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军
三百年熊窑掌门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景德镇市官窑研究所所长
熊建军先生从事古瓷修复再造工作三十余载,特别是在1998年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恢复了失传两百多年的宫廷珐琅彩瓷古法制作工艺。他是目前能完全掌握失传两百多年的宫廷珐琅彩瓷全部技艺的陶瓷艺术家,被陶瓷界誉为“中华珐琅彩瓷第一人”!
中央电视台2套《财富故事会》、10套《人物》《走近科学》《讲述》等栏目多次报道熊建军先生的艺术成就;人民网、日本朝日电视台《中国神秘纪行》等中外各大媒体也对其陶瓷艺术之路做过专题采访报道。
熊建军介绍
1998-2006年破解中国失传两百多年的宫廷珐琅彩
2006-2007年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烧制20余件珐琅彩瓷
2013-2014年承接APCE会议的迎宾大厅陈设瓷创作任务
2015年承接《珐琅彩大圆盘》烧制任务
2016-2017年承接一带一路《莲子瓶》《家国山河》任务
2018年承接复原中国国家博物馆《海晏河清尊》任务
2019年承接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复兴尊》任务
关于拉坯:这件作品挑战了一千多年人工拉坯极限
珐琅彩《复兴尊》器高约49cm,这样高度在制作难度上是一个分水岭,为什么呢?瓷器做得好不好,首先看拉坯,一千多年来中国瓷器的成形工艺主要靠手工拉坯,形体好不好看,瓷胎厚度是否均匀,比例是否协调,全靠人的一双手。为什么说分水岭?因为人的手臂长度是有限的,这么高的器型,已经是手工拉坯的极限实际上,在拔筒造型时,就只能靠左手从泥坯内壁往外撑,右手在外壁配合挤压,随着坯体拉高,手臂的灵活度就会受限。为达到《复兴尊》器型高度,又不能影响局部造型细节,我进行了百余次尝试,最终找到了最佳的拉坯方式,在打破了古人无法完成技艺难度的基础上,还打破了史上珐琅彩瓷无大器的纪录
耐住寂寞:每天儿十种矿物颜料的调配光记住它们的比例就是挑战
《复兴尊》上纹饰繁复,珐琅彩色调瑰丽,呈现繁花似锦之美,颜色种类繁多,调配混合的难度极大。珐琅彩料是以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矿物质原料按照适当比例混合的,然后再加入所需的呈色金属氧化剂经焙烧研磨而成。《复兴尊》上颜色不下几十种,每一图案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次调配仅限一天使用,否则混合后的颜色挥发强、极易干。每天几十种颜料调配,同一色调、色度又要完全一致,光记住它们就是挑战。
瓷艺双绝:挑战珐琅彩与粉彩的“一器合成”
自古珐琅彩的画面都是工笔彩绘,珐琅料昂贵,画面小巧,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粉彩又是按照自身的路线发展,画面效果虽好,但没有珐琅彩瓷靓丽,二者一直是独立发展。此次将二者自然结合,不光是工艺的突破,更是审美和创意的挑战。
绘画功夫:工笔结合写意〈复兴尊〉不同工艺下的大量彩绘是最大挑战
珐琅彩《复兴尊》上有三幅开窗画面,“富贵平安”、“繁荣富强”
图均为工笔描绘,唯有“江山多娇”为写意创作,要辗转工写两种画风间,也是对我毕生的挑战。
着眼未来:300年的艺术传承我要用一生去保护去创新
300年前,我的祖先成为雍正官窑的掌窑官,他们当时受限官窑的体制,很难突破去创新,官窑技艺虽然得到传承和完好保存,但我想去创新并发扬光大。这次建国70周年,国家能给我这个机会,我要对民族和历史有个交代,攻克一切工艺难题,完成技术突破,为伟大祖国70岁生日献上一件厚重的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