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理想
“看理想”诞生于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国”,以“做出版”的态度,开发视频节目、直播、音频及周边产品等一系列媒介,探寻文化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跟我学个P  ·  PPT里的重点数据,别只会标红! ·  10 小时前  
跟我学个P  ·  为什么不建议你套PPT模板?(不是因为丑) ·  昨天  
秋叶PPT  ·  急!Excel里如何批量添加前/后缀? ·  19 小时前  
旁门左道PPT  ·  用DeepSeek做的这套哪吒PPT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理想

这部电影癫得很有道理

看理想  · 公众号  ·  · 2024-03-14 14:18

正文

《周处除三害》

热播电影《周处除三害》的英文片名,是 《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 在佛教中,鸽子、蛇、猪分别代表“ 嗔、 ”。

鸽子,即“贪”,是不择手段、 贪婪成性的林禄和; 蛇,即 ,是暴躁易怒、凶狠残暴的 香港仔; 而猪,即“痴”,是无法分清善恶的主角陈桂林。

在影片中,奶奶留给陈桂林一块手表,上面有一只卡通猪。

一路上, 陈桂林带着“猪”的愚笨无知,带着 “让所有人都知道我”的执念,一路除掉通缉榜两名要犯,也除掉了“ 贪、嗔”两害。 但在这期间,他也曾一度陷入“贪”的骗局之中,险些误入邪教。

最终,在“ 扬名立万”过 后,陈桂林主动投案自首,将自己送进监狱,也除掉了那份“痴”。

佛教认为,“苦”的原因是对世间真相的迷惑无知,而这种无知对于认知的染污作用,就叫做 烦恼 ,表现为 贪、嗔、痴、慢、疑以及不正见


“想要像周处一样有价值” 是陈桂林的“我执”, 烦恼心,是破除“我执”路上的最大障碍。



讲述 | 成庆

来源 | 看理想节目《人生解忧:佛学入门40讲》


1.

烦恼心

溯根追源“执着”的原因,按照佛教的说法,其实是我们有各种错误的认知,这些错误认知会引发各种令人烦扰的心理表现,就叫作“烦恼”。


我们之所以有人生的苦感,其实是因为烦恼所造成的,烦恼心的内容则包含了 贪、嗔、痴、慢、疑以及不正见 这六类烦恼,也被称为根本烦恼。


既然是根本烦恼,就可以知道还有所谓非根本的烦恼,在佛学中也称之为随烦恼,也就是跟随根本烦恼而产生的一些枝末烦恼,这些也都是我们常常感受到的心理作用。


举个例子,我们谈 “嗔” ,从根本烦恼的定义来说,一般笼统解释为求之不得、违逆个人意愿时所产生的心绪。但事实上,“嗔”还可以细化为比如 忿、恨、恼、㤭、害、嫉 等等。这些随烦恼其实是细化了根本烦恼的样貌。


“忿” 主要是强调对当下发生的不如人意的境界产生嗔心。 “恨 ”主要指的是对过去的不如意境界产生怨恨情绪,内心焦灼。


例如,在公司里被上司责骂后产生的嗔心,当下感受到忿忿不平就是“忿”,而事过境迁之后还念念不忘的怨愤心,就属于“恨”。


“恼” 主要指产生愤恨情绪时,不断品味,因此越想越苦恼,身心不安,甚至还会对周边的人展现出情绪,令他人也感觉不安


“害” 则是在嗔心的驱使下,激发出行为和语言上的暴力,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危害他们的安全。


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类的新闻,恋人分手后,某方感觉自己“被分手”而失去颜面,而产生强烈嗔心,继而想要加害对方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这其实就是因为“嗔”而产生的“害心”。


“㤭” ,也就是骄傲的“骄”,则是因为感觉自己了不起,自矜自夸,对他人自然有一种压倒的心理。“㤭”和“慢”的区别在于,前者常常因为自己有所成就而产生骄傲的心态,后者则是强调是与他人比较所产生的高人一等的心态。


“嫉” 则是不能忍受他人比自己强而产生的嗔心,这完全是因为自己的比较心所产生的烦恼,并不是他人主动触恼你。在职场上,如果某位同事穿着时髦,意气风发,就常常会招来他人的非议和嫉妒,这其实就是某种“嗔心”。


以上,是“嗔”的随烦恼。 “贪” 的随烦恼,则包括悭吝的“悭”,覆 盖的“覆”,以及诳骗人的“诳”,还有谄媚的“谄”。


《临时劫案》


其中, “悭” 主要是以贪心为主,也就是非常吝啬自己的财物及其他珍惜不舍的东西,不愿意分享给他人,这其实就是“贪”的一体两面,仍然属于“贪”的范畴。


“覆” 的意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而隐瞒自己的过失错误,这个烦恼的内涵显然和“贪”也有相关,因为舍不得过去自己所拥有的人、事、物,因此害怕自己因为曝光而失去所有,但这个随烦恼也和“痴心”有关,因为我们不了解一切善恶的结果都是有其原因,所以才会拼命隐藏。


