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婚姻家庭那些事儿
爱情、情感、婚姻、家庭,是人们永恒的话题,欢迎关注“婚姻家庭那些事儿”,提供新鲜、全面、有深度的婚姻、家庭资讯。张羽律师,专业的婚姻律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于小戈  ·  全裸被保安驱赶,她彻底疯了... ·  昨天  
于小戈  ·  萧亚轩都没她玩得野… ·  昨天  
槽值  ·  最没存在感的省,悄悄统治江浙沪 ·  2 天前  
于小戈  ·  老外实在是太太太不靠谱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婚姻家庭那些事儿

“新型婚姻危机”曝光,刺痛无数人:毁掉一段关系,这4个字就够了

婚姻家庭那些事儿  · 公众号  · 两性  · 2023-02-27 21:57

正文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

本期主播丨杨枪枪

前段时间,看到有个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说妈妈总是让一家人都很累。
她妈妈喜欢早起做一种很复杂的面食,常常凌晨五点便起床开始忙活。
其实,网友和她爸爸并不爱吃这种面食。可一旦吃得少了,妈妈便开始哭天抹泪:
“你爷俩都是白眼狼,我这辈子不都是为了你们,凭良心讲我问心无愧,却没人念我一点好……”
为什么我们总会脱口“问心无愧”四个字,去作为对别人提要求的前提呢?
“不亏欠”到底是真的付出,还是我们对外索取的武器呢?

“为什么付出这么多,他还是想逃离我?”
有句话说,人最好的活法,是无愧于心。
朋友琳琳就深受这句话影响,一直是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她从小事事要强,做事情追求尽善尽美,待人接物也无可挑剔。她常说,我必须做到自己心安才行。
在婚姻中,她更是如此。
这些年来,她一直尽责地扮演着好太太、好母亲、好儿媳的角色,家里的事情一把抓。
承包家务、负责孩子学习,甚至公婆的定期体检、家中亲戚的日常问候,也都是她在操心。
琳琳觉得,她已经做到了一个女人能做到的全部。
因为她的能干,自己在家里都有了“呼风唤雨”的底气。 每次和老公吵架,总能占据上风,因为她才是“付出”最多的那个。
可是最近,老公却不像以前一样愿意低头了……
上周,琳琳公司刚来了一个大项目,作为负责人的她每天加班到八、九点才回家。
晚上辅导完孩子作业,洗漱完,突然想起阳台的衣服还没收,厨房的碗还没刷,恰好老公应酬回家,刚打开门,一股酒气就扑鼻而来。
疲惫一天的琳琳忍不住开始发火:“每天就知道喝酒,家里什么大小事都不过问,最近我这么忙,就不知道早点下班?”
对方刚想解释,她又忍不住开始数算最近的辛苦,就这样两人言语一来一回,爆发了争吵。
“我嫁给你这么多年,为你们家付出这么多,我问心无愧!”琳琳终于使出了“杀手锏”。
听到这句话,琳琳的老公再也不说一句话,转身进了房间进了书房。
晚上,琳琳收到了老公的信息,“我们分开吧”。
说到这里,琳琳早就泣不成声,“我是这个家里付出最多、最累的人,我对他这么好,他竟然还想离开我?”
我问琳琳,既然这么累,为什么不让丈夫帮着分担一些?
她却一口否决: 不用,我一个人就能干,他只要念着我的好、别挑我错处就行了。
在琳琳的世界里,对不犯错误、内心清白的追求仿佛胜过一切。
因为在她的心目中,自己有“瑕疵”,就意味着对方有了指责自己的机会。
生活里也有很多人有着和琳琳一样的生活态度:
虽然我起早贪黑、带孩子、伺候老人、为家庭奉献了许多,但是我对你没要求,我问心无愧;
虽然我陪你白手起家,受了很多苦,但是我不是冲你的钱,即使分开我依然不稀罕你的钱;
这份“不亏欠”,让他们感到心安,得到了“好人”“好伴侣”的称赞。 然而在亲密关系里,这份执着却往往换来两败俱伤的局面。
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追求“问心无愧”,是如何“杀死”亲密关系的?
琳琳对“亏欠别人”的恐惧,来源于童年。
她的母亲是一个严肃少言的女人。从小到大,琳琳听过最多的话便是: 我们不要欠人人情,别让别人抓到把柄,会让人看笑话。
琳琳五岁时贪嘴,偷拿表妹一颗糖果,母亲当着亲戚的面打了她一顿,直到很久,还把这件事拿出来教育她。
慢慢地,琳琳长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无论学习还是做事,都挑不出一丝错处,谁提起琳琳都是交口称赞。
或许琳琳自己都不知道, 她的优秀源于恐惧。
小时候是害怕挨妈妈揍,长大了是害怕别人的眼光与批判。
幼年时接受严厉管教的孩子,成年后即使离开父母,仍然会战战兢兢,害怕犯错。
那种生怕踏错一步便被贴上“有罪”标签的心理,已经深入潜意识之中。
因此,琳琳近乎苛刻地要求着自己,对家人、对工作都忍不住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
只有回避“内疚”,掌握不犯错的“清白感”,才能让她感觉安全。
在婚姻中,她很完美,就连亲友都常对她的老公说,找琳琳这么个好老婆,可享福了。
然而只有琳琳自己知道,丈夫不止一次对她表达过:“和你在一起我感觉压力很大。”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远。
海灵格曾说, 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在一段关系中,我们通过不断地付出,拥有了所谓问心无愧的权利。
过度追求问心无愧的人,潜意识里真正享受的,是在关系里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感觉——
“我都做到这么完美了,如果有错,错的一定是你。”
“我都付出这么多了,你为什么不好好对待我。”
“分手就分手,反正我不欠你的,你欠我太多了!”
看到了吗?追求清白感的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付出,却总是强调自己的付出,让身边的人充满“愧疚感”,而后者为了保持付出的对等,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久而久之,身边的人就想逃离,因为没有人喜欢自己永远扮演“坏人”的角色。
所以,也许追求清白感的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无私”付出,其实背后藏着的是索取和要求。
我们常说,一段好的关系,一定是流动的,双方共同参与的,互相有所“亏欠”的。
而过度追求“清白感”,会让爱的天平严重倾斜,一方理直气壮,一方愧疚万分。
长此以往,家庭中的能量滞涩,关系走向破裂的边缘,该如何让这份感情“流动”起来?

