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一个月前,得到大学深圳校区的一位同学,将代表整个校区,冲击开学典礼的演讲大舞台。
他是我们“
全村的希望
”。
一个月后,他面对台下 3000 名观众,登台讲述了自己治理黑臭水体的故事。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超大型演讲,同学们叫他河神,我们亲切的称他“波叔”。
开学典礼演讲当天,我看到舞台上的波叔,也不禁感慨,感慨他的表现出色,也感慨他这一个月的纠结与不易。
今天,我想借幕后的故事,跟你聊聊——
一个演讲小白,是怎么写稿、备稿,一遍遍练习……最终登上大舞台、完成面向数千人演讲的
。
时间还是回到一个月前,波叔收到通知:接下来几天,他将去北京,参加得到组织的选拔集训。
那时,我久违地感受到什么叫做“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北京可冷了,波叔要注意添衣服;
南北饮食差异大,要习惯,保重身体……
波叔承载着全村的希望,意气风发地进京了。
原本,我们觉得,波叔的治河经历这么精彩,这次肯定稳了!
再见波叔,是在一周后,他整个人都不好了……
那时,我们其实已经知道——波叔在北京表现的不够好,进入了待定。
班主任问波叔:你现在遇到什么问题了?
波叔特委屈的跟我们说:
原来我真得把这个稿子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啊!
?罗胖不都有提词器吗?
简直把我都给气笑了,演讲初学者会本能地觉得“背稿”是巨大的困难。所以,我们首先要帮波叔解决的,就是“背稿”问题。
1、从“背稿”,到“备稿”
波叔说,一份稿子差不多有 5000 字,背下来简直太难了。
他还补了一句:比登天还难……
我看了看这份稿子,点点头,说:
你这稿子确实不好背,但
不是因为字数,而是说的根本就不是你自己的话。
波叔也很委屈,他说这是根据各个老师给的建议修改的……
有些演讲者,可以驾驭多种类型的稿子,但显然波叔不在此列,换个说话的模式就各种别扭……
例如,原本的稿子是——
其实,我是一名从事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环境工程师。有点儿听不懂是吧?我翻译一下啊:我是一个治理臭水沟的。
而波叔的习惯,他更喜欢短句,“
翻译一下
”这样的词也尽量不要有,改成下面土土的样子,可能更适合——
这时,距离登台,还有 10 天。
说服波叔推翻再来一遍,不容易……
果然,波叔犹豫了,好容易背了一个多礼拜的稿子,说推翻就推翻……连写带背还能不能赶得上登台?
波叔又委屈了,泛起了小情绪,心理能量也见底了……他说:你看我每天忙来忙去的图个啥?公司那么多事,一周周的不在,老婆都有意见了……
-
你在河道一边累死累活,看到对岸有人扔垃圾,什么心情?
-
过年时,亲戚朋友问你在做什么工作,看到他们掩藏不住的表情……什么心情?
-
一条臭水沟,变成了干净的河道,两年时间你造福了周围 50 万居民,什么心情?
——
我们的做法也很简单,
先缩写,把观众不关心的细枝末节通通去掉。
波叔他们治理河道历时两年,做了太多工作,把关联度不是那么高的、听众也不太关心的,直接砍掉了——
例如怎么避免施工扰民、怎么联合城管执法拆违建等等……
最后就保留了4件事:清垃圾、查管网、挖淤泥、找水源。
缩写,其实就是减少演讲的头绪。
本来要记住 8 件事儿,现在只需记住 4 件,不仅演讲者准备演讲的难度大大降低,观众听起来也更有重点了。
光缩写还不行,毕竟18分钟演讲时长是大前提,我们还得扩写,把篇幅填回来。
我给波叔的建议是:
改掉上帝视角,穿越回当下,找到亲历者视角。
我们必须要用一两年的时间,取得人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效果,时间短,任务重。但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做到了。
这是站在 2019 年的今天,波叔的讲述方式,感觉看上去不仅不让人激动,反而有种“就你能”的感觉……
那怎么穿越回去呢?我让波叔回想当年亲历的场景,他后来是这么改的——
2017 年 7 月份的一天,在外出差的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紧急回到深圳。
一落地,同事们就带我来到了一条河边,摊开一张地图:“咱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这条河的黑臭消灭掉。”
虽然困难很大,但心里还有些小激动——有机会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它变成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造福周边 50 万居民!
正在我跃跃欲试的时候,同事轻声地提醒我:留给咱的时间不多了,要两年内完成……
你看,这么一改,是不是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亲历者视角。
在我们不断挖掘素材的过程中,我问波叔:
为什么非得 2 年内完工呢?
波叔说:哦,咱们深圳市政府,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下决心 3 年内彻底消灭黑臭。
我听完直拍大腿:这么重要的事儿,你咋不早说呢?!
