,近一年来频频“怼”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传统盟国的领导人,但对中国和习近平主席却多次表达钦佩与尊敬之情。
中美之间只有展开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基于更强大的自信和底气,中国应以平常心看待此次特朗普访华,不必搞特殊性。或可借此机会,真诚平等地与美国交流分享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对特朗普访华后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影响,既要避免非理性的过高期待,也不应对可能出现的摩擦曲折过分担忧。
“知己知彼”策略,在此次特朗普访会前,显得很有必要。自2016年11月胜选以来,特朗普不断陷入美国国内政治乱局中,两党政治斗争并未因选举结束而平息,其重要政策的推行遇到不小阻力;内阁人选如走马灯般更换,不时流出诸如国务卿此类内阁核心成员辞职的传闻。
诚如拙著《美国的焦虑》中所言,在执政根基不稳的情况下,特朗普内心渴求得到中国在各方面的支持。甚至可以说,此次特朗普访华,美方对中国的期待和诉求远远大于中方。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可供美国借鉴。去除特朗普抓人眼球的“推特政令”,可以看到他实际上强调美国应关注自身发展,把更多精力用于强大自身经济。
与民主党多数政客价值观先行、教条坚持所谓“政治正确”不同,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更务实,也更注重实践和结果。他的理念从哲学层面来看,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的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立足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有异曲同工之处。
因此,特朗普任内美国摒弃意识形态偏见,从而使中美两国从理论层面实现相互尊重的可能性有所提升。
半年多来,不少中国学者对特朗普的判断是有道理的,即以务实为先的中国人更适应特朗普的套路,中国可以在能源、基建、太空、互联网、产能、工业化等各个领域给予美国更多实质的帮助,并在帮助美国的同时塑造新时代下的美国对华政策,进而实现中美关系新时期的双赢。
总之,中美之间相对实力和国际地位更接近的状态,与往昔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新时代的中美关系,或许更有必要坚定地重拾“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原则来指导,中国要积极主动地学会塑造美国对华政策,努力掌握更多主动权。
附:白宫大总管说了关于中国的大实话
美国白宫办公厅主任约翰·凯利本周一接受福克斯新闻网采访时说,“中国是一个强国,但不因此而成为我们的敌人。”他还表示,虽然美国人有自己的政治体制偏好,但美国不“论断”外国政权,“中国的政府体系看来适用于服务中国人民”。
凯利的这番话说得很直率,显然属于很多美国和西方精英不希望从美国政府高官口中听到的话。在特朗普总统即将开启包括访问中国在内的亚洲之行的时候,正是一些人希望影响他对中国采取强硬路线之际。
很多美国人现在一说亚洲,首先想到的一个是中国崛起,一个是朝核问题。尤其是中国崛起的线索,贯穿到了他们看待亚洲事务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些激进人士对中国抱以情绪化的认识,认为中国是美国国家发展重大难题的外部根源,他们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偏见因这种情绪而加深,并且愿意看到美国政府对华采取任何强硬的姿态。
凯利对“中国不是美国敌人”以及“中国的政府体系适用于中国人民”的判断其实只是理性的大白话。中美有这么大的交往量,包括全球最大的双边贸易额,怎么能是敌人?当下的中美关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符合人类社会关于“敌人”的定义。
中国的体制适用于中国,只要不以宗教式的狂热认定西方政治体制是普世的,这个结论就会像草地上被人们反复行走踩出的路一样清晰。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么快,国力增长和民生改善在全球范围内如此突出,这个国家的体制又怎么可能对本国是不适用的呢?
长期以来,一些美国和西方人带着被冷战时期彻底洗过的脑袋进入新的时期生活,他们失去了对新现实的甄别、总结的勇气和能力。世界在快速变化,中美关系在按照不同于过去的逻辑演进,但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新的世界,仍然拿着陈旧的尺子对中美关系做牵强附会的度量。
看来今天的美国需要一些人不断扮演《皇帝的新衣》里的小孩子,来指出围绕中国的最基本的事实。
旧思维是非常顽固的,就在凯利说了上面的那些话之后,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的新闻主播很快评论道:“(中国体制)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这包括很多中国的基督徒。”
那名主播显然深受关于中国“地下教会”道听途说的影响,他应该亲自到中国来了解一下,看看中国的大多数基督徒是不是像全国人民的大多数一样,认同并且受益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每个社会都会存在少数“反体制人士”,但是中国的体制致力于全体人民从发展中受益,并且它将这种普惠性尽可能地做到了最好,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这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中国实力增长和中美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增多,两国社会不让正常的竞争变成双方的情绪化对立十分重要。这当中两国政府和精英人士帮助各自社会实事求是看待对方、客观看待时局最为关键。不要将一般性摩擦上纲上线,不要相信自己全是对的、对方全是错的,不要执着于己方一定要“大获全胜”,做最大赢家,这些应成为中美双方打交道时的座右铭。
一个有价值的公众号
我们尊重版权,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小编删除。小编微信号:wdkjr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