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抖音平台针对医疗领域虚假内容治理的举措,包括禁止发布虚假雷同内容导流获利的行为,强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违规账号进行处罚。文章还提到互联网医疗科普领域的乱象,包括网红医生不当科普和营销行为侵蚀医疗环境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重塑高质量医疗科普生态的紧迫性和相应建议。
抖音发布了关于更新‘虚假雷同内容导流获利’治理规范的公告,对违规账号进行处罚,包括封禁账号、收回直播和营利权限等。同时公布了8月份的治理数据,对违规账号采取了严厉措施。
随着互联网医疗科普的兴起,一些医生通过镜头传播知识,但MCN机构的涌入带来了一系列博取流量的乱象,如编造剧情、直播带货、认证不符等,严重侵蚀了医疗科普的纯净土壤。
包括强化跨部门合作,整合各方资源,优化监管机制,提高违规成本;鼓励专业机构及个人投身于科普创作;加强公众教育,提升公众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张一鸣:多数情况下,不克制带来的危害更大。
靠“伪科普”大肆敛财,抖音看不下去了
那些爱乱科普、爱擦边搞软色情的网红医生们,好日子要到头了。
今日(9月9日)抖音平台终于亮剑,宣告了这类乱象的终结。
抖音黑板报正式发布了关于更新“虚假雷同内容导流获利”治理规范的公告,旨在进一步净化医疗领域的网络环境,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公告明确指出,近期平台发现少数创作者以“名医神医”、“夸大疗效”、“两性知识”等为噱头,编造并发布虚假医患信息,企图吸引眼球并违规导流获利。
为此,抖音更新了医疗内容治理规范,严格禁止通过杜撰医患矛盾、夸大冲突等不实信息煽动公众情绪,以获取不当利益。
抖音方面强调,此举是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抖音社区自律公约》及《抖音社区医疗公约》等相关法律法规与平台规则,对虚假医疗信息及违规导流行为进行全面打击和治理。
新规不仅涵盖了不当营销、不当演绎、不当蹭热、低俗内容等多个方面,还明确指出了违规导流的具体处罚措施。
具体处置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封禁账号、收回直播和营利权限、抹除账号不当获取粉丝等。情节严重者,平台将向公安机关报案。
为展示其治理决心,抖音官方还公布了8月份的治理数据:当月共对1711个违规账号采取了无限期封禁、短期禁言等严厉措施,并清理了3.7万条同质化视频。
抖音医疗关于更新‘虚假雷同内容导流获利’治理规范的公告
事实上,抖音在规范医疗短视频内容方面早有布局。
去年3月,平台便发布了《抖音医疗关于治理MCN机构内容乱象的公告》,针对编造未经证实医学信息、散布医疗有害信息、发布不实内容引发公众恐慌等问题进行了重点治理。
同年11月,抖音再次发布《抖音医疗账号日常运营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医疗健康账号的运营规则,禁止违规导流、营销等行为,并强调医疗健康账号应自主运营,不支持MCN代运营及发布带货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除抖音外,多家短视频平台也在积极行动,共同打击医疗健康领域的违规行为。
微信视频于今年5月发布公告,逐步回收医疗类账号的私信和客服功能,以防范违规引流和线上问诊等行为。
图源:微信视频创作安全中心
小红书则通过取消私立医美机构专业认证、加大违规医疗笔记和导流账号的处置力度等措施,不断提升平台医疗内容的质量和可信度。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各大内容平台正逐步构建起更加严格、规范的医疗健康内容生态体系,为公众提供更加专业、权威、安全的医疗信息服务。
伪科普泛滥,擦边营销侵蚀医疗净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医疗科普的兴起,众多医生借助镜头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有效提升了公众对健康的科学认知。
然而,随着MCN机构的涌入,这一领域也悄然滋生了一系列博取流量的乱象,如编造剧情、直播带货、认证不符、隐蔽导流广告、跨专业科普乃至打擦边球涉及软色情内容,严重侵蚀了医疗科普的纯净土壤。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今年5月的百万粉丝网红陶某造假被封事件。
陶某,一位自称整形机构医生的网络红人,通过多平台发布了一段精心编排的手术室视频,虚构了一场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脑血管爆裂急救场景,迅速吸引了大量关注。
然而,抖音平台的“无底线博流量”治理专项团队迅速介入,发现其视频内容高度疑似虚假摆拍,且陶某实际执业领域与视频内容严重不符。
经官方调查核实,该视频确系陶某自编自导,也未在视频中标注“演绎”二字,其行为严重违反了平台内容创作规则,最终导致其账号被无限期封禁。
图源:抖音安全中心
此外,短视频平台上还涌现出大量“网红医生”,他们中的一些人为了博取眼球,不惜跨领域科普,甚至涉足两性话题,发布大量涉及私密、敏感内容的视频。
这些医生中,不乏认证信息为妇产科、口腔科、儿科等专业的医师,却在视频中大谈特谈男科、两性知识,甚至穿着不当,以低俗内容吸引观众。
如自称为某地儿童医学中心口腔科的主治医师,其账号内容却鲜少涉及专业医疗知识,反而在男科、妇科领域大放厥词;
图源:抖音
而另一位自称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泌尿外科的主治医师,更是因频繁发布涉及性暗示、调侃身材的低俗视频,被网友戏称为“黄医生”。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平台已查询不到上述两位“医生”的账号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网红医生”将科普阵地转变为带货现场,利用医生身份推销保健品、化妆品等商品,严重违背了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他们频繁开启直播,夸大产品效果,诱导消费者购买,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也玷污了医生的职业形象。
当伪科普和擦边球成为常态,患者对真正医生的信任也逐渐瓦解,真正的医疗知识也难以被公众所接受和认可。
那些靠流量和谎言堆砌起来的高塔,终将在真相面前轰然倒塌。
而在这场信任危机中,不仅患者深受其害,那些真正为病患着想的医生们也将无辜躺枪,承受不必要的误解和指责。
因此,加强互联网医疗科普的监管力度,净化网络医疗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网红医生的未来之路:重塑高质量医疗科普生态
网红医生的形象何时开始偏离正轨?
业内似乎都认为,这一转折点的关键在于MCN机构的涌入。
这些机构敏锐地捕捉到了医生群体的潜力,将其精心包装成“网红”,随后通过直播带货、话题炒作等手段,大肆攫取流量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