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募格学术
募格学术提供科研工作者关心的各类学术与生活相关资讯与信息,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好的发表英文学术文章,助力于中国学术之崛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社会学理论大缸  ·  周日讲座丨如何写好文献综述?三大类型和三种写法 ·  昨天  
社会学理论大缸  ·  研究人工智能,可以投哪些刊物?15个征稿清单 ·  2 天前  
研之成理  ·  伯克利/布法罗 刘硕、敦超超等Nature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募格学术

年龄72.3岁的“三高”合唱团:我们要说的,都在歌声里

募格学术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6-26 12:41

正文

本文整理自公众号·解放周末,凤凰网

最近,一群平均年龄72.3岁的清华学子登上了《出彩中国人》的舞台,一曲《我爱你中国》,迅速得到了广泛传播,无数网友为之动容、落泪。  




这支老人们组成的队伍叫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 诞生于2008年,团员们都是毕业于五六十年代的清华学子。团员平均年龄72.3岁,年纪最大的已经87岁,很多人都是中国学界的高级知识分子,有大学讲席教授、飞机设计师、核试验将军,还有在还有土木、水利、电气、船舶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和高级工程师,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合唱团”。


站在艺术团中的清华上海校友团的团员们大多已白发苍苍,虽然被岁月改变了容颜,但他们浑厚的嗓音透着岁月沧桑,歌声嘹亮,让人心潮澎湃。


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熟练地拉着小提琴,在钢琴前展露非凡琴艺,飞扬的旋律响彻全场。他们个个都是传奇,为祖国奉献了一生。他们当中有中国第一代大飞机运-10的副总设计师、已经87岁高龄的程不时先生,他也是大飞机C919专家组的成员,曾亲眼目睹了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合唱团中还有一对将军夫妻,张利兴将军和妻子朱凤蓉。在镜头前,张利兴将军谦虚地称自己是“中国核试验基地的一位老兵”。这位昔日的清华学子在1965年毕业后就来到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一直工作到退休。他们本可以选择优越的生活,但都毅然先后奔赴戈壁大漠,来到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我们干的是惊天动地的事,做的是隐姓埋名的人。”张将军这样说。


他们中还有上海交大讲习教授刘西拉,满头白发的他仍在讲台坚持讲课育人。他的爱人陈陈教授同样毕业于清华大学,也是艺术团团员之一。他们是改革开放以来,双双取得博士学位后首批回国的留美夫妻。1980年,国家选送留学生出国,陈陈以出色的成绩考上了一机部的公派,来到美国普渡大学电机系做访问学者,次年,刘西拉也获得了公派普渡大学土木系读研的机会。回国后,陈陈到上海交大任教,刘西拉到清华任教,在家里,刘西拉和陈陈经常合奏,琴声悠扬,绕梁不去。


听毕他们的歌声,撒贝宁热泪盈眶,“看着他们,我才知道,中国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就,中国今天为什么能够昂首挺胸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蔡国庆则哽咽地说道:“这个国家不能没有你们,这个国家今天的美好,是因为你们这一代人了不起的付出。”


“三高”合唱团是怎样炼成的

77岁的刘西拉没有想到,一首歌把这个合唱团给唱“红”了。过去十几天里,他几乎天天都要接受采访,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都对这些白发苍苍、引吭高歌的老人充满好奇。  


回想合唱团成立之初,遇到了重重困难,场地、服装、经费……样样都是问题。但因为热爱,团员们并没有轻言放弃,而是集思广益、各显其能,才让这个特殊的合唱团从2008年走到了今天。  


刘西拉


解放周末:这个被网友称作是“高龄、高知、高尚”的“三高”合唱团,最初成立的契机是什么?  


刘西拉:合唱团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艺术团的一部分。每年校庆的时候,艺术团都会组织校友们出几个节目,大家接触得多了,就萌生了组建合唱团的想法,主要是为兴趣相投的校友们提供一个聚在一起的机会。  


解放周末:当时报名踊跃吗?  


刘西拉:校友艺术团里的“小分队”其实不少,但相比其他诸如钢琴弦乐五重奏、民乐、剧艺、舞蹈之类的活动,合唱的形式更“接地气”、上手更快,所以吸引的人更多。招募的消息发出去以后,报名的人很多,有一百来个。2010年世博会的时候,团员人数达到巅峰,除了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校友之外,还不乏一些毕业才5年、10年的年轻校友。  


解放周末:但如今,这支合唱团成了平均年龄72.3岁的“老年”合唱团,这是什么缘故?  


