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回家过年的人已经“疯了”。
当代年轻人与情绪的纠葛,在春节的时刻再次达到顶峰。
曾经用一句 “我素质不详,遇强则强” ,怼得亲戚哑口无言;到如今他们“心平气和,保持呼吸”,情绪稳定成了新的座右铭。
这个春节,不只是团圆,更是年轻人重新审视情绪与自我的时刻。
当代年轻人与情绪的斗争从未停歇。
最开始是 “发疯文学”,用看似荒诞的言语宣泄内心积压的烦闷,尤其是在职场当中。
早起坐到工位,精神开始涣散:
人生目标是成为峨眉山猴子,天天抢人吃的然后蹲在山头傻乐;
当然,网上发疯的年轻人,现实中却常常自称任人拿捏的软柿子:“惹到我,你算是惹到棉花啦。”
每天“好的”“收到”是他们真正的日常。
也因此,发疯文学的情绪席卷而过之后,“淡人”渐渐成为更“高阶”的应对方式。
“算了”,“就这样吧”,“都可以”——主打一个情绪稳定,直接入土,淡然处世演到极致。
无法退化成猴的他们,甚至决定扮演“人机”。
低能量,低功耗,无意义,无波动,如同“半死不活”的NPC,自愿成为别人故事的背景板。
而这种人机般的“淡淡的”,也真正映射到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心态之中。
情绪稳定,开始成为人们信奉的四字箴言。
不争辩,不解释,不发疯;不悲伤,不生气,也不开心。
把情绪全部缩到名为“人机”的躯壳当中独自消化。
春节回家,亲戚问东问西,微笑回复说“好的谢谢关心”;父母猛灌鸡汤,频频点头说“收到您说得真对”。
“如果我放弃自我,如果我没有自我,那是否我也就没有那些伤痛和挣扎。”
在情绪和自我的漩涡中挣扎的年轻人,偶尔这样想着。
可随之而来的压抑、爆发,却让他们意识到,追求情绪稳定,只是面对伤痛时的“缓兵之计”。
情绪稳定,并非灵丹妙药。它很难和炙热的自我、浓烈的热爱共存,甚至还会让人更加情绪内耗。
让人感觉自己仿佛一直没什么长进,始终会大笑、会落泪,有自己的追求、性格和苦恼,内心从不平静。
也让人进而生出更浓郁的挫败感:“怎么我就是做不到情绪稳定?”
但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自觉:“做不到情绪稳定,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
他们不想再遮掩情绪,也不想再装成别的东西。
这一次,他们更想做自己——“什么情绪稳定,我要情绪自由!”
某种程度上,很多人追求情绪稳定,只是面对自我和情绪迸发、又不知如何处理时的惯性动作。
从小到大,“稳定”都像我们悬在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你要做一个“好学生”,满足他人期待为先,满足自我在后,要稳定地考公考研,稳定地开始工作,被告知忍耐是美德,在春节面对“你要清醒理智”的冷水。
就连情绪稳定也一样。
一切的不稳定因素都被视作风险,偏离轨道的因素需要被绝对消除,带着“好学生心态”,很多人成为了过度反思自己的自我PUA大师。
当我们产生悲伤,感到愤怒,甚至过于兴高采烈时,总是充满了“坏孩子”的耻感。
面对挫折如果哭泣,会反思自己是不是思想不够坚强;
面对工作如果焦虑,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心态不够乐观;
面对世界心怀热望,也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精神太过幼稚;
世界总想把我们雕刻成一种忍耐、稳定、体面、光滑的模样。过于激烈的情绪应当被剔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被追捧。“如何保持情绪稳定”应该被放上神坛。
它被用来批判我们自己,甚至也被很多人用来审视他人。
但《普通生物学》教材上曾写到:“人类的心脏于第21天即出现,到第30天左右心搏开始出现,从此再不停止,直至死亡。”
我们一味追逐着人生的稳定和情绪的冷静,却忘记了起与落的时刻,都是心跳加速的瞬间。
挣脱束缚之后不稳定的情绪,意味着我们在面对令人流泪也令人喜悦的生活时,更加坦然。
它意味着我们是鲜活的个体,在探索自我和世界的路途上,跌落又爬起,直面快乐,也直面悲伤。
