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讲武堂
腾讯网军事频道出品。专业军事评论,解码环球军情。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讲武堂

战火 | 一文看懂《泪之谷》,3名以色列社会主义者的赎罪日战争

讲武堂  · 公众号  ·  · 2021-01-15 17:06

正文

作者:虹摄库尔斯克

近日一部以色列出品的反映第四次中东战争北线戈兰高地战斗的战争迷你剧《泪之谷》,在军迷圈子中迅速火起来。

最开始引起热议的是电视剧中以色列坦克与叙利亚坦克之间的大战。从《坦克大决战》到《解放:炮火弧线(库尔斯克战役)》,再到新世纪的《狂怒》,坦克永远是军迷们永恒的话题,况且是以独特的视角去描写战后最大坦克战之一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呢!说句题外话,笔者上次看以色列影视剧也是一部坦克电影——《黎巴嫩》,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来看看,一样的经典。

笔者用了两天追剧,终于看完!该剧被宣传为“有史以来制作成本最高的以色列电视剧”,确实有很大的表现张力。

目前,《泪之谷》第一季的十集已经播完,时间轴停留在了以色列坦克部队击退叙利亚大部队,是否还会延续拍第二季还不得而知,因为再往后拍就是以色列军队攻入叙利亚本土,炮轰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并和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组成的阿拉伯联军作战了!如果说第一季的故事仍然是以色列人的保家卫国,那么接下去的战斗就可能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因此是否会继续拍下去还不可知。

那么,笔者在这里就第一季的十集,和大家一起聊聊军迷眼中的《泪之谷》!(稍微有些剧透)

图片:《泪之谷》几位主角,注意这是一部群像戏,并非单一主角。他们从左到右分别是著名作家兼前坦克车长梅尼·本铎、巴黎回来的小哥尤纳坦·本铎(老本铎的儿子)、前指女军官坦芬娜、赫尔蒙山监听站守备队值班军官尤艾夫(坦芬娜男友)、坦克三小强驾驶员梅拉希、炮长阿鲁什、装填手马科。海报中还缺少一名重要角色——赫尔蒙山监听站监听员阿维兰。

(一)社会篇

以色列这个国家虽然耳熟能详,但毕竟离我们比较遥远,加上该国主要以犹太人为主体族裔,因此国内大众对这个国家的历史基本上是来源于传说甚至是道听途说,能够清晰地了解犹太历史的人更是知之甚少。

笔者也不敢说对这个国家有多了解,但毕竟身为资深军迷,对第四次中东战争这样如雷贯耳的战争还是知道一二的,因此就来掰扯掰扯。

《泪之谷》的背景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也叫做赎罪日战争,是一场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的短促而激烈的战争,埃及和叙利亚从以色列南北两线夹击,战争爆发初期以军溃不成军,差点全面崩溃。

这些都是军事历史上的基本知识,我就不展开了!这里我主要讲讲战争爆发时的以色列社会背景,了解这些知识或许对于看懂这部以色列剧集有很大的帮助。

图片:《泪之谷》的背景是赎罪日战争,也叫做第四次中东战争。

1、耶路撒冷

不是讲戈兰高地打仗吗?为什么要首先讲耶路撒冷呢?

说以色列,耶路撒冷是绕不开的话题,要想详细了解这座城市,请去看《耶路撒冷三千年》!

这里讲耶路撒冷,是因为《泪之谷》中开坦克的三小强阿鲁什、梅拉希、马科都是出身并生活在耶路撒冷的底层民众。

和现在的情况不同,以色列建国的独立战争期间,年轻的以色列国防军没有能够守住东耶路撒冷和老城,让约旦人占领了,由煤渣砖块和铁丝网组成的一道墙穿过了尤太国首都的心脏。著名犹太作曲家俄米·舍莫尔曾写过名为《金色的耶路撒冷》的歌曲,在《泪之谷》中就有士兵说遗言曾经提到,在我的葬礼中不要放俄米·舍莫尔的曲子。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史称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则称六日战争。这场以色列先发制人的战争一大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耶路撒冷的统一。

图片: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向东耶路撒冷进军的以军“谢尔曼”中型坦克。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大获全胜,除了赶走了约旦人,收复了东耶路撒冷外,还占领了加沙地带、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就在这里)和戈兰高地,4.2万英里的土地成为了犹太人的土地,彻底改变了以色列的国土面貌。

但是新的占领区对于以色列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125万阿拉伯人成为了以色列公民,此外耶路撒冷的多民族混居局面没有改变,更多的人和更狭小的居住环境让在耶路撒冷生活的居民处于贫困之中,即使这里的犹太人也一样并不富裕。

影片一开始就说了,耶路撒冷以前约旦控制的时候甚至公开卖大麻。

2、以色列黑豹党

《泪之谷》中我们会多次听到“黑豹党”,这不是美国当年的黑人团体吗?怎么会在以色列也有呢?

