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椒医学
本团队扎根于国自然、省市级课题申报,学术代表作规划、实验方案设计、科研技能教育培训等方面,致力于提升年轻科研者科研水平,真正掌握国自然课题设计的核心要点、精妙逻辑和标书撰写技巧,提高标书水平和质量,最终中标国自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刘守英:顺应城乡融合,变革土地制度 ·  19 小时前  
金融早实习  ·  国金证券2025届春季校园招聘启动! ·  22 小时前  
国际金融报  ·  围猎英特尔 ·  3 天前  
哲学王  ·  三联的猛料,刺痛了多少中国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椒医学

聊过上千个国自然申请人后,我发现大部分上了“追热点”的当。

青椒医学  · 公众号  ·  · 2025-02-17 07:00

正文


FOREWORD


科学研究这条路,说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却总有人误以为只要搭上某个“快车”,就能飞黄腾达。结果,不少人盲目跟风追逐学术热点,最终却陷入泥潭,拔不出来。



曾几何时, 非编码RNA 风靡一时,几乎成了生物医学研究的 “黄金赛道” 。从2015年到2021年,lncRNA、miRNA、circRNA、piRNA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各类SCI期刊上。打开数据库,几乎可以看到这些“小分子”的“身影”出现在各种疾病研究的“舞台”上,从癌症到心血管疾病,从代谢紊乱到神经退行性病变,仿佛没有它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申请书里,lncRNA调控miRNA再调控mRNA,套路都快“烂”了,但只要有这一层 学术包装” ,中标率似乎也变得不低。
那时,连评审专家也难逃其魅力,多少项目在这些“非编码小分子”的光环下顺利立项。就连申请人自己也忍不住陶醉: 好一个 万应灵药 ,真是哪里需要往哪里“贴”! 然而,表面的风光,背后暗流涌动。2021年开始,pubpeer等学术不端曝光平台上频频传来 “爆雷”消息: 大量关于非编码RNA的研究存在重复实验、数据篡改、甚至编造等问题 那些曾经看似“石破天惊”的发现,一夜之间成了学术圈的笑柄。
一时间,不少人感叹:非编码RNA竟然成了“造假重灾区”。那些年投入非编码RNA研究的“追随者”们,犹如坐上了一辆失控的列车,眼看着前方是悬崖,却无法停下。毕竟,已经把太多时间、精力、资金全砸进去了,项目结题还等着一系列成果来“撑门面”。 如今要“弃车而逃”?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要怪只能怪当初的盲目跟风。 因为追逐热点,看似省事快捷,但总在风口浪尖上奔跑,哪知道风向什么时候就变了?学术界的热点从来都是一阵一阵的,这波非编码RNA的热潮过了,接下来就是免疫治疗、基因编辑,谁能保证下一个不被卷进去?
说到底, 科学研究是个细水长流的活儿,容不得急功近利 一味追求热点,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学术研究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是为了迎合某个趋势、赶某个时髦。 就好比治学之道,如同慢火煲汤,时间到了,自然有浓香扑鼻,而不是急火猛攻,烂糊一锅,入口不堪。
就像这些年,多少科研人因追热点而不得善终。说是“追热点”,何尝不是“追名逐利”?看到别人靠某个热点发了好文章,升了职称,就心痒难耐,也想来分一杯羹。殊不知, 真正的学术积累,绝非一日之功 那些发表的高分文章,往往是几代人辛勤耕耘的结果,不是靠几个“热点词汇”就能一蹴而就。
追热点的学者们,不是没有反思,但大多数时候已经身不由己。项目拿了,研究做了一半,总不能半途而废。于是硬着头皮继续走,越陷越深,最后变成了不得不为结题而“作”结题的悲剧。 不是不想转方向,而是积重难返。 就像有人形容的:“好比入了冰库,想出都出不来了。”
2024年度国自然医学部50大科研热点中标数统计表

总之,追热点如同用一块薄薄的布料去遮风挡雨,看似瞬间起效,实则脆弱不堪。风口上的猪,风一停,就成了摔得最惨的那只。 与其赶着热点去追逐短期利益,不如踏实在某个领域深耕细作。 学术是有温度的,是要有自己的“执念”的。只有真正热爱研究,才能在无数次实验失败后依然心无旁骛。

那么,到底该怎么避免这种陷阱呢? 给大家几点建议:

第一,选择研究方向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热点固然吸引人,但 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还需要冷静分析。 追随热点前, 先问自己:这个方向的研究问题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和长远目标?自己的研究积累是否能够支撑这个方向的深度探索?如果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做而跟风,那么很可能会陷入“群体盲从”的误区。
第二,科研要循序渐进,逐步积累。 与其追逐热点,不如 脚踏实地把自己的基础打牢 。一个成熟的研究体系需要时间和积累,不要因为眼前的热点而舍弃自己的长远规划。即便选择了热点方向,也要从基础问题入 手,逐步深入,切忌操之过急。
第三,学会适时“止损”。 一旦发现某个方向不符合预期,要及时调整,重新规划研究路径。不要因为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就盲目坚持。科学研究是动态发展的,要学会“壮士断腕”, 及时止损,不要让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第四,保持学术的批判精神。 任何热点都需要理性对待, 不要轻易相信某些“惊人发现”或“突破性进展 ”。多去了解相关领域的历史和发展规律,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科学研究是一场长跑,而非短暂的冲刺。追热点是学术路 上的“捷径”,但捷径往往伴随着陷阱。脚踏实地,慢慢走,才是科研人应有的姿态。 或许一时的成绩不显眼,但长期坚持下来,自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科研路漫漫,唯有心无旁骛,方能行稳致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