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nowYourself
深夜友好型公号。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夏天的陈小舒  ·  原来人生定“胜负”的核心是它 ·  12 小时前  
夏天的陈小舒  ·  原来人生定“胜负”的核心是它 ·  12 小时前  
政法频道  ·  寻找心空间 | 不委屈自己正是爱自己的第一步 ·  23 小时前  
精英讲书  ·  大五人格的局限性| 精英讲书 ·  昨天  
壹心理  ·  有奖征集|写给做过心理咨询的你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KnowYourself

和变态杀人魔成为朋友后,会发生什么?| 犯罪心理新剧推荐:心灵猎人

KnowYourself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11-10 23:53

正文


KY观影作者 / 夏超

编辑 / KY主创们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心灵猎人》是由Netflix出品,大卫·芬奇、安德鲁·道格拉斯等人执导的一部犯罪探案类美剧,根据前FBI探员约翰·道格拉斯和马克·欧夏克的著作《心理神探: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改编而成,因其严谨扎实的纪实风格和对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受到热烈好评。

 

 

人为了什么才会去犯罪?

 

霍尔登·福特(乔纳森·格罗夫 饰)是美国70年代的一位人质谈判专家。他自我要求严格,在一次与持枪劫匪的谈判中,他自感工作不到位,没发挥作用,有些意志消沉,领导便将他调到教学岗位。

 

 

霍尔登对此事耿耿于怀,是因为劫匪说自己是隐形人,不知为何说着说着就饮弹自尽。霍尔登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理解当下罪犯的想法。以前发生凶杀案,警察会调查被害者的情人和竞争对手。人们觉得,犯罪不是为情为爱,就是为钱为利。

 

 

这些年出现很多离奇案件,犯罪的动机不再是一己私利,在陌生人之间也会发生暴力犯罪。人们想不通,只能认为这些罪犯是天生的恶魔。当犯罪动机变得越来越模糊,警察和谈判专家就越难开展工作。霍尔登就这样被困惑着,他想寻求改变。

 

 

霍尔登决定重返大学进修,学习最新的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后来又遇到同事比尔。比尔身在行为科学小组,负责将先进知识讲授给各地的基层警察,与他们互动,参与到他们的日常工作中。霍尔登被这样的工作吸引,既能接触理论,又能深入实践,他决定加入。

 

 

当霍尔登和比尔四处奔波,霍尔登想到那些被关押的凶残罪犯。这些人犯下匪夷所思的残酷罪行,被抓住后很少有人再过问。要是能明白他们的真实想法,从中总结一些经验,肯定会对侦探工作有巨大帮助。霍尔登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尝试。

 

 

与杀人狂约谈,无疑是疯狂可怕的事。霍尔登的举动很快就被领导知道,他根本无法理解。领导觉得,这是一种不理智的同情行为。霍尔登继续争辩几句,领导恼羞成怒,说要将他开除。比尔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将领导说服。



之后,比尔和霍尔登在出差时有了固定的时间开展访谈工作,他们将慢慢走入那些变态杀手们的内心世界。在那令人恐怖的黑暗中,是否存在霍尔登想象的那把能打开犯罪心理学新世界的钥匙?

 

走进最黑暗的夜色,投下一束光

 

从罪犯们口中获得想要的信息非常困难,霍尔登必须克服面对杀人狂时的紧张和害怕,装作胸有成竹。

 

 

罪犯们不会主动谈论罪行,有些人狡猾善变,懂得伪装和控制,如何让他们开口,如何从虚虚实实的叙述里分辨真伪,这对霍尔登和比尔来说是艰巨的挑战。霍尔登从女友那里学到一些沟通技巧,他一次次尝试和总结,再加上比尔多年的工作经验,他们的工作越来越明朗,对这群可怕罪犯们有了新认识。

 

 

有些罪犯和想象中穷凶极恶的形象完全不符,比如一位连环杀手艾德·坎伯,他15岁杀死祖父母,被关进精神病院,6年后出来又杀死母亲和几名女子,手段残忍。霍尔登与他聊天才发现,艾德性格开朗,随和友善,体贴他人,根本无法将他与犯下的罪行联系在一起,在犯罪经历之外,艾德还有非常普通的人生。这完全打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

 

 

霍尔登和比尔将犯罪行为可分为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两种。无组织的犯罪,指的是罪犯事先没有计划,犯罪只是临时起意,时间、地点、对象都没有经过安排,这样的罪犯往往有偏执狂、精神分裂症等倾向,精神状态和行为举止与常人不同,容易被识别。而有组织的犯罪者隐蔽性很强,他们拥有周密的计划,对受害者进行了挑选,日常表现却和常人无异。

 

杀人者们往往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生命的价值缺乏足够感知,他们大多都有过早期创伤经历,遭受过精神或肉体上的虐待和伤害。他们会觉得自己才是受害者,自己的行为只是别人和社会“调教”出来的。

 

 