刘西拉:年轻团员们“上有老、下有小”,平时还有很多工作、家庭的事情要忙,合唱团每周固定时间排练,他们有点“吃不消”。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团员构成就稳定在了现在这批退休了的校友上。  


由于我们的名称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艺术团,所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团员都还是清华校友和他们的老伴儿。对于那些喜欢音乐,并且给合唱团帮助和支持的“清朋华友”们,我们也不会完全拒绝。非清华校友,只要愿意唱歌,得到各个声部长的认可,就可以加入我们合唱团。  


解放周末:虽然不是专业合唱团,但为了排练和演出的顺利进行,场地、服装、指挥、经费等等“难题”,都必须要解决。  


刘西拉:是的,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几乎“一无所有”,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好在大家都在出谋划策,团员的亲朋好友们也在帮忙想办法。我们的第一套演出服装就是一个团员捐赠的。她跟我们说,自己当年很想上清华但没有实现,现在能出一份力,也算是圆了自己的“清华梦”了。  


服装的问题还好解决,当时最突出的问题是场地。一开始,我们没有固定的排练场地,只能在工程技术大学、清华中学的教室之间“打游击”。后来,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向我们伸出了援手,每周六下午1点半到4点半,把集团24楼的会议厅无偿借给我们用。集团的总裁和院长都是清华校友,他们愿意为校友会合唱团出力,我们也非常感谢。  


通过集体的努力,合唱团有了稳定的经费,日常排练有了保障。伴奏方面,钢琴伴奏就由我夫人陈陈担任,其他乐器的伴奏也都是请有才艺的团员兼任。我们还定期请声乐老师来上课,合唱团就这样走上了正轨。  


解放周末:作为团长,您觉得这个团队和一般的老年合唱团有什么不同吗?  


刘西拉:没有什么不同。一般老年合唱团的“特点”,比如记忆力差,我们也有。但总的来说,大家的理解力比较强,学起歌来很快就能进入状态,音准也比较好。  


但是有时候,我还是得对他们“吹胡子瞪眼睛”。在家里大家都是长辈,小辈们也不敢管,但到了团里就是团员,基本的纪律还是要有的。太吵闹的时候,我光叫“安静”没用,只好叫一声“爷爷们”“奶奶们”,他们才一愣——哦,说我呢!  


清华校庆时,刘西拉客串合唱团指挥

理工科人才并非“艺术绝缘体”

对于这群老人来说,他们幕后的故事比舞台上的更动人。合唱团的团员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理工科人才并非“艺术绝缘体”,相反,清华一直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交流、表演的平台。  


事实上,刘西拉的爱情正是由音乐牵线,在清华萌芽、开花的。1962年,清华管弦乐队首席小提琴手、土木系学生刘西拉要举办一场小提琴独奏音乐会,邀请了电机系女生、学校有名的钢琴才女陈陈为其伴奏。结果,他们把音乐上的默契相知延续到了生活中,一直延续了50余年。  


解放周末:节目播出后,大家都被合唱团的演唱水平震惊了,尤其是领唱黄雅岚女士,歌唱水平很高,激情饱满。这让很多人感慨:合唱团里个个都是歌唱家吗?  


刘西拉:其实这倒真不一定。我们合唱团的首要目的不是摘金夺银,而是让一群老校友在一起,以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给晚年生活增添一点乐趣。所以,只要愿意一起唱歌的就可以加入,具体的合唱技巧,等进来了再慢慢练习。  


你们可能想不到,黄雅岚学声乐是“半路出家”,她在学校时擅长的可不是唱歌,而是中长跑。为了当好领唱,她平时刻苦练习,还请了专门的声乐老师来指导,生怕音不准。经过一段时间,大家都发现,“小妹妹”(注:黄雅岚73岁,是团里的“小妹妹”)的进步非常大。有空时,她会把自己唱的歌录下来放到网上,她的微博网名叫“中国奶奶”,常常有网友跟她交流。  


解放周末:和黄雅岚不同,听说您是从小就和音乐结缘的?


刘西拉:是的,我小时候住在上海,9岁开始学拉小提琴,跟着上海交响乐团一位老师学习,后来一直没有放弃。  


解放周末:音乐这个爱好和理工科专业矛盾吗?  


刘西拉:不矛盾。我今年77岁了,目前还受聘于上海交大,作为讲席教授给学生们上课。有人说我很厉害,77岁还在工作。其实这和音乐对我的大脑和手指的训练是分不开的。  


音乐是我一生的朋友。演奏时,音乐给我带来平静,让我换一种方式和自己对话,和世界对话。音乐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享受。  


20世纪80年代,我和陈陈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时,常常在学校各种场合演奏。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惊讶地发现,中国大陆来的学生竟然也懂贝多芬和莫扎特。老师还专门把我们邀请到音乐课堂上。我们演奏了《浏阳河》、《新疆之春》和《新春乐》这些富有浓浓中国味儿的曲子,特别自豪。  


在美国期间,我还考入了美国拉法耶特市交响乐团。乐团成立35周年纪念演出时,陈陈受邀演奏了刘诗昆作曲的《青年钢琴协奏曲》。这是美国音乐界第一次演奏中国钢琴协奏曲,弹奏结束时,掌声持续了10分钟。 

 

解放周末:到现在,您和夫人还在不断钻研,提升琴艺。对音乐的态度,是否也反映了您的人生态度?  