“诳” 则是为了想要得到世间的各种名利,自夸来诳骗他人。 “谄” 则是为了想要得到好处,伪装成恭敬顺从,谄媚讨好他人。这和前面的“覆”一样,都是兼具“贪”和“痴”。


除开前面所介绍的随烦恼,其余的比如还有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生命中有如此多的烦恼,动荡不安。


在这些种种的烦恼中,作为根本烦恼的贪、嗔、痴、慢、疑常被称为“五钝使” 钝就是迟钝的钝,使则是使命的使。“使”在这里其实是佛学名词“结使”的缩写,“结”是结果的“结”,“结使”就是烦恼的不同称呼而已。


所谓“钝使”就是指这五种烦恼很难断除,与生俱来,非常深细,难以观察到,几乎就是本能反应,要解决此类的烦恼,就需要经过比较精进的修行才能真正断除。


相对应的, 烦恼心中包含的“不正见”, 指的是五种不正确的见解,分别为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又被称为“五利使”, “利”就是锐利的意思,属于比较粗表的烦恼,容易通过一定的思维就能澄清。


在这五种不正见中,比较重要的是“身见”,也就是“我执”,而修行就是要用上各种方法,来转化这种错误的观念。


2.

戒律与修行


在谈论如何破除我执之前,需要先明白,破除“我执”的路上,我们首先会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前面所讲的这些烦恼心。


《四十二章经》中有这样一段经文,这部佛经据说是东汉年间由天竺僧人所翻译的第一部汉文佛经,其内容是辑录了佛陀在各个经典中所说的四十二段教导,也被称为中国第一部佛学概论。其中记录了这么一段佛陀的教导,这段文字精炼动人,引述如下: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譬如浊水,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搅之,众人共临水上,无能覩其影者;爱欲交错,心中为浊,故不见道;水澄秽除,清淨无垢,即自见形。猛火著釜下,中水踊跃,以布覆上,众生照临,亦无覩其影者;心中本有三毒涌沸在内,五盖覆外,终不见道;要心垢尽,乃知魂灵所从来,生死所趣向,诸佛国土、道德所在耳。


这段经文的主要意思是,我们之所以无法看清,是因为贪爱让我们的心变得如同污浊的水一样,而且还往里面投入各种颜料加以搅拌,浑浊斑斓的水面自然无法映照出我们的样貌,一旦这些污浊之物沉淀下来,自然也就恢复了映照的功能。又像是用大火煮水,当水开始沸腾时,却用布覆盖在水壶之上,我们临水自睹,当然也没办法看到自己的容貌,这就好比是心中如果有贪嗔痴在涌动,还有睡眠、昏沉等心理上的障碍,当然就无法看清身心的真相。


通过这段经文我们会发现, 如果想要破除“我执”,首先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些所谓的烦恼心, 比如我们平常生活中时刻感受到的负面情绪,比如焦虑、烦闷、无聊、倦怠等等,这些都是看清身心现象的障碍。


而要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甚至具备一定的观察审思的能力,当然就先需要远离一些让我们容易动荡不安的外在环境,这其实就涉及到“戒律”的核心关切。


《周处除三害》

戒律在一般人的眼里,就是某种束缚人性的人为限制,不合乎人的欲望天性。但在经典中,谈到了佛陀制定戒律的起因——


当时他的弟子舍利弗曾经劝说佛陀要给僧团制定戒律,最初佛陀是反对的,理由是当时的出家人都比较精进修行,不为名闻利养所诱惑,所以无需另外制定戒律。但后来因为僧团有一些出家人因为各种原因,而做了一些不清净的行为,佛陀才开始制定戒条,以便约束僧团的各种行为。


佛教的戒律,其出发点并非是某种单纯的道德教条,而是看到很多环境容易让人引发内在的烦恼,甚至还会投入行动,最终让自己陷入复杂的人生旋涡中,无法自拔。 因此便需要一定的外在约束,让修行者能保持警醒,远离这些容易滋生贪嗔痴烦恼的环境,以免让自己意乱心迷,无法专注于对五蕴身心的观察上。


一般而言,戒律对于在家居士和出家僧侣的要求各有不同。


在家居士一般会持守五戒或八关斋戒。 五戒的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


所谓不杀生,主要针对是不残害人类,而对于杀害动物,则罪相较人而言,就比较轻一些; 而不偷盗,就是不在 他人没有明确知晓的条件下擅自取用其物品; 不邪淫 则是指的是 不与夫妻之外的人发生男女关系,否则就是犯戒。


不妄语则是不去有意欺骗他人,甚至用种种花言巧语欺诳他人,或是挑拨离间,用以获得自身利益等等。至于最大的妄语,就是自己明明没有觉悟,而说自己觉悟等等。不饮酒戒则是比较特殊的 一条,其本身并不算严重的问题,但它常常会引发前面四种行为的发生,所以也被纳入到五戒的范围。


另外,居士会在某些日子去受八关斋戒,其中的内容除了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和不饮酒之外,受戒期间也要禁止夫妻的男女生活,而在这之外,还增加了三条, 分别是不着华鬘香油涂身以及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大广床、不非时食。