这样的认识和社会学中的标签理论非常相似。无论是社会规定还是个人认知,我们都会对行为进行分类,有些是正常的、合法的,有些是越轨的、不被允许的。一旦有人越轨,很容易就会被其他人贴标签,被认定为怪人、无赖或骗子等。标签化对人的自我形象的塑造有很大影响。一个人若是被贴上越轨的标签,他很容易就陷入周围的敌意。慢慢地,这会迫使他与其他越轨者为伍,以越轨者自居,按照标签下的行为模式生活,最后真的成为了被标签形容的人。

 

就像杀人犯艾德所讲述的,在父母离异后,他跟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对父亲的恨意转移到他身上,从小被母亲蔑视、羞辱,被认为是个内心阴郁的无能孩子,害怕他以后成为杀人犯。他在狱中总结人生时,觉得自己是被母亲调教出来的。

 

 

面对犯下的罪行,杀人狂很少感到悔恨,反而觉得自己的残忍行为是一种使命。他们觉得自己是这残酷世界的无助的受害者,内心充满愤怒,想要报复社会。他们将自己孤身与“邪恶社会”抗争的行为,视为艰难沉重但又意义非凡的使命。

 

 

霍尔登还发现,在杀人者一步步走向犯罪的过程中,往往存在逐渐升级的替换行为。艾德在很小时候开始肢解玩偶,随后演变成对小猫小狗的杀害,接着在心里想象对活人进行残害,最后付诸行动。艾德很少与女孩正常接触,在这方面不断遭到母亲的侮辱,导致他在情感联系上变得无能。他对此想到一种替代方式,杀害女人,从而与她们建立关系。

 

随着霍尔登和比尔对这些罪犯们了解地更多,他们开始帮助地方警察侦探那些毫无头绪的案件:一位老大大在自家后院遭到袭击,被猥亵,没发生强奸,财物没丢失,家中的小狗被杀。这位老人很善良,在社区受到尊重,没有仇家,她不明白自己为何会有如此遭遇。

 

 

证据不多,很难破案,霍尔登和比尔推测,这是一个变态杀人犯的最初行动。果不其然,一段时间后又有一位老太太遇害,同样被猥亵而没发生强奸,她的狗被剖肠破肚,比上次更残忍。霍尔登利用之前从访谈中获得的知识,根据遇害者的性别、年龄和犯罪方式等其中信息,推测凶手的特征,让警察开始盘查。

 

 

他们找到怀疑对象,在对他的盘查中发现了真相。犯罪年纪较大,敏感多疑,仍和母亲一起生活,时常遭到母亲的语言侮辱和控制,但他生活能力差,又无法离开母亲。当他对母亲的愤怒超出理智控制,他想到通过伤害年纪相仿的老妇人发泄,获得控制感。

 

霍尔登和比尔这样的推理过程已成为现实中侦探的重要方式,被称为犯罪侧写,或犯罪画像(Criminal Profiling),根据罪犯留下的痕迹推断其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进一步推断心理特征和可能的行为特征,帮助警方锁定嫌疑人,为审讯提供策略。

 

 

这样的结果让霍尔登和比尔非常振奋,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就像霍尔登在警局的庆祝会上说的那样,他们要齐心协力,继续前行,走入最黑暗的夜色,在其中投下一束光。


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必将回应凝视

 

其实,霍尔登最初萌生访谈杀人狂的想法时,比尔有些反对。他看到霍尔登被那片无人探索的黑暗所吸引时,有了本能式的排斥:如果我们能理解失常行为,我们可能也会变成变态了。

 

 

霍尔登的执着和勇敢感染了比尔,比尔才放下担忧。然而,比尔当初的考虑并不是多虑,随着与罪犯们越来越频繁地接触,霍尔登确实在逐渐地变化着,小到生活细节,大到个人性情。

 

 

霍尔登时常出差,和女友相处的时间不多。回来以后,他也一直说工作,这让两人的关系越发疏远。在处理一宗因感情猜疑而起的杀人案时,霍尔登变得疑心很重,带着偏见的语气询问女友的性经历,怀疑女友开始背叛自己。

 

 

霍尔登将遇到的一切可疑之处进行放大。他听闻一位小学校长喜欢挠学生的脚,开始调查。校长说,他这么做是为了增进与学生们的关系,团结集体。对这种有争议但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警察只能袖手旁观。霍尔登想起访谈过的恋足癖罪犯,他非常担心,但也没查出什么结果。没想到的是,他的调查让教育局对这位校长产生怀疑,将其开除,彻底毁了这位校长的生活。

 

 

这样的多疑也反映出霍尔登逐渐增长的狂妄心理。比尔觉得访谈工作像黑洞,身不由己地被吸入其中,他难以维持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平衡,决定暂时退出访谈,做点其他工作。听到这个决定,霍尔登竟讽刺比尔是没用的娘炮。当自己不合规定的工作被领导批评,他甚至用自己的功劳顶撞领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