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叶苓
转载自公众号 成长树ID:chengzhangshu9
-01-
※乖孩子是父母的耻辱
中午吃饭,我刚伸出手,去拿碟中的最后一块玉米,就听到女儿在旁边说:“妈妈我想吃玉米!”
我赶紧递给她。
她却没有接,有点犹豫的看着这块玉米,说:“只剩一块了,妈妈你吃吧!”
我说:“妈妈已经饱了,正愁玉米没人吃!”
女儿这才接过去,可还是犹豫着不肯吃,非举到我嘴边说:“妈妈你也吃啊,我们一人一半!”
我欣然接受。
六岁的女儿,已经很懂事,知道让着妹妹,在外面买了巧克力,永远都会留一半给妹妹;想要的东西,如果爸爸妈妈因为合情合理的原因而建议不买,她也会平静接受;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基本不会争争抢抢,更不会主动侵犯别的孩子的利益。
而且,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女儿都深得大家喜爱。同时,她也因此而收获了很多的爱与机会,并为自己带来了不少愉悦的人生体验。
现在翻翻网络,铺天盖地的文章,都在讲:孩子太懂事不幸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懂事的孩子开始被贴上“不会幸福”的标签了
。
我想,他们所说的懂事,和我所理解的,一定不是一个概念。
我所理解的懂事,不是妈妈说不能买,孩子就说自己“不喜欢”。而是不自私、不任性、有规矩、懂克制,是虽会正常表达自己的诉求,但听到父母所回应的合理的拒绝原因后,会视情况尽可能的给予认同;
我所理解的懂事,不是谨小慎微畏首畏尾,不是怕风怯雨唯唯诺诺,而是能同时从自己和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尽量选择一个双方利益均不受损、亦或是让彼此都不会太为难的方式;
我所理解的懂事,不是无条件讨好别人、不分青红皂白自责、无限度压缩个人利益,而是正视自我认可自我,同时在自我可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去体谅别人温暖别人
。
-02-
邻居王叔的儿子离婚了,大家都没感觉意外。
因为一个总是以我为尊、不懂体谅的人,怎么能和别人愉快的相处?即便那个人是自己爱慕已久的女孩,在真正朝夕相处之后,也会问题百出。
王叔的儿子从小就比较任性,只要是他有要求,无论是一支冰激凌,还是其他孩子手中的玩具手枪,就嚷嚷着要马上得到,玩游戏的时候,更是受不得一点委屈,恨不得所有人都得听他的。
他的父母一度还因此而引以为傲:“我儿子向来是敢说敢做,有个性!”
对于他的种种要求,永远都持鼓励态度:“孩子嘛,让他自由一些,不要太限制他!不然,小的时候不满足他,他长大了会有匮乏感!”
确实,现在他应该不会有匮乏感了吧?可那自私任性的性格也是改不了的了,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稍不如意就跳脚,不管做错什么事,都觉得问题出在别人身上。
这样的性格,也直接导致他,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走入工作岗位,亦或是在婚姻之中,都无法和别人友好相处,而他的生活和事业,也因此而备受影响。
我不知道,他的父母有没有后悔,有没有意识到,从最初的时候,就应该教育他懂事、体谅、考虑别人、遵守规矩。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他自己。
有人说:“从小到大,我从来都不敢自私、不敢任性、不敢不听话。”以此来显示,懂事的孩子是多么的委屈。
可是,他有没有想过,当你放弃了自私、任性、不听话的同时,也收获了支持、赞许、高素质;而当你选择了和谐、友好、有亲和力,也自然就得放弃肆意、随性、任心所欲。
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够得到好友的鼎力支持,得到同事的友爱互助,得到领导的重视信任、得到爱人的不离不弃,而这些,如果没有明事理、守规矩、善体谅、懂克制的良好品质,又怎么能够实现?
人生在世,总有太多的事,不能一一做过。如果连自私、任性、无理取闹都被定论为人生必备,那这样的人生,该有多可悲、多么负能量。
不去做,未必是因为不敢做,而不敢做的事,也未必就值得做。
-03-
这个时代的父母,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注重子女的内在感受以及心理健康,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教育的进步。
而似乎昨天,因为我们的孩子不够“懂事”
而忧思
,不懂得在公共场合讲话时降低分贝,不懂得在吃饭时礼让大人,不懂得坚持不懈是人生必备……
眨眼间,就开始为了不让孩子受一滴半点的委屈而自责自省,开始怀疑夸大某些不可避免的不如意,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确实有一些家长,由于忽略孩子的诉求,而让其有非常不愉快的童年体验,导致成年后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真实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