《泪之谷》坦克三小强中的梅拉希、马科其实都是以色列“黑豹党”的成员,天真开朗被警察抓的梅拉希还称自己是“黑豹党”资深副主席。

上世纪70年代,特别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但此时的以色列政府却忽视了分配问题,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欧洲裔移民(《泪之谷》中说的白人犹太人)和亚非裔移民(《泪之谷》中的有色人种犹太人)。

以色列建国后到上世纪60年代,来到以色列的大批犹太人主要是亚非国家的,他们一般是大家庭,子女多,就业和居住条件比较差,受教育少,收入也比较少。贫富差距的扩大引发了以色列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社会动荡,要求改善穷人生活状态的游行示威此起彼伏。而在亚非犹太移民中还兴起了为生活而战的“黑豹党”运动,就是仿效美国黑人的“黑豹党”运动。

《泪之谷》中梅拉希说自己为了偷几瓶牛奶不得不铤而走险,除了军装只有一件拿得出手的衬衫,还为了“黑豹党”运动向警车投掷燃烧弹。其嬉皮士的打扮哪点看得出是国防军中最好的坦克驾驶员呢?而马科也在游行中被殴打,但最后的故事却有所反转,这里就留个伏笔请各位看官自己去看片。

图片:拿着突击步枪的梅拉希是一名坦克驾驶员,同时也是以色列底层犹太人组织“黑豹党”的重要成员。

图片:以色列“黑豹党”的左翼社会主义运动,这是《泪之谷》最大的社会背景。

3、集体农庄( Kibbutz)

相对于黑豹党,以色列的集体农庄更加为中国民众所熟知。

在《泪之谷》中,被好友战死而刺激到一心求死的坦克排副排长卡斯比就是集体农庄中的社员。在剧集中,他多次提到与叙利亚接壤地带的集体农庄,甚至为了挡住涌向集体农庄的叙利亚坦克,而多次叫嚷着开着没有弹药的坦克冲的话语。其实他也是一个可怜人。

剧集中还有一个位置性的概念,叫加利利湖,又叫加利利海,叙利亚人的部队就是向着这个湖泊开进,而这个湖和集体农庄也有很大的联系。

加利利湖不大,长21公里,宽12公里,位于以色列东北部山区,在加利利湖附近的达加尼亚基布兹,被犹太人誉为“基布兹之母"。1909年,一批东欧的犹太青年为着理想远道而来,在这块当时还是一片贫瘠的沼泽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类似于共产主义的集体农庄生产组织,希伯来语叫作"基布兹"。而更多的人认为这里是现实中的乌托邦。

图片:因好友战死而精神癫狂的坦克排副排长卡斯比,他是一名集体农庄社员。

今天,以色列的基布兹总数已近300个,仍是以色列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每个基布兹成员人数从100人到1000人不等,大多数则有成员数百人。基布兹无论大小,布局都十分相似,均有位于中心的餐厅、礼堂、办公室和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周围是成员的住宅和花园、体育和教育设施,周边则是工业大楼和农田。现在还新生出所谓的“城市基布兹”“宗教基布兹”等,是志同道合者的一种聚居方式。

在赎罪日战争前,大量的以色列国防军的军人是出自基布兹,比如就像卡斯比,他们拥有基布兹精神,天然地具有协作精神、默契和献身意志。

《泪之谷》中坦克三小强之一的阿鲁什不同与另外两位朋友,他虽然生活于耶路撒冷,但却是来自于东欧的移民,不是亚非裔移民。因此虽然他追求马科漂亮的妹妹,却一直不被同意,因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亚非裔移民们认为阿鲁什可能会去当军官,并将妹妹带离耶路撒冷的贫民窟,去远方共产主义的集体农庄生活。

图片:现代以色列的基布兹。基布兹其实代表着以色列版本的开拓精神和集体主义。

之所以在讲战争剧集时要说这么多当时以色列社会的形态,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泪之谷》中角色们一些不一样的举动,为什么他们有的时候理智,有的时候疯狂,和当时的以色列特殊社会是有不可分割的原因的。

如果不说清楚这些元素,或许我们就会觉得一些人在无病呻吟,或者是举止怪异。

而这,就是1973年赎罪日战争开打前的以色列!

