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央行审视现有监管体系的不足,不约而同开始引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殷勇指出,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11月16日,殷勇在第八届财新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说,相对于传统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还不成熟。因此,未来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要进一步聚焦和明确,其中一种研究方向是适度增强物价稳定性所锚定的价格指数的代表性。
传统上,中央银行都是将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人们相信维护物价稳定是最有效的保障经济运行稳定、减少剧烈波动的手段。这样的货币政策设计在物价稳定上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我们要看到通胀目标之下的宏观经济运行并不是平稳的,要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仅靠维持物价稳定还不够,还要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要防范包括债务的过度积累、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资产泡沫的积累破灭等这些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殷勇认为,现有的基于微观审慎的金融监管制度主要针对个体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存在短板。他具体谈到,微观审慎政策的局限性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政府、企业、居民经济运行体系中的主要部门并不在微观审慎的直接监管范围之内,其金融行为难以获得及时的调控。
第二,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体系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关系变得十分的复杂,微观个体的状况即使稳健,组成的整体仍有可能是系统性不稳的。
第三,微观审慎政策中,存在不少的顺周期因素。例如,在市场处于上升周期的时候,抵押物品的价格会上升。那么,这样就会使得负债状况显得更加健康,于是就可以进行更多的借贷,不断地叠加最后造成风险的隐患。
第四,微观审慎的分业监管模式容易引发监管套利的行为,“影子银行”、表外资产、金融控股公司等都有不少套利行为,导致内部人控制、关联交易等突出问题。
微观审慎的不足,导致全球金融监管部门开始审视现有的监管体系,引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殷勇表示,尽管各国对于宏观审慎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归纳来看主要有两类中间调控目标:第一类是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健性;第二类是控制金融系统的过度繁荣。
目前,各国的政策制定者仍然在探索各类宏观审慎工具的使用和有效性的检验,这些工具大致包括对借款人及相关金融工具、活动的限制,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限制,对资本的要求以及特定的税收等。殷勇强调,在实施宏观审慎调节和干预后,还要及时评估政策工具效果并进行必要的校验以及加强引导。另外,全球化背景下的宏观审慎政策还要注意溢出效应,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组织平台进行国际协调。
对于中央银行在各国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的作用,殷勇称其为“核心作用”,具体来看有四方面原因:首先,货币创造的总阀门由央行调节,以货币创造为基础的金融活动的宏观管理自然应该有央行的直接参与;其次,稳定经济或稳定通胀使央行具有审慎的天性;再次,央行具有宏观视角,可以从整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角度进行研判,克服微观监管的局限性;最后,央行要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所以从根本上肩负着维持金融稳定的责任。
殷勇表示,宏观审慎体系能否有效应对未来挑战,还有待实践检验。
从当下的情况来看,相对于传统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是个新领域,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仍然有待完善,在目标设定方面也比较模糊,承担的使命有可能过于多元化。此外,在央行逐步引入宏观审慎框架以后,全球的经济金融体系还没有受到大规模金融动荡的冲击,没有接受实战的检验。
除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本身不够成熟之外,殷勇认为,宏观审慎同货币政策、微观审慎、财政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也都处于摸索的阶段。
殷勇认为,对宏观审慎政策的完善可以从目标的进一步聚焦和明确入手,其中,适度增强物价稳定所锚定的价格指数的代表性值得关注。
殷勇举例谈到,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积累,消费者物价指数及一些相关的指标范畴,所涵盖的居民当期消费与居民财富总量相比,占比不断降低。“虽然消费价格的稳定对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性作用仍然十分关键,但是消费者价格指数等这样一类指数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代表性已经越来越低。与此相对应,资产价格对居民经济行为和福利水平的影响变得更加重要。他强调,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以及纯粹的资产泡沫,这些金融风险的累积基本上都伴随着资产价格的过度变化,可以从资产价格的变化情况来评估金融风险的积聚程度,也可以从防范资产价格的非理性变动来帮助调控金融风险的产生动机和驱动因素。
此外,增强物价稳定所锚定的价格指数的代表性,是物价稳定涵义在经济发展新情况下自然的、逻辑的延伸,保持了央行货币政策框架的一致性,有助于同市场沟通,也有助于同微观审慎明确分工,清晰界定彼此的职责分工。
“沿着增强价格指数代表性这个方向研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央银行绝不是要控制资产价格,也不是要直接干预资产价格形成机制,与中央银行不会采取行政手段来控制消费者物价水平来行政干预市场机制是一样的道理,而是要通过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调节作用,达到防范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冲击经济稳定的目标。
殷勇最后表示,过去几年,中国通过人民银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共同参与的金融监管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开展跨市场、金融监管制度的协调。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设立,使得人民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防范风险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事实上,在宏观审慎工具的使用方面,人民银行一直都在积极开展探索和创新。今后,人民银行将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不断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本文来源:金融时报。作者张末冬、马玲)
近期文章精选:
CF40课题前瞻性研究“双支柱调控框架”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心已经转变!十九大报告透露出的这些内容,你读懂了吗?
周小川十九大前夕明确金稳会四大关注重点,金融控股公司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