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刻画
原创短视频节目,聚焦生活方式及艺术,致一切美好事物。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刻画

这个舞蹈天才告诉你,不动手不动脚也能跳舞

刻画  · 公众号  · 视频  · 2017-11-07 11:40

正文

艺 术

ART




2010年,他参演崔健导演的电影《蓝色骨头》,跳了片中那段精彩的雨中舞蹈,崔健对这段表演赞不绝口,形容他“虔诚得像教徒,勤奋得像民工,理性得像哲学家,感性得像疯子。”

2012年,他受邀献演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对于表演艺术来说,这是全世界规格最高的舞台,能被这个艺术节邀请,是许多艺术家半辈子的梦想,而他站上去时,才27岁。

2013年,他的舞团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进行了中国首秀,场外放映着雕塑家向京为他拍摄的纪录短片,来看这场首秀的除了崔健、向京,还有徐冰、张维迎、翟永明、洪晃、杨澜、朱哲琴……

陶 冶

陶身体剧场艺术总监|编舞



他叫陶冶,生于1985年10月。在中国年轻一辈舞蹈家中,他是名气最大的,在和他名气相当的舞蹈人里面,他又是最年轻的。他的舞蹈有多好呢?连云门舞集的掌门人林怀民先生本人,都称自己是他的粉丝。

用“横空出世”来形容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应该说并不过分。他出名之后,很多人好奇:你的舞蹈是从哪儿学来的?是受了谁的影响?是继承了哪种风格体系?……统统找不到答案。他在西方演出的时候,西方人觉得他的东西很东方,他回国来演出,中国人又觉得他的东西很西方。

“我成长的环境很正常,和大多数80后没有什么区别。”陶冶说。他出生于重庆的一个平民家庭,没有任何家学渊源,青春期读了一所寄宿制艺校,中专毕业后去了部队文工团。真正开始受到舞蹈环境的熏陶,是他19岁时加入金星现代舞团。4年之后,23岁时,他便创办了自己的舞团,命名为陶身体剧场。

《重3

最开始编舞时,他没有任何基础,他觉得,“编舞不是学校能教出来的东西,是自己身体自然而然的一种排泄产物。”

建立舞团之后的第一个正式作品《重》,是受当时每天从家到排练场五六个小时的通勤时间的影响而创作出来的。那是一段枯燥、重复、乏味到极致的经历,大多数人或许会认为这是一种生命的纯粹浪费,而陶冶把这种看似单调无聊的消耗变成了创作的源泉。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重复过程。我的作品也是这样,不停地重复,但同时也在发展、在累积,每一个时刻、每一个细节,都被重重叠叠堆积在舞台上,最后达到无穷。”

《重》后来发展出了三个段落,改名为《重3》,此后,陶身体剧场的作品都用数字命名:2、4、5、6、7、8。命名为几,就有几个舞者跳舞,作品的延续,也是舞团规模的慢慢扩张。上个周末,新作《9》刚刚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世界首演。

从《8》开始,陶身体剧场的创作和演出重心开始慢慢向国内偏移。《8》的委约方,除了国外的艺术机构之外,第一次出现了国内方的参与,是上海国际艺术节。《8》的世界首演,也第一次被放到了国内。演出后,有观众问他,为什么选择在中国首演,他回答道:“首演放在中国,是因为我想更加了解这个环境。”

《8

在国外巡演多年的经历,令陶冶感到,国外的艺术环境的确很纯粹,然而在创作层面上,那样的社会和文化却与自己发生不了什么关系。“他们认可我们,但是对他们而言,我们不过是他们的素材之一,有猎奇的成分,也是一种文化符号。”

回国来,舞蹈这种艺术的地位边缘,受众也小,环境或许也“脏乱差”,然而就像感冒病毒,“会让你生病,也会让你免疫。”事实上,陶冶发现,自己的创作,正是在与这种环境对抗的过程中慢慢成形的。“我们面对这这个环境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我们才形成了陶身体,才有了意志力和创造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