图片:基布兹农庄的可爱以色列小女孩们。

(二)战争篇

进入正题,来讲讲《泪之谷》中的战争!

虽然我们都听说过第四次中东战争,不少军迷对此还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中东战争的岁月已经实在是太遥远了,什么戈兰高地,什么西奈半岛,还有电视剧第二集中出现黑白电视影像中那一个老太太一个歪嘴独眼龙又是谁?

这里就和大家开始来聊聊!

1、战争爆发前

《泪之谷》第一集基本上讲的是战争爆发前几个小时的故事。

几名主角们都在按照既定的人设生活着,该游行的游行,该撩妹的撩妹,而敏锐嗅觉闻到硝烟味的只有一名不为人喜爱的,唠唠叨叨,神经质的技术监听员——阿维兰。

这位不喜欢穿军装,戴着厚厚瓶底眼镜的怪胎不但喜欢养着暗恋女孩送他的刺猬,还拥有超人的记忆能力和对战争的敏锐感。

他通过监听到的苏联顾问带着家眷撤走、叙利亚边境农民被迁走等举动,第一个预测到了战争可能马上要爆发。但是无论是监听站的指挥官还是更上层的官员都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这是一个危言耸听的笑话。

他最终阴差阳错地将负责监听站警卫工作的军官尤艾夫留了下来,迎接他们的将是戈兰高地战斗的第一幕——赫尔蒙山要塞奇袭战。


图片:这位在学校被霸凌的学霸监听员阿维兰是第一个意识到战争即将爆发的人。


其实,历史上,在赎罪日战争爆发前,已经有大量的信息显示战争的临近,以色列高层对此也是知晓的,而并非一无所知茫然无措。

在战争爆发前的9月底,约旦国王侯赛因秘密访问耶路撒冷,告诉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埃及和叙利亚即将对以色列发动进攻,但以色列的高级将领对此并不相信。

10月初,以色列情报系统就收到了摩萨德高级特工阿什拉夫·马尔万的情报。应该说以色列人的情报真的做得很到位,这位马尔万间谍居然是埃及总统纳赛尔的女婿。他告诉摩萨德,埃及准备进攻了,那些正在举行的军事演习是幌子。但这份情报阴差阳错没有送到总理手中。

图片:图像中这位戴眼镜的就是阿什拉夫·马尔万,关于他是不是双面间谍的问题可以再写一本书了。


此外,前线的技术监听人员们也发现了异样。

《泪之谷》中那位学霸监听员阿维兰的原型是以色列南方司令部的本雅明·西曼·托夫中尉。他在战争前预测到了埃及要突破防线,向上级领导大卫·格达利亚中校报告,却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写进提交给司令部的情报汇总中去。

到战争爆发的前一刻,以色列情报部门和军方虽然都已经确认了战争即将爆发,但对于是不是像第三次中东战争那样,派遣空军先发制人攻击叙利亚和埃及而争论不已,将战机错过了。

以色列政府为了防止被国际社会当成是侵略者,不但放弃了先发制人的打击,还拒绝了军方提出的全军动员令,只同意小部分动员,但授权梅厄夫人一旦战争爆发有权动用预备役部队。

图片:监听员阿维兰请求值班军官尤艾夫不要回去过赎罪日,留下来保护要塞。

2、赫尔蒙山要塞战斗

1973年10月6日下午两点,战争爆发!