就这样,围绕波叔治臭水沟的几个核心事件,一个个闪光点被陆续挖掘出来了。
波叔改完这份稿子之后,也很兴奋,不光头绪少了,还加入了满满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他发现
只要回想自己的经历,就能把稿子串下来,“背”稿也没那么可怕了。
——
稿子改好,开背!这时距离登台,还有 8 天。
波叔特地去求教了广州校区同学——王雪冰,她是世界级记忆大师,最终也登上了开学典礼的舞台。
冰雪聪明的雪冰大师,在繁忙的准备之余,花一天时间,帮波叔量身整理了一套记忆法。
波叔白天背、晚上背、跑步背、睡觉都在背……两天后,波叔终于能磕磕巴巴背下新稿子了。
他再次奔赴北京,为登上舞台做准备。
出发前,他录了个视频……
你看波叔呆滞的眼神、木讷的状态、僵硬的身躯……这时的波叔,顶多是 “能背过”稿子,离声情并茂的标准还差得远。
时间不多了,开学典礼倒计时,6 天。
2、从平铺直叙,到声情并茂
再次跟波叔面对面,是两天后的北京,一个上午。
几小时后
,他就要接受舞台呈现辅导了。
看得出波叔这两天精神状态很不错,也挺激动,稿不离身,口中絮絮叨叨、喃喃自语。
波叔,你的稿子已经挺熟的了,从今天开始,你要找到另外一种感觉。
你如果总想着你的稿子,那这就是“内容”驱动的模式;但
一个好的演讲,要进入“情绪”驱动的模式。
你不用刻意记住所有文字,甚至有错漏都不叫事儿,只要想象着当时你心急如焚的下飞机,你在想什么?你面对难题,有哪些纠结?……
牵引你的,应该是各种微妙的情绪
,例如自豪、喜悦、担心、坚定、艰难、惆怅、得意……
尤其要
关注每个情绪之间的过渡
,带着听众不断向前。
波叔不愧是被我们按住摩擦了半个月的种子选手,他马上就开窍了:
我拍着手说:
对喽,你加油找找感觉吧!
——
当天下午,波叔进入了闭关的状态。
登台前的最后 4 天,他将跟张慧老师一起,为最后的登台冲刺。
得到大学两位首席打磨教练: 张慧 / 马徐骏
我有幸打听到了很多内幕,也去参观了他们的练功房,收获到很多宝贵的经验。
张慧老师是得到大学首席打磨教练,我们都尊称她慧师。慧师用了很多方法,
就是为了帮助演讲者加强对现场的感知。
很神奇的是,她并没有刻意传授眼神、手势……但最终,波叔他们都奇迹般地做到了!
练功房一面墙是镜子,
慧师先让大家体验对着镜子讲的状态。
咱们每个人
对着镜子练习演讲,是没有“对象感”的。
接着,慧师安排演讲者们一对一、一对多练习。
波叔隔着几米,
冲着另一位同学背稿子,语速一下就放慢到了舞台的标准,而且立刻 get 到了眼神和情绪交流的状态
,进入了娓娓道来的聊天模式。
就这样,慧师迅速让他们找到了舞台的对象感。
波叔自己也说,前后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以前没琢磨过也搞不定的高大上演讲技巧,瞬间秒懂!
接下来,怎么才能让同学们发挥得更稳定呢?慧师又给了几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默写
默写不稀奇,感觉这个法子也挺笨的……但当演讲者有了对象感之后,再默写,就能发现以前没觉察到的小bug,让稿子更通顺;
第二个建议,录视频
不断不断录视频,这次的视频,不光是为了检验稿子熟不熟,而是让演讲者盯着视频里的自己,看眼神手势是否到位,自己给自己最及时的反馈;
波叔在这个视频里的状态,跟他刚刚背过稿的状态,简直天差地别!
第三个建议,录音
茶余饭后,不知道干啥的时候,那就再录一遍音吧,录完之后自己给自己找茬,调整、再录。
没错,这也是必须下的笨功夫。
波叔在最终登台前,录音录了 30 遍。
2、最后的练习,抗干扰和彩排
都准备到这个份儿上了,是不是可以沐浴更衣准备登台了?
要想从容面对 3000 人的大舞台,波叔他们的挑战还没有结束,最狠的来了!
登台前最后 2 天,慧师又带着他们,开始玩游戏了……
两个同学接力,你讲一段,我讲一段,你在听别人讲的时候,是否还能够迅速回忆起自己的内容?
再换两个同学,边走边讲,但各讲各的,互相干扰互相伤害,考验彼此能不能顺利讲完?
看到这些练习,我真的觉得换我上都未必成……
一方面你要在不熟悉的状态下边走边讲,另一方面你还得不被周围人影响、流畅地把稿背出来……
波叔他们经过了这样的锻炼,对稿子的熟练程度和自信程度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就是抗干扰练习,现场可能会发生很多意外的、突发的状况,比如说摄影师突然给你照相了,例如说同学们突然鼓掌了……再比如现场屏幕突然出了问题、音响异常,声光电掉链子……这些到底会不会影响你的演讲?
如果演讲者控制不了意外的干扰元素,很容易大脑突然断片,一片空白,抗干扰练习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慧师还带着波叔他们做了更多练习,这些练习都扛下来,我看波叔的眼神都变了,膨胀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咱练习可比真讲难多了,大舞台算个啥?!
好,稿子背熟了,情绪充沛了,内容扎实了,抗干扰做到了……
登台前的最后 1 天,波叔来到了舞台现场,这是最后的彩排!
慧师给的建议是:多上台站一会儿,感受现场的氛围,脑补底下坐满了人。
在现场调整金句和幻灯片、对接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