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总裁营销兵法
中国营销人的专属新媒体!由《销售与管理》传媒组织百位营销界专家和实战精英主笔,关注和研究传统企业互联网+下的新趋势、新营销、新案例,实战观点、大案要案将每日推送!品牌案例中心、专业培训中心提供一站式深度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黑马营销  ·  闲鱼赚钱「野路子」,P图成副业巅峰? ·  昨天  
廣告狂人  ·  2024,十大创新力CMO征集中! ·  昨天  
他化自在天  ·  《拆解直通推广(阳谋级推广入门1/Last4 ... ·  6 天前  
NoxInfluencer  ·  全新功能,TikTok直播详细数据尽在Nox聚星!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总裁营销兵法

90岁的朗读者,身价千亿却骑自行车上班,60年来万般宠爱只向一人

总裁营销兵法  · 公众号  · 营销  · 2017-04-18 15:02

正文

中国营销人的专属新媒体!


运营

干货

深度

报道

人物


一个人活着,

一定要对人民做点有意义的事。


一生一件事


就在前两天,

《朗读者》的舞台上,

迎来了一位90岁的老人,

“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


作为中国焊接科学奠基人,

清华焊接专业的创始人。

潘老对我国众多现代化工程,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秦山核电站,第一条高铁,

这里面都有他的汗水。



在节目中,

以潘老为首,

近十位清华大学,

以及西南联大的功勋级校友,

一同朗读清华的《告全国民众书》。


这些中国各科研领域的元老人物,

年龄加起来超过1200岁。

那年代里,面对破碎的山河,

国家因孱弱而遭受欺凌,

清华人所发出的奋进的呼号,

如今听来依旧令人热血澎湃。


用潘老的话来说,当时,

念书的目的只有三个:

“抗日、救国、回家。”

是的,他们那一代人,

读书,就是为了国家。



1927年12月,

潘际銮出生于江西九江,

一个普通的铁路职工家庭。

家里的条件虽然不是很好,

但他和许多孩子一样无忧无虑。


潘际銮从小就求知若渴,

小学读了一年连跳两级,

三年级读完,又直接读五年级。

就在小学快读完时,抗战爆发,

日本入侵,九江告急,

一家人只好逃往南昌。


虽然这时他没机会进学堂,

却用半年不到的时间,

自学了小学剩下的全部课程。



等他考上初中,

家人又再度逃亡,

一走就是3个多月,

一路上躲避日机轰炸,

在饥饿和病痛中几度涉险。


1939年,全家抵达昆明,

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住在乡下,

每天要走30里路去上学。

有一次他和哥哥不慎被洪水卷走,

差点因此丢掉了性命。


饥饿和逃亡,成了少年全部的记忆。

从那个时候起,潘际銮暗暗发誓,

一定要好好读书,努力学知识,

为民族崛起尽一份力。



1943年春天,

以各门功课第一的成绩,

潘际銮考进著名的中山中学,

两年后,又被保送进西南联大。

当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一,

缔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学府,

潘际銮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时光。


回首求学的岁月,

潘老感慨道:

“抗日救亡是当时联大师生的共同目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对于我来说,

10岁就穿梭在炮火之中,

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

所以读书纯粹为了求学问,

将来能够救国和报国,

功名利禄根本没有想过。”



抱着求知救国的理想,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清华机械系,

当时国家急需建设型人才,

清华便推荐他到哈工大,

跟随苏联焊接专家普洛霍洛夫,

学习新兴的焊接技术。


当时这项技术国内一片空白,

潘际銮想:“虽然现在还用不上,

但在中国以后的经济建设中,

这项发展中技术一定会起重要作用。”

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哈工大。


当时自愿学习焊接专业的研究生,

数来数去只有6个人,他报名时,

清华、北大的老师开玩笑说:

“你专门到哈工大,

去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

有什么意思呢?”



潘际銮没有考虑个人,

他想到是祖国未来的建设,

如果仅从眼前利益出发,

学一门热学科当然更“划算”。

到了哈工大后,他努力学习,

并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

极大丰富了焊接的科学分析。


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

他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

在我国高等教育界,

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

随后又在清华建立焊接教研组,

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

就这样,中国的焊接人才队伍,

才一点一点壮大起来。

可以说,潘老是中国焊接领域,

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事实证明,

潘老的预见是正确的。

他所深入研究的领域,

成了国家各项工程建设里,

不可或缺的一环。


20世纪60年代,

他率领教师、工人花3年多时间,

完成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

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

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

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电子束焊机。


1987年至1991年,在我国自行建设,

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

潘老担任焊接顾问,

为该工程作出重要贡献。



最让国人骄傲的,

是中国的高铁名扬海外。

如今高铁遍布全国,

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高铁大国,

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

高铁运量最多、高铁等级最高,

让无数外国人为之惊叹。


高铁之所以能迅猛发展,

离不开潘老开创的钢轨焊接技术。

“高铁的钢轨要一点缝都没有,

全部焊起来,把它磨平、磨光。

全国最后总结是焊了66万个头,

一个问题都没有出。”



如果没有潘老,

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

就没有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

在核电和高铁两大领域,

潘老可以无比自信地说:


“中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其中很大一个原因,

就是因为焊接技术过硬。

中国钢轨焊接的水平,

超过世界任何国家。”