刘西拉:除了合唱团的训练和演出之外,我每天起床之后,都会趁手指最放松的时候练上几十分钟,再去做别的工作。陈陈也是每天练琴,还请了钢琴老师继续学习。很多人夸我们自律,但我们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做的。工作是这样,音乐也是这样。  


其实在我们艺术团里,考过钢琴十级的老太太就有好几个。大家都是如此:只要认定一件事,就有决心和毅力去把它做好。  


我自己这几年也在努力补一个几十年前的“作业”。1962年秋天,我开过一次校园独奏音乐会,当时的清华“音乐室”主任陆以循先生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在研究生毕业时把这些曲子重新拉一遍。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作业”一直没能完成。所以我给自己定了目标,尽快练习到位,把这个“作业”补交完成。  


合唱团参观西南联大

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青春

从清华研究生毕业后,刘西拉响应国家号召到四川基层工作,一干就是13年。1985年留美归国,后成为清华土木工程系主任。1998年,刘西拉来到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任教。从业50余年,他获得过全国科学大会奖、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结构科研奖等不少重要奖项。  


在清华大学上海校友艺术团,有不少像刘西拉这样,在各自领域深耕一辈子,最终获得了非凡成就的专家:新中国第一代大飞机设计师程不时、在位于大漠戈壁的核试验基地“隐姓埋名”大半辈子的张利兴少将……  


网友称他们是“学霸”,但刘西拉并不赞同。说到团员们的共同特点,他更愿意用另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奉献”。  


解放周末:网友们称你们为“学霸合唱团”,说你们不仅歌唱得好,团里还“藏龙卧虎”,有着各个领域的资深行家。  


刘西拉:是不是“学霸”,留给外人评说,其实我们都不太在意。但通过合唱团那么多年接触下来,我确实发现,不管大家学的是什么专业、毕业早几年还是晚几年,我们这些人身上都有那一代人独特的“烙印”。  


这从我们的人生经历中就可以看出来。有时大家一起到外地慰问演出,在火车上看到路过的山川与河流,聊着聊着就忆起了往事。说的人语气平静,但听的人却常常想落泪。  


解放周末:团员中年纪最大的程不时先生已经87岁。他是团里的“老大哥”,也是中国第一代大飞机“运10”的副总设计师,还是大飞机C919的专家组成员。他的经历是否格外曲折?  


刘西拉:程不时和我们描述过他小时候逃难的场景。抗日战争爆发时,程不时还是个小学生,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他跟着家人从山东途经湖北、湖南,一路逃难。日本飞机上红太阳的标志,是他少年时代最深刻的记忆。  


所以后来,他下决心一定要为祖国设计出自己的飞机,就考入了清华学习航空。学这个专业的,有很多人因为“熬不住”,到了解放后纷纷转行。但他没有。后来作为我们国家第一代大飞机“运10”的副总设计师,那些艰难的高海拔航行试验,他都跟着,从不叫苦。  


不久前,程不时还亲眼目睹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老人在台上表达了自己激动的心情,“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我们终于在最近取得了突破。”


我们团里还有一位新团员,叫张利兴,他谦虚地自称是“核试验基地的一位老兵”。1965年毕业后他就来到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工作,工作了整整50年,去年才回到上海。他和妻子朱凤蓉少将的故事,是让我们流泪最多的。看到他们的旧照片,夫妻两个人带着孩子扎根在大漠里,后面光秃秃的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那真是让人特别感慨。  


解放周末:您这一代人中,有许多都放弃了优越的环境,在基层、在边疆,在艰苦的地方工作,有的还扎根了一辈子。 


刘西拉:我当年毕业,在填写分配志愿的时候,全班20多人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外地,没有人要求留在大城市。如果要写留在北京、上海,提起笔时是很沉重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我们的青春和智慧,建设好我们的国家,这就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理想。  


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我们入学40周年的时候,搞了一次聚会。有一位毕业后选择到新疆工作的同学,叫孙勤梧,当时已经和大家“失联”35年了。我们找了好久,才知道他在新疆伊犁的工程公司做总工程师。联系上他时,他回复说:“收到你们的邀请信我太高兴了!但是我的收入不能支付我坐飞机的费用,如果坐火车来,又没有那么多时间。”知道情况后,大家又捐钱为孙勤梧买了往返机票。  


