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年60岁的董建华作为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刚刚上任。在他牵头下,当时的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以及香港财经事务局局长许仕仁,组成“打大鳄三人组”,针对海外炒家,连环回击。
日后再度回忆起这段往事,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曾对腾讯财经表示,香港能赢得这一役,得益于董建华出手及时,勇敢地与做空香港的金融大鳄对赌。
他曾听说,当时索罗斯信心满满,向董建华说,“你一定赢不了我,因为你拿的是政府的钱,用一文要拿出一文,而我可以使用杠杆,拿出一文,可以找来30多文。”
最终,索罗斯败走香港。但这场风暴却给香港带来了深度的创伤。而对于那些亲历这场金融风暴的金融从业者来说,直至今日,那都是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灾难。
“香港的房价跌了一半以上,因为当时按揭70%,甚至是90%都很正常,房价一跌,这些人就变成了负资产,很多金融机构倒闭,很多人失业,服务业很萧条,富豪排名也重新洗牌。”摩根大通私人银行亚洲区行政总裁关金星对腾讯财经说。
那时如日中天的百富勤,在这场金融风暴中,轰然倒下,并引发香港一系列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倒闭潮。“慎用杠杆”是梁伯韬从中吸取的最大教训。
有数据统计,香港政府共计动用1181亿港元的外汇基金,维稳香港金融市场,这背后则是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作为支撑。至于中央政府在这场战役中,究竟耗费多少外汇,直至今日,仍是未知。
香港政府在金融风暴中,为了托市而购入的港股,日后被打包成一只名为盈富基金的产品,于1999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
在接下来的几年间,香港经济进入漫长的复苏轨道。这期间,内地金融市场开始逐步繁荣。2001年,中国证监会批准,中资券商设立、参股或者收购境外证券公司,香港成了这些中资背景金融机构出境的第一站。
海通证券、广发证券,招商证券、光大证券、中信证券等机构,那几年间,接连涌入香港。中资金融机构在香港的队伍逐渐壮大。
按照每10年发生一次金融危机的规律,2007年未能幸免。一场因美国房地产次级债券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开始在美国酝酿。
2008年9月14日,美国金融巨头雷曼兄弟因未能获得资金援助,宣布破产。同一天,美国银行宣布收购美林证券。这两个事件引发美国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并迅速发酵,传导至全球。
香港在第一时间受到波及,在接下来的3天里,恒生指数累计下跌16%,至2008年底,恒生指数跌至14387点,较上一年暴跌近五成,创自1974年以来最大跌幅。股市、楼市,以及就业市场,万马齐喑。
一年多前的2007年8月,陈爽被任命为光大控股的行政总裁。精心构思的公司发展计划尚未来得及展开,一场关系公司存亡的“保卫战”却意外降临。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各类衍生产品在香港大行其道。雷曼发行迷你债券是当时发售较多的产品之一。当雷曼倒闭的消息传来,那些遭受惨痛损失的“苦主”,开始上街。几年间,香港各大银行门口总能看到举着白旗抗议的人群。
“2008年,整个金融市场都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态,放佛天要塌下来。当时我们持有5笔累计期权,面临着亏损35亿港元的风险,那时光大控股的净资产仅有70多亿港元,如果亏损30多亿港元,意味着我们再无机会翻身。”陈爽此前对腾讯财经透露。
那年,关金星从摩根大通新加坡分支,调回香港。今天忆起那段往事,她说,正是因为经历了1997年的洗礼,亚洲的经济反而更加安全,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在西方,新兴市场相对而言,就变得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