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九54助教
一个忽然想起什么有关投资、生活、个人等各方面杂想的领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六九54助教

如何看待头部管理人中性策略大面积封盘现象?

六九54助教  · 公众号  ·  · 2020-11-17 17:0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蓝字

关注二叔

1

又是量化大放异彩的一年

最近几年,除了股票公募,量化赛道也重新涌入了大量资金。而且投资人都获取了不错的收益。确确实实,目前涌现出一批超额优异且稳定的管理人,跟14年之前的量化管理人和策略也很大不同。


让我们来看看不同管理人代表产品业绩吧

看到这个业绩,也会有亮瞎的感觉,是不是很心动?


2

头部量化管理人中性策略都陆续封盘

7月份之后,我们发现随着管理规模的大幅攀升,市场成交量及活跃度的降低,以及贴水幅度的持续高位,很多头部管理人都基本不接中性策略的钱了。

市场做FOF的这批人,都感觉到投着投着,没人可投了


以下几个头部管理人状态是这样:

MH:封闭

HF:封闭

JK: 封闭

JD:基本封闭

QL: 基本封闭

其它陆续封闭ing


3

是本身策略容量受限?还是市场太差?

根据我们的追踪和研究,管理人封闭中性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部分策略是受限,但不是主要因素

每个管理人实现超额的方法论和具体实践存在很大差别。有人基本面多因子,有人统计套利,有人机器学习,有人量价,甚至上高频之类等等。


而随着管理规模的快速增加,确确实实,部分管理人存在策略容量问题,策略投研团队和交易执行存在瓶颈,因此也会关闭些规模。


但是,我们发现, 这毕竟不是主流原因。大部分头部管理人觉得,跟国外一样,这个市场超额迟早会降低,你不接钱别的管理人也会接,最后大家超额都要下降。

况且,很多管理人的策略容量没到上限!


(二)、 本身对冲成本实在太高

从本文开头可以看出,国内市场的超额看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其实也不是每个管理人都行),但是指数波动太大,而我们绝大部分老百姓及银行等机构都不喜欢波动, 喜欢“稳稳的中高收益”。因此自然想到了有人去做market neutral中性策略。


我们发现市场主要的管理人做的是500中性策略,选股则不一定集中在500篮子。既然target是500指数,管理人天然的会想到 用IC、互换及融券等工具来对冲。


但是,500券源十分稀缺(如果大家有,欢迎与我联系啊:),有多少,要多少)。券商等互换报价是根据股指期货贴水来报的,于是,对于绝大部分资金,其对冲成本取决于股指期货贴水的程度。


这贴水有多高呢?大家看看下图:

今年以来, IC股指期货的平均年化贴水率达到13%以上 ,这是很惊人的。也就是说,你虽然做出了很高的超额,但是 为了不想承担市场波动风险,你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


我们假设管理人能做出25%的超额(这也已经很牛b了),现在做个中性基金。一般80%在多头这边,20%在期货保证金。


那么假设管理费是2%,假如付出了13%的对冲成本,中性基金的费前收益是:25%*0.8-13%-2%=5%。

客户拿到手估计也就4%,甚至还不到。惨啊!


(三)、选择一个好的alpha市场环境

管理人封盘的一个原因还可能是选择好的市场环境。 市场成交量在下降,alpha不好做了,于是很多管理人觉得自己未来并不一定能贡献那么大超额,所以先选择封盘。回头等市场活跃了,alpha好做了,有机会了再说。


(四)还有些管理人在择基差或者等待好的对冲手段

虽然我们平均年化贴水较高,但是事实上也是波动的,基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管理人就在择基差,等待基差较低时候建仓或者接钱。


当然还有一些管理人,到处寻找低成本对冲办法,其实很多管理人中性业绩不仅靠超额,更是靠便宜的对冲手段贡献的。


还有一些管理人,甚至直接上择基差套利模型,其收益完全来源于基差的波动。这么简单的东东,我也能做啊。


(五)、同样的策略,管理人会优先接long only的钱

我们同时也看到,大部分管理人对long only的指数增强策略,还是敞开的。这也侧面说明,人家策略容量还大大的有嘛(当然,中性的多头部分与指数增强的多头部分,并不一定一样策略)。


在目前国内的收费结构下,要是我,我也会这样。

刚刚说了,假设同策略情况下,做出25的超额,接long only的钱,一般指增能收到7%的毛利;而如果做了个中性,只能收3%。一目了然!


说到这,吐槽一下,国内市场和收费结构太不合理了: cheap alpha,expensive beta。long only纯多头收绝对20%carry,太tmd贵了,而pure alpha的费率结构也有大幅改进空间!


4

是否还能配置?

很多人问,别bb了,赶紧说,都封盘了,还能不能赶紧买吧?

我也很难回答,不过可以看出端倪,给出以下一些建议:


1、随着国内外优秀管理人不断加入与成长,以及投资者的钱疯狂融入量化赛道,国内超额未来也会逐步下降的。事实上,目前大趋势已然形成。


2、过去几年中性产品给了一个变相的很高的无风险收益率,也是由于很容易做超额,所以贴水巨大。中性策略未来不大可能长期实现两位数收益。


3、如果你过去一直没看过或者拒绝这类策略,我也只能说,你至少需要学习下吧,提高下认知宽度。量化中性策略养活了市场很多的假FOF管理人呀。


4、面对市场的低迷和很高的对冲成本,管理人选择封盘是有原因的。至少投资者需要谨慎,多思考一下,或者自己择机应对。


5、趁着头部管理人封盘,有些管理人对中性策略居然提价。我只想说,尼玛,你永远成为不了头部。



延伸阅读:《 市场中性策略科普—走近贴水 》,《 贴水的威力(一) 》、《 贴水的威力(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