这一天正好是以色列的赎罪日,这是犹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圣日。对于虔诚的犹太人教徒而言,还是个"禁食日",在这一天完全不吃、不喝、不工作,并到犹太会堂祈祷,以期赎回他们在过去一年中所犯的或可能犯下的罪过。

此时,赫尔蒙山要塞上的值班军官尤艾夫在祷告,坦克小强们的坦克排也在祷告,即将登场的著名作家、记者梅尼·本铎正怀抱2名美女演员在大床铺上温存……

战火首先烧向了赫尔蒙山要塞。

监听员阿维兰通过综合分析首先搞清楚了叙利亚军的第一个作战目标,正是自己监听站所在的赫尔蒙山要塞。


图片:赫尔蒙山要塞作为第一个被攻击的目标遭到了叙利亚军队的炮击和突袭。

历史上这座要塞是存在的,代号“Jabal al Shaikh”要塞,位于赫尔蒙山上。这座山是一座位于东黎巴嫩山脉南部的山,最高峰海拔为2,814米。在1967年六日战争中以色列获胜后,山的南坡和西坡归属以色列控制。以色列在这里建立了技术监听站和防御设施,被称为“Jabal al Shaikh”要塞。

戈兰高地的第一战就在这座要塞打响,叙利亚人派遣直升机和特种部队突袭了这座要塞,技术监听部门和以色列守军全军覆没!

《泪之谷》中守军和技术监听人员们在复杂的要塞中与叙利亚特种部队周旋的片段也非常精彩,最后虽然导演安排一小部分人逃出了要塞,但最终在回撤路上遭到了伏击,仅有2人生还。

图片:在要塞中坚守的以色列守军。

3、戈兰高地的坦克手

战争爆发时的另外一条线是坦克部队。

以色列在戈兰高地的驻防部队只有2个坦克旅,其中之一就是巴拉克坦克旅。《泪之谷》中的这个坦克排估计就是这个旅的。

在接到叙利亚即将进攻的命令后,他们立刻停止了祷告,并开始进食,因为战争后很可能难以吃到东西。

叙利亚的战斗机很快对坦克部队集结地进行轰炸,战争爆发!

图片:《泪之谷》中赎罪日祷告的以色列坦克部队,后面是“百夫长”主战坦克,以色列称为“肖特卡尔”主战坦克。

图片:被米格-21PF战斗机轰炸的坦克部队集结地,祷告桌被炸没了!

随后是网上广为流传的以色列坦克狙击叙利亚坦克部队的场面,这里就不多剧透了。

其实在戈兰高地南边的战场上,以色列巴拉克装甲旅由于没有任何天然的屏障,战争一开始就遭受了大量的伤亡。装甲旅的指挥官肖汉姆上校在第二天的战斗中阵亡,留下副指挥官和其他军官指挥各自的坦克激战,叙利亚部队不顾一切的向加利利海推进,这时巴拉克装甲旅已经四分五裂失去了组织功能,残存的坦克和乘员则各自为战。

《泪之谷》中有这样的影射。

坦克排的排长艾维兰是一名成熟而有经验的指挥官,犹如父兄一般,领导了坦克排打赢了第一场阻击战。

不过,在转移过程中遭到了叙利亚坦克的伏击,他被一名狙击手击穿脸颊而领了盒饭。他的好友副排长卡斯比为此几乎发疯,在跑去救他的时候二号车被叙利亚的RPG击毁了!

图片:意气风发的排长艾维兰,第二集就领了盒饭,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好领导。

图片:被叙利亚人反坦克小组击毁的以军“肖特卡尔”主战坦克,副排长卡斯比跳出坦克躲过一劫。

4、父子同上战场

第二场规模较大的坦克战是在第十集的时候,已经是最后一战了!

戈兰高地上的以色列残军组织了仅有的十余辆坦克与叙利亚进攻的坦克部队进行混战。此时坦克三小强之一的阿鲁什在87号据点战斗中被叙利亚军队俘虏。

坦克上的4人分别是重披战袍的作家梅尼·本铎,他曾经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开过“谢尔曼”坦克,因此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担任车长。我认为,梅尼·本铎的原型可能是当时以色列著名的诗人、作曲人梅厄·阿里埃勒,现实中的梅厄·阿里埃勒是一位满头卷发、有艺术天分的空降兵,他曾经参加过解放耶路撒冷老城的战斗,他还改了俄米·舍莫尔的歌,写下了《钢铁的耶路撒冷》。

