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7日,连接立陶宛和瑞典的海底电缆突然出现损坏,紧接着在18日凌晨,芬兰方面发现自己连接德国的电缆也出现了损坏。这两条电缆的损坏导致了有线服务暂时不可用,严重影响了相关国家的通信网络。事件发生后,相关国家迅速派出维修船前往现场进行检查,最终得出结论,电缆不是意外受损,而是遭到蓄意破坏的。然而,具体的破坏方式和责任方至今没有明确证据和结论。
在这一背景下,丹麦海军率先出手,在海上拦截了一艘途经的中国商船“伊鹏三号”,并迫使其停泊于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卡特加特海域。丹麦方面表示,在这两条海底电缆断裂时,中方的这艘货船恰好出现在了断裂地点,并且当时该船还出现了明显减速的现象,航迹走向也非常奇怪。
25日,瑞典TT通讯社引述丹麦安全专家卡斯博的话称,所有迹象显示,“伊鹏3号”货轮应为电缆被切断负责。但是卡斯博表示,他不认为中方是破坏行动的幕后方,而很可能是俄罗斯租用了这艘船。目前还不知道卡斯博的消息从何而来。
目前,中方正在和有关方面保持着沟通。瑞典海岸警卫队称正跟踪这艘船的动向,以及它可能开往何方。芬兰边防巡逻船“图尔瓦号”也在密切关注“伊鹏3号”货轮。19日的电缆事件发生在瑞典与丹麦之间狭窄的凯特加特海峡。欧洲媒体称现在仍然不知道这一事件是否是蓄意破坏。
笔者倒觉得这很可能是一次泼脏水事件。但是欧洲又不愿意得罪中方太深,于是拿俄罗斯出来背锅做“罪魁祸首”,而“挑上中方的船只”则是一个警告。因为欧洲对中方很不满,因为中方不愿意切断和俄罗斯的经贸往来。这一出闹剧的结果还不得而知,接下来中方很需要在欧洲加强自己的海上力量。
欧洲对中国和俄罗斯保持贸易关系的不满,主要源于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以及对俄罗斯的制裁政策。数据显示,202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历史新高,中国对俄出口增长了近30%,而从俄罗斯的进口也增长了超过20%。这种增长趋势显示了中俄贸易关系的紧密性,而这对于试图通过制裁削弱俄罗斯经济的欧洲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此外,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与欧洲的贸易额也持续增长。2023年,中欧贸易额突破了7000亿欧元,同比增长超过10%。这种增长使得欧洲对中国的依赖加深,同时也加剧了欧洲对中国影响力的担忧。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对中国和俄罗斯保持贸易关系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中国可以考虑派遣海军舰队到欧洲,进行护航和保护任务。这不仅可以保障中国货轮的安全,还可以展示中国海军的实力和决心。中国海军的远洋能力已经大大提高,利用这一优势来“走出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海军的存在,可以有效地遏制任何对中国船只的非法行为,同时也可以起到威慑作用,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