聚会时,当满头白发、风尘仆仆的孙勤梧出现时,我们都震惊了——当年的青涩少年现在满脸沧桑,完全看不见从前的样子了。那天晚宴的时候,虽然我们同学中有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但大家都不愿意坐桌子最中间的位置。后来大家一致同意,让孙勤梧坐中间。因为我们当年都曾经承诺,要为祖国奉献青春,奉献一辈子,而他真的做到了。  


刘西拉、陈陈夫妇共同参加演出合照

唱出来的歌,都是我们的人生写照

今年3月,《出彩中国人》 节目组找到刘西拉、陈陈夫妇,想请他们表演钢琴配乐诗朗诵。但他们却说,“两个人不够,我们给你介绍一群人。”在选择演唱曲目时,大家异口同声:《我爱你中国》。  


主唱黄雅岚表示:“这是一首全国人民、全球华人、乃至于全世界各国人民都喜爱和熟悉的歌曲,反映了全体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全体现在这里了。”


《我爱你中国》一经播出,就成了一颗“催泪弹”。除了许多中老年人之外,刘西拉还收到了不少“90后”学生的反馈。  


有一位学生说,从前上刘老师的课,大家都“叫苦不迭”。因为,两个半小时的课,几乎都不休息,老师全程站着写板书,大家就只好跟着记,布置的作业还这么多,分数又给的不高。“直到听见老师唱歌,我才一下子懂得,您一直以来的工作状态背后,都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您唱的,就是您的信仰。”学生这样告诉他。  



还有不少网友表示,要向这些爱国老人学习。网友“Bourne”说,可敬又可爱的一群老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网友“要学习永远的NUDTer”说,能见证祖国的成长才是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这一代人更要学习这股子精神建设我们的祖国。网友“Lewis”更是跟帖道,“他们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更是参与者。当代青年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呢?呼吁青年同胞自强不息,爱我中华。”


网友“乌托邦”的留言令人动容,“这个场景给我了震撼,燃起了青春和梦想的火焰。年龄的增加会使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关注自我,这本身没什么不好,甚至说是合乎人性根本的。但当你为一群为国奉献的老人而感动时,说明自己内心深处还潜藏着一丝理想和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愿自己在穷时不忘兼济天下之志,不忘初心。”


听到年轻人的反馈,82岁的张开慧张老笑了。“看吧,这是年轻人发自内心的肯定。我们在台上把一辈子的情感通过歌声表达出来,希望能感动大家,没想到反响那么大。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舞台上的老人们同样还有梦想,他们希望一起到90岁的时候,还能再次唱起《我爱你中国》;他们也希望当代年轻人要充满理想,对我们国家充满信心,努力奋斗,我们还有更光辉的未来。


刘西拉:节目播出之后有人告诉我,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医生拿着这段视频到处跟人说:“终于有人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啊”,一边说还一边抹眼泪。这让我很感慨。要知道,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经历过旧中国的贫穷软弱、落后挨打,也看到了国家一点点强大起来、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巨变,有几代人能有这样的幸运亲眼见证?  


所以我们这代人对环境的变化是非常珍惜的,因为大家为之奋斗了一生。就像《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里唱的,“不需要你知道我,不渴望你记得我,我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山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走到今天,看到祖国的巨变中有我们的点滴付出,就知足了。  


解放周末:然而,这样朴素的歌声和真挚的情感,现在在公众中间展现得却不多。这次,合唱团“一曲走红”,背后也有这样的因素。  


刘西拉:是的。平日里大家聊天,都说打开电视不知道看什么节目好,只能看看新闻。到处都是一些包装得天花乱坠、实际上却很肤浅的内容。  


我们倒不是排斥“小鲜肉”,指责他们演技不好,而是希望那些导演、编剧在制作节目的时候,能够脚踏实地去了解情况、尊重历史,避免粗制滥造,一味“向钱看”。时代变了,国家富强了,人民的“精神食粮”也应该跟上了。 


这些年,我们太过宣传面上出类拔萃的人,而忽视了像张将军一样默默无闻的人。“我希望年轻人和我们一样,都要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振兴中华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完成的使命。爱国精神能否传承下去需要靠年轻人接力。”


刘西拉  

生于1940年,山东人,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历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导,2008年与几位清华校友一起创立了清华大学上海校友艺术团。  

征稿启事

「募格学术」现正式向粉丝们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科研相关,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详情请戳


热门图文TOP5

1、高校校友捐赠渐成趋势,但开展投资的大学基金会不到1/3

2、留学,就是一场不足为外人道的自找的孤独 | 留学圈

3、80年后回望西南联大:我们为什么怀念它?

4、博士毕业三年工作感想:上升前景远比待遇重要

5、听听研一小学妹如何理解做科研: 读研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END·

募格学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mugexue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