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点儿也不宅
游戏评论、影评、书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药明康德  ·  2025年潜在重磅的10项研发管线! ·  3 天前  
掌中淄博  ·  日本流感病例超950万人!药品短缺 ·  2 天前  
掌中淄博  ·  日本流感病例超950万人!药品短缺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点儿也不宅

The Half

一点儿也不宅  · 公众号  ·  · 2017-12-10 21:29

正文

候场


Prologue


接下《候场》责编一职时,我对英国戏剧近乎一无所知。


面对这本影集时,有一点好奇,也有一点惶恐,但更多的是面对未知时的陌生感。虽然本书内容以照片为主,除去前言及序言外,文字量有限,但每幅图片所配文字却硬到极致:演员、剧目、编剧、剧院信息一览无余,个别照片还配有文字说明加以解释。随便翻到某一页,上面几乎每个字都可能引致漫长的查证,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开始渐渐熟悉英国戏剧的一切。


这或许就是做书的幸福之处,你总会不断面对自己此前从未涉足的领域,耐住性子一窥究竟。


在给市场部和库房的同事们讲书的时候,我曾说这是一本神奇的书:每次翻阅,都像是第一次打开一样,总会有你记不起来的页面,即便是对我这个编辑过程中已经看了百八十遍的人而言,依然如此。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旋了很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人脑在一段时间内能够记住的面孔总是有限的,而面对这三百来页的影集时,我的记忆抵达了瓶颈,不同面孔之间会如海浪般一次次彼此冲刷覆盖,在同一片沙滩留下一幅幅截然不同的印记。


当然,也可能我是个脸盲。


西蒙·安纳德(Simon Annand)耗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守在英国伦敦的剧院后台,拍摄演员们登台之前候场时的状态,将其集结成册后,便是这本《候场》了。但本书的身份却不止于此,在其视觉呈现与信息传递之间,存在一种奇妙的错位:初次翻阅时,你的目光一定会集中在那些最为知名的演员身上,一边努力辨认出他们,一边讶异于其容貌与记忆深处档案室中的版本是如此迥然不同;而一旦你开始注意并阅读每页的文字,就会意识到本书并非单纯意义上的纪实摄影画册,亦是过去二十余年间英国戏剧的缩影。若你有心深入了解这一领域,完全可以藉本书为纲,归纳出最值得一看的剧目,最为知名的剧院。当然,若是机缘巧合,或许还能亲临现场,一睹书中演员的精彩演出。


Actors



在前言中,西蒙·安纳德曾充满感情地谈到选取这一拍摄题材的初衷,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演员在台上台下之间的状态差异,随后追溯至状态变换的关键节点:候场。在这半个小时的跨度里,演员们正要完成从真实的界域向幻想国度的飞升,这既要求他们吃透饰演角色包括性格、身世在内的一切,也务须首先舍弃自己在凡尘俗世中的一切人格与记忆,唯此,方可真正化身成为角色。


有趣之处在于,每名演员完成这一过程的方式各不相同。


当你回忆起此时距离大幕开启只剩半个小时这个先决条件后,再来看书中呈现的诸位演员时,便会意识到有哪里不对劲。即将登场之时,伊恩·麦克莱恩还盖着被子一脸没睡醒,奥兰多·布鲁姆还在忙着喂狗喝水,安德鲁·加菲尔德甚至还在和一众演员打扑克。看着他们,你几乎感受不到候场的紧张,或许这正是他们面对演出时独特的解压手段罢了。


另一部分演员则已陷入沉思,凯特·布兰切特、丹尼尔·戴-刘易斯、加里·奥德曼、杰瑞米·艾恩斯、安东尼·霍普金斯均在化妆台前默然不语,似乎灵魂早已出窍,奔赴台上。这些在影视作品中呼风唤雨、出尽风头的知名演员此际却如此沉默,几乎让人难以辨认。他们的脑海中究竟是在不断复述台词,回忆走位,亦或酝酿感情,进入人物,我们不得而知;但在面对戏剧舞台时,他们可没有机会拍上十几条去尝试不同的演绎方式,成败在此一举。


此外,亦能看到披挂停当,欢快雀跃即将登场的演员,戏剧人物已自其身上复活。你既也可以藉此一窥不同作品之间彼此迥异的服饰道具(全书中唯一一位没出现名字的演员,便是《一千零一夜》中那匹马的扮演者),亦可见证处于后台这一现实场景下出现的一位位戏剧人物。由这种对比带来的奇妙错位感,也是《候场》在视觉层面最具冲击力的部分。


