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同契》使用六十卦纳甲说、十二消息卦说、八卦纳甲说等来说明炼丹过程中火候的掌握,是一种思维模型,用于指导炼丹实践,在具体的炼丹过程中,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
火候具体来说,是指外丹黄白术用火技巧、程序、温度变化等方法,所谓火候是指丹炉温度的控制,用现代术语来说,即是时间与温度的变化关系。
在古代,火候的控制是依靠按时添减燃料和调节通风量实现的,炼制金丹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而在不同的炼制阶段,需要使用不同的加工温度。
因此,火候的控制程序和温度变化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炼丹过程中,对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炼丹家们曾有“药物易知,火候难准”的感叹,还说“修丹之士,若得其真火候,何忧其还丹之不成乎”?
“万卷丹经秘在火候”。
按照古代炼丹家的说法,炉中应该置炭火,然后再烧鼎器,炭火有增有减,被称为“抽添”。
火有两种:一种是文火,另一种是武火。
减少炭量可以得到文火,也就是温和的火焰,此时温度较低;增加炭量可以得到武火,也就是高温的火焰,此时温度较高。
一天中,上午应该使用文火,下午则使用武火,一个月中,在十五日之前应该使用文火,在十五日之后则使用武火,一年中,从冬至开始要减少炭量,使用文火;从夏至开始要增加炭量,使用武火,火候随着月亮的盈亏和四季的温度而变化,遵循着类似“天火造化”的自然规律。
火候是中国炼丹术一大秘密,后来的炼丹家也一直说:“金液神丹全在火候,火是药之父母,药是火之子孙。”
在《参同契》中,火候理论被重视,并发展为伏炼火法和直符理论两种。
伏炼火法是通过控制火候来达到药物处理的效果,炼丹时使用的许多金石药物原料,在高温下容易变化散失,例如硫化汞、丹砂、硫黄和汞等。
为此,唐朝的炼丹家们在长期买验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伏炼火法,伏炼火法的名目很多,包括养火、顶火、燠、炮、焯和煅等等。
养火是指使火不灭的方法,丹经中有时也把文武火交替,只要使火不灭都称为养火,顶火是指用炭白炉鼎之顶上烧毁。
燠是一种低温加热方法,也称为“燠火”。
例如,《龙虎还丹诀》卷下载有“燠出砂子红银晕法”,使用“暖盐浆水”于钵内以柳木槌研淘溲洗需要去晕的药物,还有用糯米浆煮淘,或以陈年壁土为浆,或用浓米醋煮淘等,这些都称为“燠”,有时,燠火也相当于养火。
“炮”是中医药材加工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也常被应用于炼丹术中,它是指将药物经过修治后,再进行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加工处理,火制有煅、炮、炙、炒等法,大都用酒、醋、蜜或姜汁等同制;水制有渍、泡、洗等法;水火共制有蒸、煮等法,炮的目的主要是加强药物效用,减除毒性和副作用,便于药物贮藏以免变质,改变药物的性能相便于服用等,这一中药修制方法也被炼丹家借用了。
“蠕”指用火将药物熬干。
《龙虎还丹诀》卷下“赤鸟砂子方”载:“以药头汁煮砂 子,四伏时,数数搅,切勿令著底,火须武,每至一伏时,须略淘太稠恶旧汁, 更添新汁煮。煮日数满后,真令干,称知两数。”可知,用火熬干称为爝。
“煅”是指用武火烘烤。
一般用在需迅速将药物熔融成汁的场合。在各种火法反应中,一般都需要一个密闭的反应空间,因而要用到各种密封方法。炼丹术士们把这种密封技术称为“固济”,早期常用的固济方法是“六一泥法”。
葛洪祖师《抱朴子内篇》中的配方用戎盐、卤盐、矾石、牡蛎、赤石脂、滑石、胡粉共七种药料,据说此即“六一泥”之名的由来。将这七种药料研细混合为泥, 涂于容器对接处,即可起到密封的作用。
《参同契》曾说:“圣人不虚生,上观显天符,天符有进退。拙信以应时。”
这可看作是后世用火直符诸说的祖本,唐代的炼丹家们,把炉中之火比类“天火造化”,讲究火候变化喻合天符运行,这就是“直符”。
直符理论用《周参》的卦爻变化指导丹炉的火候变化,以一年十二月通于十二消息之卦,一卦有六爻,故一月分为六候,每候又分为五天。
于是,每月、每日、每时的火候变化都按卦爻变化来控制,按唐代较为流行的理论,十一月建子,阳气始生,故为丹炉举火之月。
根据《参同契》的说法,只有在“炉鼎”内生药后才能进行“进火”,也称为“起火”。进火的时间应在子丑之时,方位应在东北之乡,卦爻应在革临二卦之间,所谓“始乎东北,箕斗之乡,旋而右转,枢轮吐萌”,即上面“二五归一”圈中顺时针方向,此时阴阳流向是从东北之乡向西南右转。当阴阳之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阴阳流向发生变化,称为“退符”。
按时间来说,在巳午之时或月既望之时;按方位来说,“午乃东旋”,即午时以后,由西南向东北,此时西南为阳方,东北为阴方,与“进火”方向相反,方位发生逆转。
按卦爻来说,则在乾巽二卦之间,进火与退符如以一日为喻,则子丑寅卯辰巳六个阳时为进阳火候,午未申酉戌亥六个阴时为退阶符候。如以一年为喻,则从十一月至四月为
进阳火
候,五月至十月为退阴符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