此外,马可担任炮长;装填手是梅尼·本铎的儿子尤尼坦·本铎,而梅拉希也终于从警察的牢中逃了出来,与梅尼·本铎、坦芬娜一番奇遇后,终于回到了部队,参加了最后的战斗。

图片:《泪之谷》坦克大战。

这个车组驾驶“百夫长”单车前去阻击叙利亚装甲部队。

他们依靠地形掩护击毁了多辆敌方苏制坦克直到弹药告罄。梅拉席发现叙利亚坦克兵在作战时全都躲在炮塔内紧闭舱盖,而以色列装甲部队的车长都会探身在外面便于观察周围情况。

梅尼·本铎后来让梅拉席接替自己担任车长进行指挥,自己负责驾驶坦克,并集结了6辆己方坦克改变与敌方远距离对射的战术,分散冲进叙利亚坦克阵形中“贴身肉搏”。

最终击溃了当面之敌,但一辆躲藏在旁的叙利亚坦克开炮击中了这辆“肖特卡尔”,火海中四人逃出,最年轻的尤纳坦·本铎没有挺过来,牺牲在战斗结束的最后一刻,老本铎白发人送黑发人,让人心碎!

图片:老本铎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坦克兵,最后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而父子同上战场是这场战争的特点。

(三)武器篇

《泪之谷》是战争剧集,片中出现的武器装备当然值得军迷们流口水!

1、坦克装甲车辆

《泪之谷》中以色列和叙利亚都出动了大量的装甲部队,因此坦克装甲车辆就成为这部连续剧的亮点。由于在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曾经大量缴获叙利亚和埃及的苏制装备,因此能够轻易地拿出这些苏制坦克来拍片。

《泪之谷》中镜头最多的当然是以军的“百夫长”主战坦克,以色列改装后称为“肖特卡尔”主战坦克。

影片中出现的以色列“百夫长”坦克大多是MK5版本。历史上,“百夫长”到以色列最初安装的是83.4毫米火炮,当埃及和叙利亚军队从1962年开始大量接收拥有100毫米线膛炮的T-54/55坦克时,以色列就为“百夫长”坦克寻找一门威力更大的坦克炮,毫无疑门英国L7型105毫米线膛炮是最合适的,更换本身就很简单,因此升级到了“百夫长”MK5。

105毫米坦克炮最大仰角+20°,最大俯角-8.5°,实战证明在戈兰高地这个俯角能够让“百夫长”MK5躲在山丘后面向下面的叙利亚坦克开火。身管上,还安装了以色列维德克公司设计的固定式隔热型热护套,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炮身管因热效应而发生变形的可能性。

该炮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炮口初速为1,455米/秒,精度也非常高,能够轻易击穿T-54/55和T-62坦克。

图片:《泪之谷》第一集结尾处的坦克大战很精彩,以色列“百夫长”MK5主战坦克闪亮登场。

图片:“百夫长”MK5坦克的俯角在戈兰高地作战中非常有用。

叙利亚人使用的主要是T-55中型坦克,这种坦克就不用多介绍了。

出演《泪之谷》的当然是以色列缴获T-55/54坦克后改装而来的Ti-67中型坦克。以色列在战争中缴获了大量苏制T系列坦克,将其进行了大量改进,并装备以军部队,以弥补战争中的损失。据称当年在戈兰高地上就有以军的Ti-67坦克与叙利亚同款T-55对战的场景。

《泪之谷》中,为了更加还原苏制坦克外形,Ti-67坦克拆除了以色列坦克特有的方形工具箱和大量随车部件,但是那门改进后的L-7型105毫米线膛炮还是出卖了其真实身份。


图片:遭到以军坦克突然袭击的叙利亚T-55坦克。其实这是一辆以军俘虏后改进的Ti-67坦克,火炮、机枪和天线都表明了该车的真实身份。

不过这种使用敌方战车的方式也造成了以军的误击。

在《泪之谷》中,紧张无比的副排长卡斯比就使用坦克机枪扫射了一辆苏制BTR-152轮式装甲输送车,结果从车上跳出来的都是以军士兵。

这次误击导致这一个班的伞兵被自己人屠杀,只活了巴黎回来的小哥尤纳坦·本铎一人,为后来老本铎到战场上找儿子留下了悬念。

BTR-152是二战后苏联第一代轮式装甲输送车,大体上是由卡车底盘和装甲车身改装而成,可以安装7.62毫米机枪和12.7毫米机枪。该车大量装备于叙利亚部队,在戈兰高地也被缴获了不少。

图片:卡斯比的疯狂扫射造成一个班的以色列伞兵丧生,而他们乘坐的就是一辆苏制BTR-152轮式装甲输送车。

图片:以军装备的BTR-152装甲车,安装了一座TCM-20机关炮炮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