其中,不着华鬘香油涂身以及不歌舞观听,其实就是受戒期间不去涂抹各种化妆品,做各种精致的妆容打扮等等,以及不去参加各种扰人心神的娱乐活动;不坐卧高大广床,其实就是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享受,去挑拣高级席梦思或奢华的住所等等;而像非时食戒,也就是过午不食戒,中午之后不再摄取任何食物,除水之外。


比较前面的五戒而言,八关斋戒相对比较严格,也被称为是“在家人所受的出家戒法”,但其持戒时间可长可短,所以比较灵活。


至于出家人的戒律,那更是非常的繁复,有多达两、三百条。甚至在佛教内部,还有专门的僧侣去研究戒律,成为专门的所谓“律师”。戒律的实践,包括对具体行为的时空环境与犯戒程度轻重的研判,以及那些所犯的过错如何进行事后的忏悔等等,都有非常详实的说明。



《不求上进的玉子》


抛开这些戒律的具体条文,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为何常常感受到情绪纷乱,其实都是因为外在的环境与信息过于冗杂而导致的,比如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使用,使得我们几乎时刻都在接受各种信息,甚至于在片刻的空闲时间里,我们的心都情不自禁地想要继续去刷手机,看各种购物信息,做“吃瓜群众”围观网络上的各种八卦。


所以这些年,无论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要躺平,要去某个地方调养休息,其实就是因为现代的生活环境不断地刺激我们的心,以至于身心俱疲。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心平气和的应对,又如何谈得上获得人生的智慧呢?


3.

如何认识烦恼,降伏烦恼?


感觉“苦”的原因,其实是对人生的迷惑,就是贪、嗔、痴、慢、疑以及不正见,也就是六种根本烦恼。


而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槃寂静”则是佛陀觉悟后亲身体会到的世界真相,如果体验到“无我”,烦恼自然就会熄灭,也就是所谓的“涅槃寂静”。


那么要如何才能体验到呢?那自然就要涉及接下来讨论的“道谛 了。


关于“道谛”,在不同的经典中有详略不同的说法,这里先采用《增一阿含经》中的说法: “彼云何名为苦出要谛?所谓苦出要谛者,谓贤圣八品道,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名为苦出要谛。”


在这句经文里,“苦出要谛”其实是“道谛”的另外一种翻译,后面的“正见、正治、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就是俗称的“八正道”,而另外一种为人熟悉的翻译版本,则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正道,也就是八条正确修行的道路,可以让人最终抵达烦恼止息的境界,也就是涅槃的境界。


首先,八正道中,我们可以分为三类,其中“正语”、“正业”和“正命”可以归纳为“戒”,而“正念”和“正定”则归纳为“定”,而“正见”、“正思维”和“正精进”则可归纳到“慧”。


佛教对于禅定的理解,与其对于生命存在状态的理解有关。 一般来说,佛教认为所有的有情生命可以分为“三界”,分别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生命存在状态。


欲界,顾名思义,就是以粗重的爱欲为存在的基本特征,例如人类所喜好的,无非就是男女、饮食、财富之类容易刺激感官的对象,比如中国人所讲的“财色名食睡”等等。有一些人能持戒自律,多行善事,对智慧充满求知欲,虽然仍属于欲界的生命,其状态显然已不同于前面那类人。


而色界和无色界的存在状态,则必须依靠禅定的力量才能抵达。如色界的生命已经对于粗重的欲望毫无感觉,像是男女、饮食、睡眠的欲望这些,色界的生命统统与其绝缘,不过色界生命的存在仍然需要依靠色法,也就是物质的基础,所以称之为色界。


而无色界则是由色界更进一步,到达更深的禅定状态,只有纯粹心法的运作,也就是只有意识的活动。五蕴此时变成了四蕴,色蕴已经不再发挥作用,因而纯粹是种精神性的存在状态。


从欲界到色界和无色界,其中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是否具备“禅定”,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戒定慧”中的“定”。


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层次,在佛教中分为所谓的四禅八定,分别为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以及无色界的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关于这八种禅定的境界和状态,因为涉及到具体修行的体验,无需给予过多描述。 总之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让心安止在某个对象上, 如呼吸上,慢慢就会进入到从粗到细的心理变化,然后便可以进入到初禅等境界,就会伴随有安定喜乐等意识体验。


八正道里的“正定”,则直接对应这里所谈到的禅定修行过程,而“正精进”则指的是一个人正确地努力实践各种善法,而让恶心尽量不会升起,而且充满着热情和力量,而不是陷入昏沉与散乱的心理状态中。这可以归属为“定”的最初阶段。


而八正道里的“正念”,内容包含较为丰富,也就是要时时忆念佛陀所讲的核心道理,当然这就根据不同的阶段而有不同的重点,比如“五停心”就是修定的初阶准备,主要处理我们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烦恼,让心不会被烦恼困扰纠缠,也就自然能够获得安定的力量。


《不求上进的玉子》


那么, 五停心观 具体包括什么呢?


作为人类,很容易陷入对自我身体和男女的贪欲执着中,不能自拔,所以佛陀就教导这一类的修行者可以修“不净观”,也就是思维观想自己或他人其实是不净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