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雨磊
《学术与社会》面向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分享论文写作、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信息与技艺,常设《学术论文写作指引》、《博士论文》等专栏,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纪念币预约信息  ·  开始预约!龙凤和鸣银条纪念章!可佩戴! ·  15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雨磊

王雨磊:我的读书笔记

王雨磊  · 公众号  ·  · 2021-03-22 10:46

正文

一直有读者希望我分享我的读书笔记,我一直没有找到,这是实话。去年的风波让我的电脑数据遗失了,当时心情比较糟糕,一点都不想碰学术,就把很多藏书也扔了,卖了,或者送人了。


找来找去,在我的在线笔记里找到零星的笔记。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喜欢用在线笔记,这就是原因,因为“不在线”的笔记容易丢。


我一共花了两节课来讲读文献,一个是在《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中的第一堂课,第二个是在最近的一次《如何进行文献研读》,通过这两讲,我基本上把读文献这件事给说明白了,所以,以后如果大家想学习读文献,再看这两门课即可。 冠霖书院所有课程都可以永久回放,扫描原先的二维码即可。


给大家看一篇我做的文献笔记,这个笔记是我看了《为权力祈祷》这本书后写的——原本是直接写在书上的。这本书也是卜正民的博士论文改成的,大家如果不知如何谋划博士论文的篇章布局,可以看看这本书。我的笔记其实有很多种,有的是抄书,有的是散记,现在我把概述性的笔记和读后随记分享给大家,抄书部分就不分享了。


《为权力祈祷》,卜正民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作者通过对晚明士绅向佛教寺院的捐赠的描述,展示了晚明士绅社会的形成过程,这是一个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佛教绘制了一个替代的世界——不仅是信仰的世界,而且是行动的世界:一个联合事业的世界,通过这个世界,精英身份或地位可以用不依赖于国家的界定方式来塑造。佛教作为一个公共机构和场域,为士绅消极抵制国家公共权威的统治,提供了一个有效场所,从而成为晚明士绅社会一个整合的元素,这种整合方式在明朝灭亡后依然有效。

明朝晚期,国家与社会已经逐渐呈现出分离的态势,佛教捐赠映射了当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紧张:儒教与佛教在世界观上的对峙日益紧张;由于官僚体制的吸纳能力有限,地方经济精英将经济资本转换为政治资本的几率太低;国家的垄断权力与地方非正式权力之间冲突加剧,国家垄断了政治权力,但是权力的真正用武之地却是在地方,士绅追求功名都是希望从地方上获得威望;帝国逻辑中的公私范畴遭到了地方逻辑的反对和抵制,在国家看来作为私域的地方环境被士绅建构为一个可以再生产家族象征资本的公共空间。这四点紧张反映了晚明地方上出现了特征鲜明的士绅社会,士绅社会是一个由获得功名的精英主宰的社会,其背后是他们各自的家族,士绅的政治基础源于国家,但又在地方具体公共事务上抵制国家,这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方公共空间。这种士绅传统是否在今天的社会组织中有延伸呢?

帝国逻辑:明朝是一个比较正统的集权王朝,由于它是汉族王朝,所以政治合法性远高于元朝,但是又由于僵化的帝国集权体制,地方政治被统摄到中央集权体制之下,地方事务的发言权不在地方,但地方精英的政治基础又在中央,这就形成了一个受限的公共空间,因为地方精英的生产主动权不在地方,但用武之地却在地方,所以,地方就没有办法获得自治的终极决定权,于是既依赖于国家,又排斥国家。这是士绅的宿命,也是中国地方自治不彰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中国有城无邦的根本原因,地方精英再生产的非独立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