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欧歌剧男神李梅里,音乐扫盲课大放送!
音乐剧和歌剧到底有什么区别,
歌剧我会唱,可你会听吗?
▼
时长:7分钟
出品:南瓜视业
盲点一
歌剧魅影不是歌剧?
作为一名歌剧演员,当我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职业时,很多人都会惊讶地说:哇塞!你是歌剧演员?我好喜欢《悲惨世界》,我好喜欢《歌剧魅影》,我上周还在伦敦西区音乐厅去看了这个演出。
通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是不熟的人,我会直接说谢谢,如果是我的朋友,或者当天晚上还要继续聊这个话题的,我就不得不说:错了,其实歌剧的英语是Opera,音乐剧的英文是Musical,《歌剧魅影》(虽然片名确实带着歌剧二字),以及《悲惨世界》都是音乐剧!
《歌剧魅影》经常被人误解为歌剧
不少人都分不清歌剧与音乐剧的区别,说一个实用的方法用于区分:
歌剧演出是不用麦克风的,音乐剧则一般需要用麦克风。
假设在有3000人的场子里说话,不戴麦克风后面的人就听不到。所以歌剧的演唱就要用到我们所谓的美声的唱法,这需要有比音乐剧更高的音量与共鸣要求。由于我们要用这样的演唱方式,比如说气沉丹田,要有共鸣地发声、要有气息支持地发声,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唱的内容里,没有办法去做更多动作。而我们看音乐剧演员表演的时候经常是又唱又跳又蹦的。
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猫》中的独特舞蹈以猫为原型
歌剧诞生在17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
歌剧在诞生不久后便开始面向广大观众,欧洲各地纷纷建立起歌剧院。当时没有电视剧、电影,也没有摇滚音乐会,要找乐子怎么办?大家就都去剧院看歌剧,尤其是在巴洛克时期,上至皇宫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喜欢去歌剧院看戏。
意大利的圣卡洛剧院建于波庞王朝时期,是全欧历史最悠久、唯一仍在运作的古剧院
贵族坐在包厢,平民百姓就站在池座的地方,看到自己的偶像上台,便欢呼着向台上丢鲜花,其疯狂程度不亚于今天的摇滚演唱会。也有扔鸡蛋的,比如说有我支持的巨星,另外一个巨星上来了,这个角的粉丝就开始骂他,就丢鸡蛋,然后他的粉丝就往台上丢鲜花,有点像现在粉丝在互相撕逼的感觉。
歌剧在西方曾经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和娱乐表演,而今天反而有着“高大上”和“高雅艺术”的标签,成为“品位高,有文化”的人的专利。
这其中原因很多,比如说和其他更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出现有关,歌剧院也从普罗大众的娱乐场所变成了中上层阶级的社交和艺术欣赏场所,而实际上我认为这种现象对歌剧的延续和发展并不利。
李梅里在英国皇家歌剧院、匈牙利国家歌剧院等出演近三十个角色,尝试很多搞怪造型
最后一点是最重要和最本质的。歌剧是作者主导的,这点其实与歌剧的“严肃性”更相关,而且对于近代和现当代歌剧尤其适用。而通俗艺术,比如二人转,是市场和观众主导的。严肃艺术的创作不需要去迎合观众和市场的口味,反而是去教育和提升观众的品味,引发观众思考或者是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感受。
人和音乐的距离有多远或者多近,这一点是需要自己去感知的,音乐的能量往往会超过你的想象。用一件让我难忘的事来说明: 3年12月在北京西直门教堂跟巴洛克乐手一起演意大利康塔塔,整个教堂挤满了的观众,很多人都是站着看完整场音乐会的。
观众里可能没多少人熟悉演出的曲目,也没多少人现场听过巴洛克大提和羽管键琴,可我永远忘不了他们静静的站着的姿态,陶醉的表情,也忘不了他们眼睛里闪着的光。
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歌剧除了是人类创作出来的伟大艺术之外,其本质仍然离不开娱乐:观众在欣赏美时得到的快感——爽!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青春时期最为成熟的浪漫喜剧,在全世界剧场都有上演。虽然剧中的故事发生在古希腊时代,但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标准却完全是以当时英国现实生活为依据。
经典台词:“一切卑劣的弱点,在恋爱中都称为无足轻重,而变成美满和庄严。爱情是不用眼睛而用心灵看的,因此生着翅膀的丘比特常被描成盲目;而且爱情的判断全然没有理性,只用翅膀不用眼睛,表现出鲁莽的急性,因此爱神据说是一个孩儿,因为在选择方面他常会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