走下“清白感”的神坛,勇敢“亏欠”别人
一个过度迷恋清白感的人生,是停滞的人生,表面光鲜,内里却缺乏改变的能量。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疑惑和烦恼,不妨仔细回想一下, 自己是不是也掉进了“问心无愧”的陷阱。
对清白感执着的人,往往有以下特点:
-从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当批评到来时如临大敌;
-无法坦承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欲望,害怕因为这些被指责,失去亲密关系;
-无法从心底相信自己的家人和伴侣,不相信他们会接受有缺陷的自己。
沉溺在过度清白感中的人,往往像戴着一个假面,只敢以最完美的一面示人,甚至连自己都不敢直面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
那我们该怎么察觉和改变过度追求“清白感”的模式呢?
想破除过度清白感的魔咒,第一步便是学习接纳。
德芬老师说过,负面情绪和苦难,是一个伪装的礼物,一旦你接受它,解开它,你就会得到惊喜,成为更好的自己。
亲爱的,请你深刻认识到,错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而内疚感则是你提醒自己改变的契机。
所以, 放下对自己的苛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比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更重要。
其次,学会坦然接受。
维持清白感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式是否定自己对别人的需求,不建立关系,就不担心失去。
而失去一段关系,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失败。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受,不妨转换思维:把自我价值和关系剥离开,认可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价值,而不是付出的越多,自己才更有价值。
同时慢慢从付出者的角色跳出来,尝试接受者的角色。
可以从小事练习,接受对方的回报,比如吃一顿ta做的饭、请ta做一次家务、提出自己的一个小愿望让对方去满足……
你接受,只是因为你值得!
最后,学习适度付出。
亲密关系就是在维持自我与妥协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过度付出,不但是对自我的“剥削”,也会让对方倍感压力。
下一次想要“包揽”全部的时候,可以问一问自己,这是他真的需要的吗?我做这件事是心甘情愿的吗?如果对方拒绝,自己会不会生气?我能不能心安理得接受对方相应的付出?
爱比“问心无愧”更珍稀。
愿你我每个人都放弃“负疚感”,在流动的关系,真正享受爱和被爱的感觉。

*本文由作者与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 | Kiwi
编辑 | 鱼甜
主播 | 杨枪枪

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