在西蒙·安纳德的镜头下,你将看到这些演员们最为真实的一面,这种介于自我与角色之间的模糊状态,恰恰是最能展示其存在本质的一瞬:太近真实生活,则失去了演员这一身份,太近舞台人物,则失去了无可取代的自我,唯有此时此刻,我们方可见证这一犹如魔法般的转变过程。


Theatres



当你一遍遍细读后,也许会渐渐开始注意到本书中除演员外的另一个主角:剧场。这个主角往往隐于幕后,仅仅作为背景出现,但其中蕴藏的信息却并不算少,演员们往往会在化妆间的布置上颇下一番心思,以各种照片、海报、纪念品进行装点,你既可以从中看到各个演员的喜好,也可藉此大致判断出照片拍摄的年代(朱丽叶特·刘易斯背后便贴着《愤怒的公牛》电影海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翻书找找《迷魂记》的海报)。


但更有趣的则是不经意间出现在化妆镜里的各式倒影:有时你能从中看到演员的另一个侧面(如丹尼尔·戴-刘易斯、凯文·史派西、朱丽娅·斯蒂尔斯这三张);有时甚至只存在镜中倒影,这就给整幅照片增添了另一层魅力,演员与角色、真实与镜像在不同层面交织于一处,令你可以从多个侧面观察同一个人类个体,更为立体地凸显出其存在的复杂性。


观察演员与化妆间的关系,同样是阅读此书的趣味之一。如前所述,不少演员会动手改造自己的化妆间,但这种改造并不仅限于在化妆镜上贴满照片,演员与空间的关系,同样趣味丛生。英国剧院后台大多狭小逼仄,几乎容不得几位演员共处一室,即便是身处专属化妆间中,演员们也绝不似好莱坞大牌影星那样舒适,往往要将屋内零散的家具重新组合,方能打造出舒适的容身之处。纵然如此,你也不会在他们眼中看到半分烦躁,似乎正是这狭窄的空间,让其可以将精神完全集中在即将到来的演出上。


化妆间既是演员们稍作休整的家,也是他们出征前的备战室。


在阅读全书的过程中,你或许会发现许多知名剧院反复出现,但即便两张照片出现的是同一家的剧院,仅凭照片所见恐怕也很难将其联系到一起。一方面每位演员都会将其独有的气质代入至其身处的场景中,另一方面这些外表各异的剧场,其后台和化妆间往往并没有太大差异,我们所见最多的仍是化妆镜和斑驳的砖墙。


然而摄影师的镜头并不局限于化妆间一处,演员通道、舞台底部、剧场后院、乃至开演之后的剧院门口,均在本书中有所登场。这并非多么奇幻美妙的国度,反倒是平常到无以复加,在讶异于后台朴实无华的同时,你或许会发现伦敦西区的另外一面:无数令人动容的戏剧,正是诞生于这平平无奇之地,但正因如此,这一幕幕人生悲喜剧才显得更为难得。


Plays



戏剧是表演的艺术,无论布景怎样繁复华丽,调度如何精妙绝伦,观众的目光将永远聚焦在演员身上,而让他们得以放射出耀眼光芒的,则是剧本。循着本书中对每位演员当时出演戏剧的介绍,你不仅会接触到大量经典名剧,也可从这些剧本的出现频率,对其流行程度以及历史地位做出一个基本判断。当你据此进一步追溯至编剧层面时,也会发现能有剧本入选本书的编剧数量远远小于演员数量,且一定会在反复阅读中记住几位编剧的名字。尽管如此,剧目的丰富程度依旧令人眼花缭乱,如果你是个喜欢故事的人,单单是将这几十部剧作查证一番,便已所获甚丰。


再向深挖一层,或许也可以从中一瞥英国戏剧的变迁,长盛不衰的剧作中当然少不了莎翁那挥之不去的身影,诸如《阴道独白》这种探讨两性关系的现代剧作亦反复出现,至于那些惊鸿一瞥却一闪而逝的作品,也往往能够反映出其所处时代的风潮。你亦可以视本书为一张剧单,凡能够跻身其上的,定是值得一看的作品,若是正在伦敦求学、工作或是定居,更可依此展开一场观剧之旅,相信不会让你失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