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年前跟大家分享过一篇,作为一个干吃不胖、人见人
爱
恨的个体,
我的一些猜想
。
当时不少小伙伴留言说,还是因为太年轻,等到了中年就会发福了。身边也有朋友的经验,人过了 30 基础代谢就会下降,更容易胖。
于是过了 30 岁,我就开始小心、还有意识地控制了碳水(当时还在碳水妖魔化的坑里)。然后……就又瘦了,到了近几年的最低体重
直到后来在网上找到了一篇论文——30 岁以后基础代谢会下降实际上是个误解。人的基础代谢确实会随着年龄下降,但主要发生在 25 岁以前和 60 岁以后,
25~60 岁恰好是人基础代谢最稳定的时期
。人到中年容易发福,并不是 30 岁以后代谢变少,还是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尤其是和上学时比。
分享这篇论文的知乎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401948826?utm_id=0
今年因为胆固醇问题误打误撞入门了营养学(现在不光我自己的血脂指标恢复正常,还顺便帮家人解决了各种问题,太骄傲了
),现在可以比较系统地和大家聊聊如何成为一个干吃不胖的人了~
没有干吃不胖的体质,却有干吃不胖的习惯
所谓瘦人的营养吸收不好所以不胖,这是一种误解
我们平时吃混合食物,整体消化吸收率一般能达到96%~97%,已经非常高了。所谓“吸收特别好”的体质,不可能多吸收多少,而“吸收特别不好”的体质,也不会少吸收多少。
——《健身营养书:让增肌减脂变简单》
我也是以前增肌训练数次未果,各种吃肉也不涨称。如今按照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一天吃肉才 200g,也没吃蛋白粉、补剂,习惯正确体重也能蹭蹭涨了 👇
要是股票账户也能这么容易控制就好了
到头来
每个人都逃不过能量守恒
,吃得比消耗得多就会胖,吃得比消耗得少就会瘦,就这么简单。
干吃不胖,只是在日常细节里无意间实现了这个目标。所以我们需要的就是那些能帮我们
相对无感地控制摄入、提高输出的办法
,如果每顿吃到撑依然摄入小于消耗,人自然就胖不起来了。
经过这几个月的实践和过往的经验,我发现这几个日常习惯帮助很大:
-
不一定要每天运动,但要经常起来走走;
-
正餐期间不要吃零食,但可以吃水果、坚果(馋零食可以安排到正餐);
-
有意识地控制一天中的一顿饭,一顿就可以了,早、中、晚挑对自己比较容易的那个;
有这三个习惯,剩下的两顿几乎是随便吃也很难胖起来。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加上 4. 均衡膳食,就会变成更气人的「
诶我都吃这么多了,怎么还瘦了呢?
」
刚学习均衡膳食那会儿,我对记录的「摄入热量」还不太信任。总觉得「我都吃这么多、都撑了,怎么可能还不够」。但事实就是,真没够,体重蹭蹭地掉……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数字一条一条说。
想长肉还是想瘦,分别吃多少?
对于想要长肉的小伙伴,应该摄入的热量 =
基础代谢 + 运动消耗 + 300~500 大卡(大约每周增重 0.2kg)
。力量训练只能决定肉长在肌肉上还是脂肪上,吃多少才是长肉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想要减肥的小伙伴,应该摄入的热量 =
基础代谢 + 运动消耗 - 300~500 大卡
。
如何知道自己的基础代谢和运动消耗?最兼顾方便、准确的应该是运动手表,比如我当前的平均静息热量是 1700 大卡 👇 (静息热量会随体重变化,需要定期关注)
平均日常活动量是 700 大卡 👇
所以我的日常消耗就是 700 + 1700 = 2400 大卡
-
如果我想增肌,就应该每天吃超过 2700 大卡;
-
如果我想减脂,就应该每天吃不到 2100 大卡;
然后就以此分析各个日常习惯对热量摄入的影响。
一顿早饭的影响有多大
先放下「不吃早饭是否健康」的问题(后面再说),先关注一顿早饭对热量摄入的影响。
开始记录饮食以后我才注意到,如果继续
保持不吃早饭、不吃零食的习惯,很难长肉
。通常我们一天的热量摄入分布如下 👇 早晨 25%、午餐 40%、晚餐 30%、零食 5%
这里有个现实问题——人的胃容量有限,再饿也很难吃下 2~3 顿的食物。如果跳过一顿饭,第二顿哪怕吃到特别撑,依然很可能比原来吃得少(轻断食正是基于这个思路)
比如我午饭一般能吃 1100 大卡,吃到 1500 大卡就会觉得很撑了,晚饭会不饿;吃自助往死吃的程度大约能吃到 2000 大卡,但相应的,晚饭可能就完全吃不下了……
我们可以算一下,如果少了早餐的 600 大卡,也没有零食:
所以你看,一顿早餐的热量只
占一天的不到三分之一,
对总量的影响很小,但跳过一顿就很难再补回来了。有点像我们立 flag,「每天一次」看起来也不多,但偷懒一两次计划就完不成了
😂 只不过这次是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利用自己的人性。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并非建议大家都不吃早饭哈。而是说,一日三餐里只要有计划的控制其中一顿,就能很大影响最终结果。每顿饭都控制,很难坚持,但只要控制一顿,相对无感得多。
……
这里也顺便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很多人说:
不吃早餐容易得胆结石?
是真的吗?如果在中文互联网上搜,发现这个建议铺天盖地,几乎成为一种“常识”。但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如果改用德语搜索会发生什么?
一搜才知道,这条中国式养生居然都火到国外了,很少见德国媒体开头就是「一家中国医院提出,不吃早餐容易得胆结石,是真的吗?」。
原来这个说法始于中国一家医院的官网,当时他们接诊了一个胆结石病人,发现这个病人多年不吃早餐,然后发了这篇文章,莫名其妙就火了 🤷♀️ 但实际上这并没有统计上的证据,也不符合医学常识。实际上人只要正常摄入脂肪,胆汁就会正常分泌,有没有在早晨分泌这一下影响微乎其微。
只要能保证一天的营养摄入合理,三餐中跳过一顿不会有什么问题。最大的影响恐怕就是,
你会因此多出一个小时的自由时间,和更加不容易胖
所以在吃的方面,想要不容易胖:
至于多少坚果和水果算「适量」我们可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日常起来走一走影响有多大
大家身边干吃不胖的朋友里,也不都是每天都运动吧?为啥有些人也没跑步健身,却还是不胖呢?
因为日常活动的消耗量积累起来也很可观。我自己的习惯是番茄钟——计时 25 分钟工作,计时 5 分钟休息,休息的时间就起来走走、上个厕所、做做家务(如果 25-5 这个节奏不喜欢,也可以自己修改。什么节奏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个节奏)
以我的体重 60kg 为例,一天不出门光靠起来走走、做家务也能达到 300 大卡,累计步行 4.5 km。
2 年前的图,现在搬到 5 楼得坐电梯了
日常活动的方法还有很多,并不局限如此,比如
去别的楼层上厕所,站着开会、办公,坐公交早一站下车
等等,都是不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