他不求名利,求的是奉献,

希望中国的发展能像高铁一样,

让世界为之震惊和赞叹。



潘老的科研成果,

估计可达数千亿。

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

身居陋室,上下班骑自行车。


他在清华大学焊接楼的办公室,

真是简陋无比。潘老作为学科筹办人,

只有一个光线不太好的小办公室,

大约10平米。那间小办公室,

被已经掉漆的家具和书报资料,

塞得满满当当,让人没法下脚。


至于收入,一个月也就万把元,

相比老伴儿5000元的退休金,

潘老觉得已经非常满足了。



在潘老家里,最贵的,

也就是两台台式电脑,

他一台、老伴儿一台,

其他要花钱的地方,很少。

实际上,作为院士的潘老,

待遇要参考副部级干部。


但二老对名利不感兴趣,

公司高薪聘请潘老,都被婉拒。

如今住在清华的荷清苑社区,

还是十多年前的老房子,

书房都是用阳台改造的。


至今,90岁的潘老每天在实验室里,

工作10个小时左右,他说:

“我终身投入这个事业,

是为国家做贡献,

而不是赚钱牟利。”



不但是科研,

对于祖国人才的培养,

潘老也是竭尽所能。

1993年,潘老应桑梓之邀,

担任江西省南昌大学校长。


当时江西是个“三无省”,

无重点高校、无学部委员、无博士点,

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潘老,

65岁到南昌大学“救火”,

将当初西南联大的育人之风,

带到了这所不起眼的学校里,

大力推行本科教育改革:




对各学期未修满规定学分数60%的学生,

要求缴纳全部培养费,并跟班试读一次,

仍未修满学分数60%以上者,予以退学;

对公费生和自费生实行滚动竞争,

学习不好的公费生可能转为自费生,

而学习好的自费生则可以转为公费生。




这些让国内高校,

同行瞠目的制度,

均有着浓厚的联大烙印。

很快,南昌大学学风陡转。


1996年,南昌大学“211”预审通过;

2002年,南昌大学成为江西省唯一,

一所“211”重点大学。



任职校长10年间,

潘老从不为亲近搞特殊关系。

他的学生和下属,从未沾光。


学生张华在南大任教,

并没有“获得更多资源”,

相反,潘际銮跟他说:

“你就默默无闻地干,

自己去争取课题,

别指望在学校拿钱。”


给潘老做了6年秘书的徐丽萍,

在潘上任时是正科级,

直至潘老卸任,职级都没有改变。

徐丽萍笑称不敢印名片,

“那么大年纪,还是科长,

实在不好意思啊”。



潘老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

专注于学术研究、培养人才,

多亏了贤内助,北大才女李世豫。


其实早在去年,潘老和夫人,

就因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红遍网络。

两人衣着简朴,却浑身上下,

散发着无比浪漫的气息。

潘老夫人看到有人抓拍,

还俏皮地伸展手臂,

露出充满幸福的笑容。


后来,两位老人的信息曝光,

大家才知道潘老的真实身份。

而那羡煞旁人的画面,

不过是二老的简单日常。

两人相濡以沫几十年,

一直是这样走过的来。



潘老读书的时候,

根本没有心思恋爱。

1950年,李老师到北京考学,

正好遇到老乡与潘老同屋,

潘老和老乡就让出了房间,

还主动给李老师辅导功课。


两人认识了三个月之后,

潘老就去了哈尔滨学焊接。

没有甜言蜜语、山盟海誓,

一别五年,恋情却不受影响,

五年后,两人结为夫妇,

一过就是几十年。



没有昂贵的座驾,

也没有华丽的衣裳,

风风雨雨,朝夕不改,

家里事李老师一人照管,

给了潘老巨大的支持。


经济收入方面,李老师也说:

“要高薪干什么,生活够了就行,

不要整天想着挣多少钱。

我们这些人搞科研目的不在钱,

就是要搞创新。国家有进步,

工业有进步那就好了,

人民的生活就好了。”


所以,两人穿着朴素的衣衫,

如神仙眷侣被抓拍下来时,

许多人了解到后都说:
“那个年代的人真的不一样,

爱上一个人,就是一辈子,

做一份工作,就坚持一辈子,

研究一个专业,就耗尽一生。”



潘际銮的生活,

从来都是平平淡淡。

每天上午8时30分,

在家吃完夫人准备的早餐,

他就蹬着电动自行车,

到清华大学焊接馆上班,

带着20多人的团队干活。


傍晚6时,他蹬车回家,

老伴已经准备好了晚饭,

晚上上网、回回邮件,

一天便过去了。


可是在这样的平淡中,

他们却有着别样的欢喜。

高铁验收时,李老师受邀体验,

心里无比高兴,替潘老感到自豪,

“验收的时候坐到高铁司机旁边,

我心里高兴死了。又很害怕,那真快,

我们从来没坐过那么快的火车。

这都是我老伴的功劳!”



现如今,潘老年龄大了,

为了安全,不再骑车带老伴兜风。

但浪漫情调还是不减。


他曾翻出许许多多老照片,

偷偷做了一个相册,

作为钻石婚的礼物送给李老师。

简朴的相册,打捞起层层叠叠的时光,

记录了60年里风风雨雨的陪伴。


这样历久弥新的爱情,

在各种欲望泛滥的社会里,

真是一股暖心的清流。

二老的生活简朴、自在随心,

对国家的那份赤子之心,

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一生一件事,

一生爱一人,

这样的简单和纯粹,

却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尤其是在浮躁的世界里,

需要抵御更多的诱惑,

不被欲望的身影所左右,

坚守住自己的内心。

那样的一颗心,

比金子还要宝贵。

本文来源:艺非凡


总裁营销兵法

ID:yishoubaodian


中国营销人的专属新媒体!由《销售与管理》传媒组织百位营销界专家和实战精英主笔,关注和研究传统企业互联网+下的新趋势、新营销、新案例,实战观点、大案要案将每日推送!品牌案例中心、专业培训中心提供一站式深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