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痒起来比痛更难受,像有虫子钻心,非得抓到皮肤出血才解恨,而且还好在夜间发作,让你成宿成宿的睡不着觉,经常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现在又到了湿疹的高发期,特别容易得小腿湿疹、足部湿疹、阴囊湿疹,头皮、腋窝、脖子、肘窝等出汗多的地方,也容易长湿疹。因为潮湿、闷热的仲夏来了。
湿疹有很多成因,但据多项临床调查显示,
湿疹患者中,湿热质及倾向湿热质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并且有血热的现象
:
-
有口气,多黄痰
-
舌苔黄且厚腻
-
头发油腻、易掉发
-
面部经常泛有光
-
体味重或有狐臭
-
脸上或后背经常长痘
-
小便黄、热
-
大便黏滞不畅或经常便秘
-
男子阴囊潮湿,女子白带多或黄
究其原因,长湿疹主要因为湿邪和心火。
1、湿邪
外湿:
夏至到三伏天这段时间,天气多潮湿闷热、降雨也多,如果出汗、淋雨后不及时擦干或换衣服,或长时间呆在潮湿的地方,或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感受湿邪,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久之则酿成湿热之气。
内湿:
平时爱吃荤腥鱼肉、冷饮、寒凉水果、甜食等,导致脾湿,在吃了辛辣煎烤、燥热的食物后,湿与热勾结,外走肌肤而诱发湿疹。
2、心火
湿疹,中医里叫「浸淫疮」,《内经》、《医宗金鉴》等医书上都说「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圣济总录》中记载:「风热蕴于心经,则神志躁郁,气血鼓作,发于肌肤而成浸淫疮也。」
现代医学也证明,
心理因素与湿疹有密切关系,紧张焦虑、抑郁都容易患湿疹。
而夏应心,夏天心火旺,人本来就容易烦躁易怒,如果你又是个急脾气、或爱生闷气、或要强心累的人,这股心火、肝火没办法平息,在体内就化热,造成血热。「压力性」湿疹,就是自我感觉压力大时,湿疹会复发或者加重。如果湿热加心火太旺,气血又不通,湿气、热气都排不出去,就会反复的长湿疹,不好治愈。
说到湿疹,不得不好好说一下婴幼儿湿疹,现在婴幼儿湿疹门诊量特别多,占皮肤科的60%,这也是因为体质湿热的原因。那这些孩子小小年纪是怎么导致体质湿热的呢:
1、母热则子热,母寒则子寒
母婴遗传的几率比较高,如果妈妈是湿疹易发人群,孩子发湿疹的几率就会高出四成。
2、孕期饮食不当
怀孕期间应饮食清淡营养,过多的吃鱼腥海鲜、肥甘厚味、辛辣食品、过于寒凉的食物,会在体内生湿、生热,宝宝通过母亲的气血,受到湿热环境的直接影响,生出来就是湿热体质,容易有疹子、痱子、尿黄、便秘等症状。
3、孕妇营养不良
母亲身体虚、妊娠反应重,吃不下东西,营养差,孩子生出来会因为营养吸收不够,免疫力低,有可能继发皮肤病。
4、哺乳期过度进补
月子期间也不要特补大补,尽量少吃一些反季食物及过于油腻荤腥、寒凉的食物,这些食物产生的湿热之性会通过母乳传给孩子。
5、高热量喂养
比如肉、奶制品、垃圾食物吃得太多,就像在孩子这个纯阳之体上面浇油,导致火热太盛,出现湿疹、肥胖、精力亢盛、多动、汗毛重、出汗多等。
所以打算要宝宝之前,最好调理好体质、治好湿疹。
生养孩子,最好母乳喂养,即便断奶,也要给孩子吃些五谷杂粮、蔬菜泥等
,而且老祖宗留下的经验:多给孩子喝米汤也很好。米汤是最养人的,煮粥的时候多放一点水,煮出来的米汤和粥油,对脾胃特别好,而且还是滋阴之物,经常给孩子喝,能解热气。
平时注意观察,
孩子大便干燥、小便黄热、睡眠不踏实、容易醒,就说明孩子身体里有多余的热
,这时候要格外注意,饮食上清淡,控制点食量,七分饱就可以;避免受风寒、潮湿,也不要穿的太多或太少,以免引起湿疹。摸摸孩子的脖子和后背,不觉得凉就说明穿衣合适。出汗后不要吹风。
如果孩子出了湿疹,一定不要私自用消炎药和药膏。因为抗生素性质寒凉,怕它「消火」太过而伤了孩子阳气;很多湿疹药膏都含有激素,经常使用怕引起激素依赖性皮炎。
孩子反复发湿疹,一定要从调理体质、改变喂养习惯开始
,而不是一心只想着把湿疹压下去,这次压下去呢,下次呢,湿疹就是体内热毒、湿毒外泄的一种渠道,不从根本上去掉湿热的环境,什么药都是饮鸠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