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有聊、有趣、有料,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欢迎勾搭,和100万小伙伴一起玩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电诈犯被判无期!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 ·  6 小时前  
新京报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  昨天  
新华社  ·  全力合围,“职业闭店人”这下悬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新闻周刊

人生就是打怪升级, 谁又有通关秘籍

中国新闻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7-12 07:24

正文

这难道不就是生活的真相吗?


人生就是打怪升级,

谁又有通关秘籍


文 / 杨时旸

本文首发于总第811期《中国新闻周刊》


有太多电影讲述有关逃离和寻觅,一个个“在路上”的故事,用肉身的远行,疲惫的旅程和最终的抵达,换取某种精神意义上的收获。这些故事的主角是年轻人和迷茫者,所以,从另外的角度去审视,那次上路与行走,就是他们成长之途的一次象征性的外显。


《文森特与世界尽头》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文森特是个孤僻的男孩儿,青春期的年纪里,对于派对、姑娘、啤酒和运动毫无兴趣,一心一意关注着地球变暖和生态环境之类的宏大议题,终日绷着脸,与周遭为敌,他抑郁,沉默,素食,旁人一切快乐的世俗生活在他看来,都是罪错。他到处搞破坏,甚至愈发极端,被送进医院,被朋友疏离。而他的家庭中,不只他一个麻烦,疲惫不堪的父母,未婚先孕的姐姐,还有一个突然闯入他们生活的,举止疯癫的阿姨。一家人在崩溃边缘跌跌撞撞。


《文森特与世界尽头》是一部不那么规整的公路片,一部气质“微丧”的青春期题材,有时让人啼笑皆非,有时让人沉默不语,它向你展现了“家庭”这个概念之中所有斑驳的裂纹和令人沮丧的不堪,但最终又用一个团圆的结尾告诉你家庭的意义。


这个故事中,妈妈和突然闯入的阿姨,是对照性的角色。阿姨夸张、疯癫,有一种表演性的快乐和自以为是,但与之相对的,妈妈却沉闷、无聊,被生活搞得身心俱疲。这一对姐妹象征了与生活交手后两种惨败的姿势,很快,人们就会知道,她们的行为表现不过都是与生活缠斗之后,赖以抵抗和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假装狂喜也好,沉默不语也罢,只不过有着截然相反的外部特征罢了。


而文森特这个小男孩儿,并非想成为什么英雄,更不是恐怖分子,甚至连真正意义上的环保沙文主义者都算不上。他只是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让自己得以从琐碎之中脱颖而出,被世界认识,这几乎是所有年轻人拔节生长时心底默默涌动的小小梦想——想变得独一无二,想变得受人瞩目。 只是,没有人告诉他到底该如何助长野心,又该如何节制冲动,你能感到他的左冲右突但终不得意,他看起来有多执着,其实就有多窘迫。 周遭的人们只对他投以反感和厌恶的目光,他也就加倍偿还。他陷于孤单,但羞于求救。或许这就是青春期吧。只能企盼时间去化解一切。但是,阿姨的到来成为了催化剂,也意外成为了解药。不只解救了文森特,也解救了所有人,包括她自己。


阿姨的出现像一个引信,把一切都搞得面目全非,但是这意外的以毒攻毒起到了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正面作用。到了后来,人们就能发现,其实,这故事里的人,没有人真的与表面上或者自己宣称的一样。阿姨口口声声炫耀着自己和男友的爱情,但实际上,早已罅隙丛生;母亲无聊地困于炉边灶台,但其实年轻时也像所有人一样拥有梦想;文森特每天一副愿意为全人类的福祉燃尽自己的样子,但在旁人的婚礼上偶遇年轻姑娘的搭讪,也会怦然心动。


从比利时去往巴黎的一路旅程,像一场毫无预期但效果惊人的心理诊疗,极端的“休克疗法”不但逼迫着郁郁寡欢的文森特承认了自己惧怕死亡,仍然怀恋美好人生的现实,也让假装幸福的阿姨褪掉了伪装,承认自己的失意,父母争吵之后重新和解,未婚先孕的女儿诞下了婴儿——一切悬而未决最终都在历经险阻之后踏实地落地。


这个故事的有趣之处在于,最初,所有人都向着心里想象的那种所谓的“正常”生活去拉扯,但却收获了越来越糟的结果;而后来,意外推动着一切向看起来越来越糟的方向发展,却意外收获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尾。这难道不就是生活的真相吗?一切无法预计又混沌不清。 你在盼望着美好的时候,却遭到致命一击;在你陷入绝望的时候,又突然赏赐给你甜蜜。


说到底,人生都是打怪升级的游戏,谁都没有通关秘籍,我们有时信心满满有时小心翼翼,有些人败在开头,有些困在中途。所以,当你看见文森特一家人齐齐整整坐在草地上, 即便疲倦又遍体鳞伤,你也能明白,在与生活的这场对抗中,他们俨然已经算是通关的胜者。


值班编辑:安兰德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口述:我所接触的晚年周恩来

点击图片阅读 | 他是香港歌坛最低调的“歌隐”,粤语歌时代改变历史的灵魂人物,在他的身上有一个年代、一座城的印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