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场正在经历一波“牛市”行情,自9月24日以来,股指大幅上涨,成交量屡创新高,市场情绪高涨,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
在股市快速上涨的背景下,一些医药上市企业的股东开始计划减持股份。据不完全统计,10月以来,在制药领域,至少有22家企业发布了减持计划或减持结果公告。
对于公司重要股东抛售自家股票,往往会引起市场对企业股价和未来前景的担忧。事实上,医药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仍需观察多方面因素,包括政策的持续性、行业内部的创新能力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等。而在医药行业持续变革的背景下,资本市场融资进程趋于理性,重要股东减持也可能释放新的信号。
股价大起大落
市场情绪走向何方?
近一个月来的二级市场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行情。
受政策利好刺激,A股市场在9月24日迎来了显著的上涨。当日,主要宽基指数跳空高开,放量大涨,全天成交近万亿元,31个申万一级行业全部收红。沪指罕见大涨4.15%,一举突破2860点,而创业板指、上证50、A50等指数涨超4%,港股恒生科技指数当日涨超5%,市场底部似乎已确立。
然而,进入10月之后,市场情绪从高涨逐步转向了谨慎和悲观。A股节后震荡回调,三大指数齐跌,市场情绪转向谨慎。
在股市起伏动荡之间,一些医药企业公开宣布减持信息。
根据香港联交所披露易公布的数据,信达生物的创始人、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俞德超在9月30日和10月2日合计减持了325万股,减持的总金额约为1.52亿港元。减持之后,俞德超所持有的股份占比从7.90%降至7.70%,持股数降为大约1.2597亿股。
尽管发生了减持,信达生物在10月4日的股价仍然大涨了11%,显示出投资者对公司的长期信心。
10月15日,同和药业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之一庞正伟累计减持公司股份398.2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0.94%,本次减持计划已实施完成。
另外,誉衡药业在10月7日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王东绪计划自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21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0.0092%。减持的原因是个人资金需求,股份来源为2014年度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获授的股份。
除了个人股东,也有法人大股东和机构对药企股票进行减持。
10月21日,华森制药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成都地建计划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合计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减持原因是控股股东经营发展需要。成都地建承诺在锁定期届满后两年内减持价格不低于发行价,且在锁定期届满后24个月内合计减持不超过其所持公司股份总数额的10%。
10月18日,近岸蛋白发布股东减持股份计划公告。南京金溧、苏州金灵等股东共计持有公司3,432,632股股份,合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4.8915%,因自身经营发展和资金需求,计划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询价转让等方式减持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股东的减持价格按照市场价格确定,减持期间为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3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
10月16日,嘉应制药公告,公司股东东方证券计划自公告之日起十五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507.51万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比例1%)。
10月9日,振德医疗公告,公司股东许昌园林持有公司股份11,773,94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42%。因自身资金需求,自公告披露日起15个交易日后3个月内,许昌园林拟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等方式进行减持,减持股份的总数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
不过,仅仅过去5天,振德医疗就再次发布公告宣布该减持股份计划提前终止,许昌园林未实施减持。
行业人士分析指出,这种减持潮可能反映了股东对当前市场行情的判断,以及对未来股市走势的不确定性。一方面,股东可能认为在股价上涨后减持可以获取较好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也可能出于对市场未来波动的担忧,选择在当前时点进行减持以锁定利润。
政策利好叠加
减持为何加速?
今年以来,医药行业频繁出现大股东减持的现象。根据各家公司披露的信息,减持原因多种多样。自然人股东减持多是由于个人资金需求,而法人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则可能基于经营发展需求或战略调整等原因进行减持。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08家医药企业发布225封关于股东减持的公告(详见文末表格)。
减持行为可能会对市场情绪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股市出现小幅回暖时,减持行为可能会被市场解读为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缺乏信心的信号。
一些投资者在论坛上表达了他们的担忧:“部分药企的估值已经处于低位,而此时仍在减持的公司,其投资价值令人质疑。如果公司即将推出重要的新产品,创始人比任何人都清楚公司的潜力,他们知道公司的股票价值可能远超黄金。相反,如果公司内部出现了不利因素,高管们可能会更倾向于持有现金而非股票。因此,高管的减持行为往往被视为一个警示信号。”
2024年5月,中国证监会针对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的行为发布了新的管理规定,即《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减持管理办法》),旨在规范大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减持行为,防止绕道减持等问题。根据这一新规,如果上市公司出现破发、破净情况,或者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且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近三年年均净利润的30%,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将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公司股份。此外,新规还鼓励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股东承诺不减持股份或延长股份锁定期,以引导股东根据市场形势合理安排减持节奏。
这些规定对医药行业产生了显著影响。由于医药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新规的实施对那些尚未盈利或现金分红不足的生物医药企业构成了较大压力。例如,对于那些上市后尚未实现稳定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其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可能无法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股份来实现资金的回流,这可能会影响这些企业的资本运作和研发投入。同时,新规也意味着那些希望通过IPO退出或上市套现的实控人们面临更大的挑战,这可能会促使企业更加注重长期发展和内在价值的增长。
有观点指出,资本市场近期的低迷表现导致股价不振,部分高管因早期以较高成本获得股权,长期承受亏损。随着市场的反弹,这些个人股东的减持意愿变得尤为强烈。
一些投资者表示,许多医药公司缺乏实质性的业绩和分红,且在研发和商业化方面面临显著的不确定性。他们认为,真正具备实力的公司股价不会因股东减持而受到显著影响,而那些有实力的大股东通常也不会选择减持。
医药企业股东的减持行为是市场波动的一个缩影,它映射出市场参与者在特定时期对市场前景的不同看法和决策。同时,监管机构也在通过规范和引导努力平衡市场动态,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并推动市场的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