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面谈》分享会
——止庵谈亲情和别离
时间:2019年07月13日(六)19:40-21:10
地点:方所青岛店艺术区(青岛市市南区山东路10号青岛华润万象城B168)
主讲人:止庵
对谈嘉宾:章芳
主办方:方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王士禛有一句很美的诗:
“豆棚瓜架雨如丝。
”这个境界我差不多可以说是年年都能体会到。
我家虽在北京市内,却一直住着平房,门前窗外小有空地,可以种些瓜豆之类。
即使有阳光透过叶隙一丝丝地照下来,我也会想起渔洋山人的诗句。
后来我读清初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和近人南星的《松堂集》,看到他们关于豆棚的详细描写,也觉得很亲切。
当然棚架要用竹木草绳,我家所种规模太小,只横竖扯几根小线儿,若说成“豆棚瓜架”未免自夸,其意庶几近之而已。
我们种的也是扁豆。
据《豆棚闲话》说:
“《食物志》云:扁豆二月下种,蔓生延缠,叶大如杯,圆而有尖;其花状如小蛾,有翅尾之形,其荚凡十余样,或长,或圆,或如猪耳,或如刀镰,或如龙爪,或如虎爪,种种不同。皆累累成枝,白露后结实繁衍。嫩时可充蔬食菜料,老则收子煮食。子有黑、白、赤、斑四色。”
我家所种只有如猪耳和刀镰的,花是白、紫二色。
这与菜市场常见的并不一样,那乃是芸豆即四季豆,不知为什么也叫扁豆。
这种真正的扁豆有些气味,入口质感稍粗。
我们更看重的则是丝瓜,却也与市场上的不同。
《辞海》上说丝瓜有普通丝瓜与棱角丝瓜两种,我们的是后一种:
“果有棱角,较短,种子黑色,表面有网纹,无狭翼状边缘。
”此外可补充的是开黄花,一般五六瓣,有清香。
《辞海》又讲这种丝瓜性喜高温潮湿,原产印度尼西亚,我国南方栽培较多。
我家种丝瓜自我外祖母开始,她是江南人,不知是否从那边觅来种子。
棱角丝瓜在北地恐怕不如普通丝瓜长得好,我们胡同里有人种那种丝瓜,看起来确实繁盛,但我家每年收获亦不算少,经常可以佐餐。
这自然有赖于施肥浇水,但时时注意授粉亦很要紧,光是仰仗飞来飞去的蜜蜂是不够的。
父亲在时最喜欢此项活计,常登凳子上下,摘下雄花(也叫谎花),把蕊上的花粉粘到雌花蕊上,这个瓜就能长成了。
父亲和我,1984年
七十年代初我家住着一间东房,夏天屋中闷热,父亲闲居在家,常坐在瓜豆荫凉里看书。
有时也教我们兄弟姊妹写诗作文,我家仿佛如《红楼梦》所写是结了一个社似的,谁写了习作便聚在这里听父亲品评,我喜好文学即自此始。
然而二十年过去,没有一人在这方面有所成就,说来父亲也是白费心了罢。
那时家中门庭冷落,常来访者只有文教授、朱老师、诗人高平等三数人。
房间逼仄,也只能坐在我们的豆棚瓜架下与父亲闲谈。
二外的文乃山教授是父亲当年在文学讲习所的同事;
朱之强老师教过我哥哥小学,与我家往来迄今已三十余年;
高平又名戈缨,人特忠厚实在。
现在想来,这些都是尊贵的客人。
来客常以家常便饭招待,其中少不了一碟自产的丝瓜,总是素烩,加点金钩,若以鸡汤调之则更佳,依然清香,其色碧绿如玉。
豆棚瓜架下还有两位客人不能不提:
有名的围棋国手过旭初、过惕生兄弟,即“南刘北过”之过,通常称为大过老、二过老的。
我哥哥曾拜他们为师,后来成了父亲的朋友,大过老和父亲还曾写诗唱和。
父亲和我,1994年
看两位大师下棋常使我想起烂柯山的传说;
古人描绘棋手又常用“从容”一词,他们正是有从容的风采,从容的行止。
郑板桥有赠清初围棋四大家之一梁魏今的诗,说是:
“坐我大树下,清风飘白髭。
朗朗神仙人,闭息敛光仪。
……”在我们这儿“大树”当改为那几棵瓜豆,而“白髭”亦可换作二老爱穿的白绸衣衫。
还可以用一个“清”字形容他们,正是古人所谓清人、清士,我想令先祖过百龄以及棋圣范西屏等也当是这样的,现在的棋手若论棋力当然后来居上,但我看那模样总有些浊的感觉,见不到二位过老那份高洁;
大概中国棋手古来风范如此,他们一下世,就断绝了。
去年冬天父亲也故去了。
此前他在北京治了一年半的病,又吃到了家里自种的丝瓜。
父亲是生意很重的人。
前不久我收拾抽屉,发现一个包得严实的纸包,上面有他工工整整写的“丝瓜籽”三个字。
这是父亲去年秋天收集的,是他为今年留的种子。
《如面谈》串起了止庵与文学的不解之缘,还有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更是融入了自己的亲情、友情、回忆、哲思。
那些和父亲亲密相处的时光,无论是瓜豆荫凉里看书作文,还是病重时切磋诗选篇目,它们早就紧紧交织在一起,内化成他“生命的一部分”,不惧光阴轮转。
7月13日,止庵携新书《如面谈》做客方所青岛店,他将与对谈嘉宾章芳一起,以回溯的方式,讲述记忆深处那些念念不忘的时光,与读者面对面谈谈他的“情感与记忆”。
【活动参与规则】
1.活动免费,方所会员可进入“方所会员服务”小程序进行积分兑换报名:0积分可兑换入场券,数量有限,兑完即止,座位预留至开场前10分钟。
(扫码即可免费成为积分会员)
2.方所阅读者会员及以上等级更可预留座位,名额有限,于活动开始前3小时截止报名,详询客服:0532-55667080转901。
3.活动凭卡券核销入座,逾期卡券作废。现场座位安排请配合工作人员指引。
4.方所在法律范围内对此活动保有解释权。
【嘉宾介绍】
止庵
作家,学者。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一九五九年生于北京。出版有《惜别》《周作人传》《樗下读庄》《老子演义》《插花地册子》《神拳考》等二十余部著作,并编订《周作人译文全集》《周作人自编集》《张爱玲全集》等。
《庄子·德充符》中有云“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止”,止庵之名便源于此。“‘止’是时时告诫自己要清醒,不嚣张,悠着点;‘庵’是我想象中读书的所在之处——荒凉里那么一个小草棚子而已。”
章芳
青岛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学术交流部部长、青岛市作家协会小作家分会负责人、红岛经济区作协主席、儿童阅读推广人。在《星洲日报》《天津文学》《时代文学》《青岛日报》《青岛早报》等报刊发表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获泰山文艺奖等;著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实用教程》部分章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