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暴哥
人民币贬值预期回潮的速度可能比我们想象要快一些。
根据外管局今天公布统计数字:
2017年11月,银行结汇9753亿元人民币(等值1474亿美元),售汇10251亿元人民币(等值1549亿美元),结售汇逆差497亿元人民币(等值75亿美元)。
而十月份银行结售汇是顺差,金额为183亿人民币。也就是说,结售汇从正183亿变成负497亿,一个月的时间净差额近700亿人民币。
银行代客结售汇,黄线为售汇,蓝线为结汇
可能有的朋友不太了解结售汇的含义,暴哥简单解释下。结汇指得是,我们手头原本持有外汇,但是打算把外汇卖给银行,换成人民币的行为。而售汇则相反,是我们准备用人民币换美元的行为。
从结售汇的定义上我们能够明白,银行结售汇的数据其实反映了市场对人民币的供求变化。如果对人民币的需求多,人们肯定选择多结汇,如果对人民币的需求没那么多,人们更多的选择售汇。
那么什么促使人们对人民币需求的变化呢?除了基本的贸易、外出、留学等换汇因素,大家对于人民币升贬值的预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从上面的图上大家可以看到,在2014年之前,蓝线一般是高于黄线的,也就是结汇大于售汇;2014年之后,从2015年开始,这个趋势开始逆转,售汇规模大于结汇。
而人民币的汇率恰好也在2014年摆脱升值通道,重回贬值。
人民币走势
其实很难说是人民币的实际贬值让大家产生贬值预期,进而在结售汇上做出反应,还是由于先有了预期,做出了结售汇的变化,才在人民币汇率走势上做出回应,但归根到底,这种预期显然是更有利于人民币贬值,而非升值。
外管局今天还有一个数据很重要,是银行代客远期结售汇合约。
同期,银行代客远期结汇签约840亿元人民币,远期售汇签约1632亿元人民币,远期净售汇792亿元人民币。截至本月末,远期累计未到期结汇2178亿元人民币,未到期售汇7977亿元人民币,未到期净售汇5799亿元人民币。
为什么说这个数据重要的呢?
因为远期合约可以说正是对人民币前景的直接反应。
举例来说,假设现在企业和银行签订1年期远期结汇合约,合约价值1亿美元,执行汇率价格是6.5;到明年年满一年的时候人民币汇率(假设)升值为6.0,此时企业选择终止合约,兑现利润,收获5000万人民币的利润。
怎么赚钱了?逻辑是这样的,因为是结汇合约,所以当人民币升值到6.0的时候,企业可以选择按照此前6.5的价格执行1亿美元的兑换。即外汇市场中1亿美元价值6亿人民币,但是企业通过远期结汇合约,按照6.5的汇率执行,等于1亿美元换到了6.5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远期结汇操作意味着企业和机构预判人民币升值,而远期售汇操作则表示人们判断人民币后续要贬值。
当然有预期,不见得就能成功的反应在人民币汇率上,但就像此前暴哥说过的,我们很难分辨是预期导致了下跌,还是下跌促进了预期,总之两者从结果来说往往有很强的相关性。
下面这张图就是远期未到期结售汇差额和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
红线为人民币汇率,黄线为远期未到期结售汇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