每一次开怀大笑和痛哭流涕,都在与心脏一起跳动不息起起伏伏。
真正健康的情绪管理,或许并不是情绪稳定,而是情绪自由。
它意味着我们敢于真诚地直面自我,敢于勇敢地表达自我。
当我们愤怒,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有自己所期待的人生,有属于自己的话要表达;
当我们悲伤落泪,其实是让自己慢下来,开始了解、积聚更多的自己,从而继续前行。
每一次表达,每一道伤痕,每一种收获,都对我们非常重要。
那些愉悦和伤痕,共同组成了我们,是我们自己的历史,是我们自己的未来,是我们生命的阅历。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总会去追寻热爱,奔赴自由,在激情中迸发旺盛生命力,感受生生不息的浓烈情感。
我们总会是我们自己。
成长的过程中伤痕不可避免,但它也同样见证了我们在不同的情绪起伏中遇见自我的每一面。
或是探索未知的勇气,或是永不磨灭的激情,或是岁月不败的本真,或是无拘无束的自由。
热爱仍在,何惧伤痕。
有所爱,无所畏——
在这个春节,Jeep也将与无数车主一起,携手去往下一个新年,共同奔赴潇洒、坦荡而热烈的自我。
所谓伤痕,只是他们验证自我的战损;而他们的内心,永远指向自由与热爱的方向。
阿威的角斗士上一道道的伤痕,是他探索自我无限可能的证据。
从创立汽车改装品牌到勇闯大洋彼岸,一路上的跌跌撞撞,都化作了车身上独特的印记。
年轻的他,不相信稳定,只热爱折腾。
在阿威看来,自己这一路,正因为历经风雨而无比珍贵,也正因为那些伤痕而值得铭记。
朝着更远的地方,他将继续勇往直前,去折腾,去热爱,去成为自己。
探索的路上总有伤痕, 但所有的痛与泪,都在滋养着成长与盛放。
DD的牧马人,承载着她在摄影之路上的点点滴滴。
驾驶牧马人,她在城市与山野间穿梭,也在车内工作室挥洒热情。车身上的磕碰与掉漆,正是她在寻找独一无二自己的征程中留下的勋章。
不相信千篇一律,无限的Passion,鼓动在DD的眼前与心中。
于是,她出发远方,追逐未知。在与世界磕磕碰碰地交手时,用镜头定格一个又一个全新的自我和未来。
所谓伤痕,在她眼中不过是追梦路上的美好回味。
无论何时,踏上新的拍摄之旅时,她总是充满激情,毫无畏惧。
黑松是一名越野拉力赛车手,他的大切诺基浑身是伤。
从美国的橄榄球赛场,到创建越野俱乐部,再到成为越野拉力赛车手——自由,是他的人生宣言。
越野路上的任何路段,他总是第一个开着大切诺基尝试。纵使伤痕累累,但那正象征着黑松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过自己喜欢的人生,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看法。”
如今,黑松依旧在驾驶着大切诺基,奔赴心中的诗和远方。
世界在变,而他始终如一,看着那些伤痕,他仿佛看到自由自在的自己——我还是我,我就是我。
秒哥和他的牧马人,都像一部传奇。
人到花甲之年,难道就该暮气消沉、心无波澜吗?车开了12年,难道就会失去闯劲、没有动力吗?
他们说不。
60岁的秒哥,依旧在驾驶着牧马人去野;而那辆12年、70 万公里行程的“老马”也还是活力满满。
他们携手走过祖国的大江南北,也召集众多车主,举办一场又一场活动。用热爱,诠释着一切都无法成为阻碍。
“老马”身上当然有伤痕,而那伤痕,是秒哥心中岁月的诗篇。车会变旧,人会变老,但只要心中有梦,热爱永远年轻。
“归来时的伤痕,是出发时的初心”——心无所畏的人生,总能奔腾不息。
每一道伤痕,都代表着一次追逐、激情与喜悦。
是勇往直前折腾自己的热爱,是用Passion面对自己无限的可能,是永不停止追逐自由的脚步,是60岁、70万公里,“我们依旧年轻”。
一路上刻下的磨难痕迹,是自我与热爱交织的篇章。如同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让人无畏前行路上的风风雨雨。
我们哭过笑过,有时站起,有时失败,但从不缺乏向前的勇气。
有所爱,无所畏——纵有满身伤痕,下一次出发,我们仍然意气风发。
追逐热爱与自我的路上,总有Jeep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